印度停止小麦出口引关注,有14亿人口的大国,为啥还有余粮出口?
摘要:近来,在国际粮食价格暴涨,出现全球性粮食市场紧张的节骨眼儿,印度宣布停止出口小麦,这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很多人很疑惑,印度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它为啥还能有余粮出口呢?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对于我国和印度这种人口大国来说,重要性是最突出的。任何一个国家如果粮食供应出现了危机,那必然会引起社会的动荡,国家经济的崩溃,粮食安全是一切的根本,尽管对谁都非常重要,但对中印这种人口大国来说是尤其重要的,在这个问题上相信咱们老一辈中国人都有切身的体会。我国有着14亿人口,根据印度方面的统计数字,印度已经超过了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有着14亿人口,吃饭问题同样是印度不可回避的战略安全问题。就跟咱们中国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业和粮食问题的一样,印度自独立以来也始终把印度人的吃饭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印度也曾经出现过严重的国家粮荒,当年为了帮助印度度过粮食危机,中国人民还曾经慷慨地在自己不富裕的情况下,向印度提供过无私的粮食援助。印度在建国之初遭遇的这场粮荒,让当时担任开国总理的印度国父尼赫鲁,对农业问题高度重视,把发展农业,提高粮食产量,确保吃饭安全定为了印度的国策。咱们可能认为印度各方面工作做得都很糟糕,但粮食问题的解决其实是印度为数不多的做得比较出色的一个领域。自从尼赫鲁政府之后,历届印度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到今天,印度不但粮食可以自给自足,还可以大量出口粮食和农产品,正因为如此,这次印度叫停小麦出口,才会引起国际市场的剧烈反应。当然,印度在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也遭遇了很多的困难,走了很多弯路,它的经验教训值得很多发展中国家来借鉴。
在印度独立之初,尼赫鲁政府制定了农业现代化的四个目标,首先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确保人们的口粮和工业生产的原料。第二是减轻农业对劳动力的过度依赖,把更多的人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让这些人去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第三,就是提高农村中贫困人口的收入。第四缓解农村地区收入严重不平等的问题。这个目标制定得很全面,但是当时的印度政府,就像很多刚刚实现民族独立的发展中国家一样,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在工业建设上。也难怪,当年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就是吃了工业落后的亏,才遭受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和掠夺,所以发展工业是印度政府最迫切的愿望。一个贫穷落后的,刚刚获得独立的新生国家,手里的资源是很有限的,把资源投入到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必然就会减少对农业发展的投资。印度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一再压缩,据统计,在印度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当中,对于农田水利系统的投入占总投入计划的34.6%,而到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时候,就急剧降低到了17.5%。可见在资金投入上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在不断下降。除了投入上的不足,印度有一个至今也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土地革命非常不彻底,广大印度农民手里根本没有土地,很多人虽然获得了土地,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土地兼并,土地又重新流回到了地主的手里。土地分配上的不合理,造成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没有真正调动起来,农民对于不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得给地主干活儿,没有热情,没有积极性,在农业技术落后的情况下,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尼赫鲁的四个农业目标遥遥无期,农业生产进步缓慢。
到了1955年,因为国内粮食减产,粮价急剧上涨,印度政府被迫从国际市场,特别是从美国大量进口粮食来稳定国内粮价。相关资料显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印度的粮食生产增长缓慢,平均的年增长率只有2.5%,根本不能满足印度老百姓对粮食的需要,只能采取定量供应的方式,每人每天只有定量供应的400克。进入六十年代,由于1966年和1967年遭遇严重干旱,出现粮食歉收,导致印度陷入了自独立以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可以说在印度独立后,粮食危机始终威胁印度社会稳定的严重隐患。在持续的吃饭危机下,印度老百姓的不满情绪也与日俱增,各种抗议活动层出不穷。
尼赫鲁总理去世后,他的女儿英迪拉.甘地接任了印度总理,面对困扰印度社会已久的粮食问题,英迪拉甘地改变了尼赫鲁时期轻视农业,把资源集中于工业建设的政策,在综合各方面科学意见的基础上,开始在印度实施一场绿色革命。所谓绿色革命就是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引进高产粮食品种,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支持和鼓励农民在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粮食产量。英迪拉政府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和农业教育当中,在印度各地普遍建立起了农技推广站,开办了农业学校。在印度中央政府的要求下,印度各个邦都建立起了自己的农业大学和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机构。持续的重视和资金投入,换来了回报。到1990年,印度的粮食产量增加到了每年1.7亿吨,基本实现了全国粮食自给自足,甚至还能有余粮出口国际市场。
当然,印度的农业绿色革命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由于绿色革命带来的粮食增产,让各级政府和老百姓对农业投入的热情开始减退,农业增产的势头停了下来,甚至出现了产量下降的趋势。九十年代之后,当时的总理曼莫汉.辛格很敏锐的注意到了农业下滑的趋势,及时提出了需要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号召。在印度中央政府的纠偏下,从中央到地方又出现了加大农业投资的浪潮,特别是在农业科学技术研发上进行了改革,针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农作物新品种做出了及时调整。在农业水利灌溉系统上,印度政府投资进行了改造升级,让印度的农业生产摆脱了靠天吃饭的落后局面。
曼莫汉辛格是一位经济学家出身的总理,他对于印度农业的市场化问题和金融问题非常关注,着力建设农业信用体系、完善市场机制。为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印度政府积极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对农民工实施了最低工资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引导农民从事农业相关产业的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曼莫.汉辛格担任总理期间,多数印度人都对他在农业发展上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无论是资金投入,农业贷款还是农业设施的建设,他的任期都被认为是最富有成效的。辛格的第二次农业革命取得了成功,不仅完全解决了印度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让印度农业可以满足本国的工业生产需求,让印度还有余粮和农产品可供出口,而且历史性地开始向中国出口粮油和农产品。印度的农业发展可谓是一波三折,从粮食不够吃,到可以大量出口国际市场,得益于印度政府对农业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更得益于尊重科学和市场的农业改革路线。随着印度人口的不断增长,未来印度农业依然会面临压力,印度政府是否能够采取得当的农业政策,让农业生产跟上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仍然会持续考验印度政府的智慧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