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河绕宅如龙蟠,西山远望如虎踞",这是对恭王府风水地理位置的描述。在老北京城的传说里,龙脉有两个说法:一是故宫的龙脉,称为土龙;二是后海和北海那条龙脉,称之为水龙,恭王府正好建在了后海和北海之间的连接线上,即水龙脉上,风水可谓绝佳。 恭王府有着浓郁的清王府文化气息。从乾隆年间的和珅府邸升级为嘉庆年间的庆王府,最后到了咸丰年间的恭王府,经过各个时期主人的扩建打理,它才有了后来京城第一王府的样子。银安殿的"劫"与"重生"过了检票处往里走,就会看到两个镇宅辟邪的大石狮子立在恭王府门口,相当雄伟威严。进门后沿着中轴线一直走,就到了银安殿,也就是恭王府的主殿,正殿为广五间,顶上铺着绿色琉璃瓦,在檐角上立着安螭吻、压脊仙人七个垂脊兽,东西两面各有配殿。据说建筑规格上只比故宫太和殿差了一点点。这座大殿最开始建造是在乾隆中后期,主要作用是举办重要典礼、政务活动以及逢年过节的祭祀礼仪活动。如今的银安殿气派辉煌,与整个恭王府的风格融为一体,其实它是新中国成立后重建的。它的"劫"发生在1920年的正月十五,当天大殿张灯结彩、欢度元宵节,却意外发生了火灾。虽然大家尽力扑救,但火势实在太大,燃烧了约3个小时,正殿及东西配殿等还是被烧得只剩下了山墙,殿内物品尽数化为灰烬。之后因政治时局动荡等原因,银安殿一直废弃未曾重建。恭王府的"重生"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62年,那年周恩来总理来到恭王府视察工作,面对着几经变迁的王府,周总理下了指示:"要将恭王府保护好,将来有条件时向社会开放。"被烧毁的银安殿这才得以重建。它的修复重建是一项复杂又庞大的工程,直到2007年,经过政府相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工作人员参阅众多历史资料以及当时仅存的一些旧照片,终于在原本的地基上,恢复了银安殿的原来模样。轩榭楼台各不同出了银安殿,往东走是多福轩。据记载,咸丰皇帝在位时曾亲临恭王府,亲笔御书"多福轩"的匾额赐给恭亲王奕䜣,因此而得名。多福轩是书房与资料室的所在,院内有一架紫藤,春末夏初总会开满小紫花,铺一院繁花剪影。据说此藤萝已生长二百多年,因此这个院子又被称为"藤萝院"。从多福轩穿行而过是乐道堂——恭亲王奕䜣的起居处。真正的"乐道堂"匾额是道光皇帝亲笔所书,如今悬挂在奕䜣陵寝正堂,其他处所挂都是后来的复制品。后殿嘉乐堂,有着五个大开间,是乾隆时期由和珅所建。目前殿前仍悬挂着"嘉乐堂"匾额。有传言说这块匾是乾隆帝当年赐给和珅的,但已无任何考证,只有《嘉乐堂诗集》的存在,说明这里曾经属于和珅。这里在属于恭亲王奕䜣期间,嘉乐堂主要作用是王府内供奉祖先牌位及诸神的祭祀场所,现在的嘉乐堂已被改为了展室,时常会举办恭王府相关器物、文化方面的展览。嘉乐堂后面是恭王府的后罩楼,是一座有着108间房子的二层楼,为和珅在时所建造,它还有个俗称叫"99间半",比较精绝的地方在楼的第二层,那里有四十五扇什锦窗,每一扇都有着自己的模样,各不相同。有个说法是这里曾是和珅的藏宝楼,和珅贪污受贿所得金银财宝、古玩字画皆收于其中,每一扇窗的图案代表着屋内存放的宝物,和珅通过看窗上图案就能知道那里存放了何种宝贝。恭王府的"三绝"逛完了后罩楼,再往里走就是萃锦园。听导游介绍说,北京城比较有名的园子像颐和园、天坛公园属于大气磅礴型,但恭王府的萃锦园是汇集了西洋建筑和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精巧典雅型,北京人亲切地称这里为什刹海的明珠。沿着中轴主路走,就看到了西洋门,也是恭王府三绝的第一绝。西洋门的外形跟圆明园中的大水法之门特别像,全部是由汉白玉雕砌而成,门上内外分别刻着"静含太古"和"秀挹恒春"。这道门兼具了西洋风格和中国特色,由此可见在清末,西方文化的渗透对当时的旧朝文化和生活都产生了巨大冲击和影响。走过西洋门迎面立着一块约有五米高的太湖石。此处被恭亲王奕䜣命名为"独乐峰",取自儒家"独乐其身"之意,其实看着有点像以前老北京四合院大门口的影壁,就是用料比较精贵。按导游的提示,我们从不同的方向去观赏了这块石头,确实不同,一面像一位怀抱小孩的妇女,另一面又像一位老者。从独乐峰转过去,是一个清水小池,形状像个大大的蝙蝠,旧时叫做"蝠河"后来又改名为"蝠池"。要知道在清代,引活水到私人宅院中,是要经过当朝皇帝特批的。水池的四周种了高大的榆树,逢春夏之交,榆荚随风飘落,状似铜钱的"榆钱儿"就落满蝠池,古人寓此景为"福钱"满盈,福贵双全。赏了沁秋亭的曲水流觞,经过垂花门后,是非常有名的牡丹园,春季各品种的牡丹花竞相盛开,雍容美丽得让游客们的相机咔咔响个不停。接着我们来到了恭王府的第二绝——大戏楼。听讲解员介绍才知道,此楼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是中国如今仅存的唯一一个全封闭式大戏楼。大楼结构全部采用纯木制成,并且采用的木料有聚音效果,能使得声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虽说法有夸张成分,但在当时没有话筒和扩音器的年代已是难得的戏曲表演舞台。抬头可见戏台上方高高悬挂着"赏心乐事"的金字黑匾,顶上挂着几十盏大红宫灯,另一侧大堂上方则绘满了倒垂的藤萝。据传当时连慈禧太后那儿的大戏楼都是要坐在院子里看戏的,像恭王府这种有着大堂的戏楼非常少有,恭亲王奕䜣担心因逾制而获罪,便命人在屋顶画满了藤萝,表明这里是藤萝架而非大堂,有点掩耳盗铃的意味,却是保护自己的无奈之举。除了听戏,恭王府的宴请及红白喜事也几乎都在这里举办。从大戏楼出去是滴翠岩,这里藏着恭王府的第三绝——福字碑。此"福"字的来源有个故事,说在康熙十二年(公元673年),孝庄皇太后快到六十岁生日之时,突生急病,康熙帝听说有"承帝事"请福延寿的法子,所以决定要为祖母请福。于是在沐浴戒斋三日之后,康熙帝一气呵成写就了这个充满感情的"福"字,并在福字的正上方加盖"康熙御笔之宝"印玺,寓意"鸿运当头,福星高照"。得此"福"字后,孝庄皇太后病痛全消,直到75岁高龄才寿终正寝。孝庄皇太后临终前为了永久保存这个弥足珍贵的"福"字,亲自命人将其刻在石碑上,伫立于宫内。只是,乾隆年间这块福字碑竟然神秘失踪,至于它后来如何到了恭王府,到现在仍是一个谜团。这个福字碑被老北京人称为"天下第一福"。如今,"福"字碑的碑拓已成为赠与海内外贵宾的国礼之一。再往上走就到了公园的最高点邀月台。听说新冠疫情之前,这里经常会举行一些非遗演出,疫情暴发后这些表演便暂时取消了。"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听着讲解员的讲解,欣赏着这里的古典美,我们遐想着那时居住在此的人们的生活。在皇权至上的时代里,在这座富丽堂皇的王府里,他们紧张时处心积虑、步步为营,轻松时又享受着戏曲悠悠、时光慢慢,也是一种新奇却矛盾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