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街道 讲好铜陵故事,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今天,我给读者朋友们,讲述太平街的故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太平街坐落在原铜陵县太平乡(今义安区西联镇)。 据史料记载,太平街原名横埂头,据说,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相传,始有一陈姓人家与一汪姓人家,在此地居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口的增长,陈姓人家遂向南发展,汪姓人家则向北发展,便逐步形成了一条街道,故有"陈一街,汪一弄"的传说。 太平天国时期,有一次,一支太平军部队从太平街经过,街道家家户户摆放烧饼、臭干、酥糖、雪枣、生姜、香菜、花生等茶点,热忱欢迎部队。当时,部队头领十分高兴,便问当地老百姓,此地为何处?当地老百姓热情地告诉他,此地名为"横埂头"。"横埂头?"那个头领听了之后,觉得"横埂头"与"换个头"谐音,不好听不说,也不吉利。于是,他也不管当地老百姓乐意不乐意,便将"横埂头"改为"天一街",寓意"天下第一好的街"。当地老百姓都觉得街名改得好,啧啧称赞。 后来,"天一街"又更名为"太平街"。 何故? 据传,一来"太平街"寓意天下昌盛平安,二来再次更名与纪念当年路过太平街的太平军有关。 太平街老街为南北走向,街长200米,宽4米左右。过去,街面由青石板和片石铺成,两边都是较古老的青砖小瓦建筑。如今,青石板和片石铺成的路面早已被水泥路面所取代。太平街现有住户110 余家,人口600余人。 老 街 01 明、清时期 传说,明、清时期,太平街经济繁荣,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都来此地购物,集市贸易,品尝太平街诸多美味可口的小吃。 02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太平街市场更加繁荣。后来,受极"左"路线的干扰,太平街市场十分萧条,全街只有2家合作商店和1家合作小食堂,早市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0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发展市场经济,加快城镇化建设,给太平街这座古老的小集镇带来了发展新机遇。 太平街道 早在1985年,中共太平乡党委、政府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并组织实施了太平街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在整修老街的同时,合理布局、扩建新区,把新建和改建结合起来,生产建设与公共服务设施结合起来,现代化建设与保护文物古迹、保持传统风貌结合起来,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环境建设结合起来。有计划地开辟"丁"字街,以老街为依托,向太和路东西两头延伸,力求达到新老结合、优势互补,使太平街成为新型的小集镇。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如今太平街这座古老的小集镇面貌焕然一新,市场更加繁荣。据统计,目前,老街有烧饼店、油条店、发糕店、豆腐店、裁缝店、小商品店等大小商店六、七十家。新街有无线电修理部、机电修理部、锻工部、理发部、照相馆、饭店,以及经营粮油、种子、饲料、生产资料、建材、木材加工、服装等业务的商店,达20余家。街道南面建有2000多平方米的农贸市场(菜市场),每天早市人流量达二、三千人。 每天,有不少市民慕名远道而来,或买几筒太平街烧饼、太平街臭干等知名小吃,回家自己享用和馈赠亲朋好友;或逛一逛繁荣的小集镇,领略太平街的沧桑巨变;或探寻当年从太平街走出的新中国大使张世杰曾在这块热土上战斗的足迹,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如今,太平街旧貌换新颜,呈现一片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喜人景象,成为名副其实的农工商结合的新型小集镇。 现在,凡是到太平街的游客,几乎都会买几筒太平街烧饼或太平街臭干,带回去。不然,会留下遗憾的。 下面,我顺便给读者朋友们,介绍一下太平街烧饼。 太平街烧饼 太平街烧饼,是太平街传统特产,远近有名。 太平街烧饼制作方法,既原始又独特,配料考究。选用上等面粉1斤,菜油2两,猪油5钱,大葱、八角、芝麻等佐料若干。首先是和面,用上述原料,将面粉揉透,这样松软的面粉做出来的烧饼才层层起脆。然后,用手反复摔打面料。再经推酥、包心、片大等道工序之后,把烧饼贴在炭炉壁上,选用优质木炭烤制,适时翻动,文火烤制1个小时后,取出。热烧饼不好吃,要再放入炉中回炉,8 小时后,取出,冷却。这时的烧饼形似熟蟹壳,黄澄澄,18 层,层层酥透,香喷喷,略带咸,久食不腻,百日不改味,没牙的老人特别喜欢吃。 老街上的查记正宗烧饼店 太平街烧饼历史悠久。 据说,太平街烧饼源于明末清初,工艺是一个姓查的师傅传下来的。 如今,在太平街,能做正宗太平街烧饼的,也只有3、4户人家了。 太平街烧饼,既是香酥可口的茶点,又是馈赠亲友的礼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太平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新中国成立后,太平街出了个大使——张世杰。 最后,我简要地介绍一下张世杰生平。 张世杰 据中共义安区党史记载,1916年12月,张世杰出生在原铜陵县太平乡太平街。 抗战爆发后,张世杰追随时任铜陵沙洲游击大队大队长、解放后曾任芜湖市政协副主席的章啸衡,开展抗日活动,积极组织农民抗敌协会、工人抗敌协会等群众抗日武装。 1938年7月,张世杰赴新四军军部教导队学习。学习期满后,到新四军第三支队政治部民运科工作。 1938年10月,新四军第三支队开往铜陵、繁昌,张世杰带领1个排,在繁昌孙村一带活动。 1939年2月,张世杰回到家乡铜陵,担任中共铜陵一区区委书记。在他领导下,铜陵一区党组织得以迅猛发展。 1939年4月,中共铜陵县委成立。7月,召开首次党员代表大会,张世杰任县委委员,兼宣传部长。 1939年9月,张世杰接替张伟烈,担任中共铜陵县委书记。 1940年春,张世杰调任皖南特委巡视员。 1940年8月,张世杰调任皖南行动委员会秘书长。没过多久,便担任中共皖南特委秘书长,兼军事部副部长。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张世杰因弹尽粮绝而被捕,被押送到江西上饶集中营。后张世杰与另一位战友趁天黑下雨,逃出江西上饶集中营。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在无为县找到党组织,回到新四军七师驻地。 1941年10月,张世杰担任中共铜陵敌后县委书记。 1943年3月,张世杰调任中共无南县委书记。组建无南游击大队,兼任政委。 1943年4月,张世杰调任中共繁昌县委书记。 1945年1月,铜陵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张世杰担任县长。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张世杰担任第三野战军第六纵队五十一团政委,转战苏北、山东,参加了苏北战役、鲁南战役、淮海战役。 从1950年开始,张世杰从事国家外事工作,历任驻捷克使馆一等秘书,驻匈牙利、阿富汗使馆参赞,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第一亚洲司副司长。 1959年,张世杰任驻尼泊尔使馆大使。他灵活执行外交政策,使中尼两国关系比较融洽。 1960年冬,张世杰以驻尼大使和中尼边界谈判的中方首席代表身份,不负祖国的重托,终使两国长期未能解决的边界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受到两国领导人的称赞。 此后,张世杰曾任北京市人委副秘书长兼外办主任,外交部总务司代司长、外交部办公厅主任,驻索马里、西班牙使馆大使等职。 张世杰不愧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为促进中尼、中索、中西友好关系作出了杰出贡献,永载史册。 1985年,张世杰离职在北京休养,1988年9月15日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 如今,张世杰的家乡,这块红色热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义安区西联镇在义安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生态西联"定位,紧扣"美丽宜居"目标,发挥滨临长江,相拥顺安河,南向承接东部城区区位优势,精心打造"梦里水乡·生态西联",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西联镇先后荣获省级生态乡镇、省级优秀旅游乡镇、第四批省级特色景观名镇、安徽省文明村镇四个省级荣誉称号。 西联镇犁桥村先后荣获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全国文明村镇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殊荣。 作者:王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