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由边疆民族满族所建立, 虽然承袭了明朝的制度,但在很多方面却也有着自己的特色,例如在皇位继承人制度上,清朝并未采用嫡长子制度,而是经过多次尝试,最终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 传统的嫡长子制度在历史上虽然有其优点,例如可以避免兄弟之间的争夺,但也存在着弊端,例如如果嫡长子并不称职,或是早逝,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而清朝入关时期并未确立明确的继承人制度,经过多次尝试,包括八王共制、推选制度等,皆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康熙帝在其晚年尝试引入嫡长子制度, 按照传统制度立了次子胤礽为皇太子。但由于康熙长寿,胤礽又长期当太子,使得储君形成了太子党和其他阿哥组成的反太子党的激烈斗争,最终康熙彻底放弃了嫡长子制度。 后来的雍正帝继位后,对康熙的尝试进行了反思,并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 不再公开立皇太子,而是将立储之人的名字记录在一份秘密谕旨中,并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待皇帝驾崩后由御前大臣共同拆启。 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使用嫡长子制度,即使是篡位的李世民、朱棣这样的帝皇,也没有去想过改变,那为什么清朝要独树一帜,实行秘密立储制度呢?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 先来看看先前的这些嫡长子制度的王朝: 从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诸侯,发展到秦始皇一统天下,国家的逻辑由家天下和家国一体,转变成了天子和雇佣官员共治的国家政体。虽然皇帝本人贵为天子且作为国家权力的代表,但皇权被包裹在皇家小家庭内部,皇家只有皇帝和太子两个人在国家结构中拥有确定的职位,皇权对国家的治理需要借助庞大的文官系统,从皇家内堂传递到帝国最远端,哪怕是在京城,皇权都必须借助层层级级的行政官员实现。皇权是孤立和单薄的。 秦始皇连皇后都没有,人脉的单薄就不是一个可持续的体制安排。 秦二世而亡,引发了汉初对皇权的思考,皇权和皇家势单力薄,缺乏地方势力支援和策应,很容易陷入政治孤立。秦始皇死后,他的继承权问题直接落入赵高和李斯手中,并没有一个可靠的皇权维系体制。 西汉朝先是分封和外戚并行,解决了天下初定之后家天下到皇权过渡问题,后来的结果是两者都直接对皇权发起挑战。 刘邦死后,他的继承权问题落入吕后集团的操纵,而后的一系列传承也都离不开外戚、权臣和太监, 东汉则是外戚和宦官相互算计陷入死亡螺旋。 唐朝初期的兴盛似乎是一种君臣共治的格局,但由于文官系统的流动性,使得这种共治注定无法维持长久, 而科举人才产生的随机性,也决定了科举人才和皇权的结合只是知识载体和皇权的结合,而不是一个稳定团体和皇权的结合 。 唐朝更是唐穆宗在内直至唐朝灭亡的9任皇帝中,有7任皇帝是宦官拥立的! 宋朝黄袍加身,得位不正,不得不与奸相和神权结合来维持政权稳定。 因为不是合法的皇位继承方式。这种情况下,皇帝需要寻找其他手段来维持政权稳定,防止被政敌或反对者推翻。 明朝最初形成了朱标和元勋集团共治的可能性,但朱标一死,朱元璋彻底否定了这个体制。最终转进了太监填补皇权和行政权的境地 ,太监虽然对皇权没有构成威胁,但文官系统和皇权的分立使得皇权被架空,国家政务被文官系统的道统逻辑所束缚,无法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历史上的皇权需要一个特定的执政核心圈, 明朝除了雇佣官员以外,皇家还需要一个特定的被动员的群体来填补皇权与国家行政权之间、皇权与民家之间的空缺。 这个群体对上迎合皇权作为皇权直接的附庸,对下作为皇家的代表,将皇权直接投射到帝国政治和地理版图的特定区域,占据关键的权力节点,从而确保皇权的直达性和有效性,对抗庞大行政体系对皇权的消解和稀释。这种群体虽然可能不是主动和自觉的,但王朝和历史都需要它来填补皇权与国家之间的空缺。 现在让我们回到清朝,为什么最后他们改为了秘密立储制度 清朝初始时的八旗就拥有十多万人,经过长期的动员和整合,成为了可以派遣官员和军队到全国各地和各个权力机构的力量。这种体制形成了皇权和行政权对国家的双重管理机制,对于皇权本身在八旗内部也预留了较大的博弈性。 清朝因为出身边疆民族,所以进行汉化的过程是充满尝试的,包括皇位继承人制度。 在清朝还没有入关时,皇位继承人制度就非常特殊 。清太祖努尔哈赤过世后,清太宗皇太极通过八王共制的推选制度继承了汗位。虽然顺治帝福临能够继位是由多尔衮和豪格的妥协,但基本上也是采用推选制度继承皇位。康熙帝是因为得过天花,拥有免疫力,所以由孝庄太后决定并得到顺治帝福临的同意,才继承了皇位。 清朝入关之后,中国的统治结构得到了一次重要的升级,即皇权和八旗共治的天下 。相较于之前的封建诸侯和家天下体制,这种天子和雇佣官员共治的国家政体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皇帝对朝堂和帝国的把控细致入微,文官则是帝国利益架构的一颗螺丝钉,天下只有一党,不像明朝党争激烈。皇位传承在满清内部议事制度的基础上,皇权的正统性迅速得到八旗体制的确认,皇帝本人无需再为皇位本身的可靠性发愁。八旗体制对皇权形成了极好的支撑和保护! 尽管看似有制度的规定,但皇位继承仍然充满激烈的争夺和各种偶然性。稍有差错,便可能导致满盘皆输的结果。例如,由于缺乏明确的继承人制度,加上皇太极猝死,多尔衮和豪格争夺皇位,如果不是他们妥协选择顺治帝福临继位,内乱就可能爆发。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清朝估计没有能力进入明朝灭亡之后的中国。 当然,这也是因为当时的清朝刚刚建国,各方面包括皇位继承人制度都没有确定下来。 在各种尝试中,清朝也曾经尝试过嫡长子继承制度。 例如,像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康熙帝就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皇帝,他比较认可嫡长子继承制度。因此,他很早就按照嫡长子制度立了嫡次子胤礽(嫡长子早夭,胤礽实际上是嫡长子)为皇太子。 康熙立下嫡长子制度,得到了汉人大臣和部分受汉化的满族大臣的支持。 但清朝入关不过三十年,仍然保留了很多关外特色,因此不是所有大臣都支持这个制度。这可以看作是康熙试图推行汉化政策的一次尝试。 然而,康熙非常长寿,嫡次子胤礽成为太子并担任近四十年,他与康熙之间的矛盾严重,同时也引发了太子党和其他阿哥反对派之间的激烈斗争。胤礽两次被立为太子后又被罢免,最终导致康熙放弃了嫡长子制度。 康熙的尝试失败后,清朝开始再次探索立储制度。 雍正即位后,从康熙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采取了新的措施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 。不再公开立皇太子,而是将立太子的秘密谕旨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待皇帝驾崩后由御前大臣共同拆启。这种秘密立储制度的特点是择优而立,并且使天下人都知道国家有储君,从而稳定人心。与嫡长子制度相比,秘密立储制度也更有利于避免兄弟之间为争夺嫡位而自相残杀。 秘密立储制度的确是清朝的一大特色,它在继承人制度上做出了非常有意义的尝试。相比嫡长子制度,秘密立储制度更注重人才选拔,不再仅仅局限于家族血统,这也是适应社会发展变革的需要。 此外,由于秘密立储制度不公开立太子,可以避免兄弟之间因为嫡位而产生的争斗,从而保证了皇室家族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宁。 当然,这种制度的实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可能会造成皇位继承人的竞争和不确定性,同时对于皇子的教育和培养也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投入,否则可能会出现人才不足的情况。 此外,秘密立储制度的实行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政治智慧和权力平衡能力,才能避免出现权力斗争和政治动荡的情况。 综合来看,秘密立储制度虽然不是完美的,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清朝摸索出来的一种相对较为适应的继承人制度。 这种制度的优点在于能够避免争夺继承人而带来的内部混乱,同时也避免了储君过早涉入政治,导致太子党和反太子党的斗争。 秘密立储制度也在后来的历史中多次维护了清朝政治稳定。它充分体现了清朝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创新和进取精神,对于后世的政治体制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