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30岁的阎锡山迎娶了14岁的徐兰森。洞房夜,阎锡山却对她说:"我爱的夫人是徐竹青!你只是负责生孩子的!"不料,转身他就把徐竹青给抛出九霄云外。 徐竹青,是山西五台县大建安村人。1883年出生,和阎锡山是同岁,在16那年嫁进阎家,成亲以后,徐竹青随丈夫一起到公公阎书堂的料理家务,也算井井有条。 徐竹青 但天有不测风云,阎家父子投资失败,欠下一大笔外债,俩人到太原躲债,家里只有徐竹青和婆婆支撑,平时做些女红、针线来维系生活,徐竹青还要孝敬婆婆,这使徐竹青倍受艰难。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阎锡山考入山西武备学堂后才好一点,他用自己的津贴替父亲还了一部分债务,直到1904年他被录取为留日学生学习军事,用津贴钱帮父亲都还清债务,父亲阎书堂才不用再过着躲债的生活。 在这段时间,徐竹青和阎锡山几乎没有在一起过,她自己支撑家里生计还要孝敬公婆,从不抱怨,阎家上下对她都很满意。 好在这样的日子总算是熬出头了,1909年阎锡山当上新军教练官,这时候他们俩才能有机会住在一起。 阎锡山 这是阎锡山和徐竹青最甜蜜的时光,转眼几年过去了,俩人一直没有孩子,阎锡山也从来没有因为这事冷落徐竹青。 1913年冬天,阎锡山的祖父阎青云生病在床,她和阎锡山回到河边村探望。 阎青云只说了一句话:"再过一半年,你有了一男半女,纵然爷爷死了也放心了。" 徐竹青听了心里难受极了,为了查找原因,俩人都去了医院做检查,经过医生检查,徐竹青确定不能怀孕后,这下阎家两老也开始着急了,他们立即逼阎锡山讨小老婆以传宗接代,阎锡山顾忌徐竹青不同意。 没办法找来了徐竹青的姑姑徐该龄来劝说,她对徐竹青说"现在阎锡山不会因为孩子跟你闹,等以后年龄大却没有自己的孩子,将来他会埋怨你的"。徐竹青听了这话才算勉强同意。 阎家也对徐竹青做了保证,家里的大小事情还是徐竹青做主,将来小妾生的孩子叫徐竹青妈妈,叫生母为姨。 很快阎家便花高价买回来一个14岁的许姓姑娘,给她改名叫徐兰森。 徐兰森 1914年12月1日,阎锡山请了几个朋友,在一起吃了一顿饭,正式结成夫妻。洞房夜,阎锡山却对她说:"我爱的夫人是徐竹青!你只是负责生孩子的!"一听这话徐兰森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也是默默的点了点头,说了声"知道了"。 徐兰森很争气,很快就怀孕了,只是天不遂人愿生下的三个孩子都相继夭折了,阎家上下都很着急,徐竹青更是一有机会就把阎锡山往徐兰森房间里赶,刚开始阎锡山还不愿意去,时间久了也就习以为常了,不在说什么了。 在这期间,阎锡山怕徐竹青心里不痛快,不但对她言听计从,还常常让她代表自己出席一些活动,有意突出她。 徐竹青和阎锡山孩子们 随着时间推移,在徐兰森生了第五个儿子以后,阎锡山只要家里就都住在徐兰森屋子里,和徐兰森的感情也是越来越好,和她渐渐疏远,她才暗暗后悔当初不该向阎锡山说"只要阎家根深叶茂,儿孙满堂,自己情愿一个人独居"的话。 受时局影响阎锡山到大连避难,带着徐兰森和孩子们过去,留下徐竹青在家里照顾公婆。 一年后,时局好些了,阎锡山才从大连回到太原,徐竹青非常开心,本来以为能和阎锡山过一段二人世界,没想到徐兰森带着孩子也从大连跟了回来,公公吩咐儿子和徐兰森以及孩子住在一起,把徐竹青晾在一边,徐竹青在家里的就成了个多余的人。 恰好此时,徐 竹青发现徐兰森的几个孩子们叫徐兰森"妈",这跟刚开始时说好的不一样,徐竹青越想越气愤,便去找阎锡山问个明白。 一开始阎锡山也没当一回事,觉得这就是一件小事,让徐竹青没必要斤斤计较,徐竹青以为阎锡山在偏袒徐兰森,更生气了,她疯了一样的顺手拿起一件东西砸向阎锡山,结果把窗户上的玻璃打碎了。 阎锡山看她是真的动怒了,地上玻璃碴子乱飞,也来气了,说"叫她一声‘妈’能咋?你不怕人笑话?" 徐竹青挥舞着双手砸着东西哭喊道:"你们还不怕人笑话,我怕谁笑话?" 阎锡山一看这样一怒之下两手一抬把八仙桌给掀翻了,"哗啦啦"茶壶茶碗碎了一地。 这是俩人从成亲以来第一次吵架,由于动静太大,惊动了公婆,公公阎书堂又重新改了规定,让孩子们从此叫徐竹青为‘波’,叫徐兰森为"妈"。 徐竹青知道这是公公在偏向着徐兰森,她越想越伤心,十多年对这个家的付出却比不上能生孩子的功劳大,竟然被这样对待,她选择不告而别,一气之下坐上汽车回了太原,从此,她和阎锡山开始了分居生活。 1933年,徐竹青母亲病故,阎锡山为了表达他对岳母的孝心,对徐竹青的不变之情,破例先后三次到建安祭祀。 这以后,徐竹青虽然与阎锡山没有和好,两人仍分居,关系却较前缓和了。 到了晚年时,阎锡山因心脏病突发到病故一直都是徐竹青陪在身旁照顾。 阎锡山因为有一个好妻子操持家务,才能义无反顾的搞事业,本来会是一对人人羡慕的模范夫妻,可是在那个三妻四妾的年代,因为传宗接代,阎锡山违背了当初的承诺,才有了徐竹青义无反顾的离开。 婚姻里保持理智做到清醒是一种能力,爱人先爱己,不过度依附于别人,对人对己都是尊重,是长久之计。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