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孤烟 在中原以及西北陕甘地区,"白狼"曾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最迟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还有不少农村老人向后辈讲述他们所知的关于"白狼"的故事。有人说,"白狼"幼时被母狼养大,全身毛发雪白,声如豺狼;有人说,"白狼"是个瘫子,出行需要人背;有人说,"白狼"是个杀人如麻的悍匪;有人说,"白狼"是个替天行道的好汉…… 老百姓口中神秘莫测的"白狼",其真名唤作"白朗",乃是晚清民国时期聚众万人、纵横五省的风云人物。史料对他的记载纷繁复杂、光怪陆离,史书对他的评价也是莫衷一是、大相径庭。有人说他领导的暴动是没有进步意义的破坏,也有人说这是中国史上"最后一次旧式的农民起义"。总之,白朗是个谜,十个人的口中有十个说法。 晚清时期,河南盗匪众多,官府的打击也很残酷 最早记载白朗身世的文献资料是《大公报》,上面说白朗是河南宝丰县人,祖父遗留下百亩良田,等到白朗生下时"家资荡尽"。白朗长大后想耕种没地产,做生意没本钱,终日游手好闲,因未曾入私塾,所以目不识丁。执笔者对他的评价是"殆下流社会人物也"。 宝丰县当地官员则说,白朗是宝丰大刘庄人,时年42岁,家有二子一女,尚有老母在堂。另有一本无名氏所做的野史《白狼猖獗记》,说世人都把他叫"白狼"是以讹传讹,叫错了。 这些说法各不相同,但可以确定的是,"白朗"是真名,"白狼"是民间叫法。解放后调查了白朗的女儿和他的卫兵,大体上可以确定,白朗是河南宝丰大刘庄人,汉族,1873年生,有一个姐姐,没有兄弟,幼时读过一年私塾,家中有田200余亩,有一子四女。 传教士拍摄的晚清民众 白朗的长相更是一个谜,老百姓只闻其名未见其人,不由得浮想联翩,把这位令朝廷闻风丧胆的枭雄想象成一只白色的狼,因此就有了种种近乎荒诞的传说。当时一些"名士"道听途说的记载大不一样,有些说白朗身材高瘦,腿长走得快,因此绰号为"白狼";有的说他身高仅有四尺,是个胖子。安徽六安的乡绅吕咎予曾冒险凑近观看过白朗本人,也只是给出了"面长、色黑、无须"六个字的描述,所以白朗究竟长什么样,谁也说不清。 据白朗的女儿说,白家有200亩地,平时还雇了一个长工一个短工,这样的家境应当说不错。白朗本人颇为能干,不仅农活拿手,还有打铁的"第二职业",农闲时节还帮着官府运盐多挣一份工资。在那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时代,像他这样有能力养活一家人的人,按理说是不会去造反的。而关于白朗揭竿而起的原因,也有不同的说法。 民国初年的流民 主流说法是,白朗35岁那年,与本村地主王真发生冲突,结果被王家数人痛打。白朗的朋友们闻讯赶至白家助威,争斗之中,已经七、八十岁的王真被白朗推倒在地,不久死去,白朗遂被逮捕入狱(另有传闻,说王真的自家兄弟为了瓜分家产害死了王真,随后嫁祸栽赃给白朗)。 在狱中,狱卒对白朗百般折磨。白家将家中土地卖掉一半,凑足保金才得以救出白朗。经历了这番变故,白朗萌发报仇之心,打算落草为寇,因母亲苦苦相劝才暂时作罢。三年之后,白朗的母亲为避免家中财物被抢,将财物打点后托人送往城中女儿家中。然而途中遭遇官军,财物被抢,送财物的两人被当作土匪折磨而死,白朗的姐姐家也因白朗"土匪嫌疑犯"的身份而遭到抄家。 民国时期的乡绅 忍无可忍的白朗终于逼上梁山,并很快拉起了一支以自己为首的人马。关于白朗身世和相貌的诸多记载虽然差异很大,但很多记载都突出了白朗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仗义疏财,好打抱不平,遇事敢担当,敢挑头,颇有侠义之风。这样的人如果活在乱世,是势必要兴风作浪的。 白朗于1911年10月正式起事时只有20人,热兵器只有快枪一支,其他人均持大刀。结果几个月之后就发展到数百人,快枪数十支。他的队伍能快速发展,说明当时豫西地区已经匪化严重,而且随着土匪队伍的扩大,他们的活动己不仅限于拦路抢劫,逐渐发展到劫寨攻城,迫使北洋当局不得不认真对待。 民国时期的土匪 在各路匪军中,数白朗部势力最大,他们的流动作战路线,和明末李自成的义军非常相似。陕甘豫皖各省的大批饥民更成了源源不断的兵源,到1914年,白朗的人马已经发展到万人之数,还打出了"中原扶汉大都督"的旗帜。白军与北洋军在平汉路上大战,接连攻克光山,潢川之后,打算攻打袁世凯的老家项城,当地百姓则说白朗要掘了老袁家的祖坟。 官府劳师糜饷却平定不了一支匪军,这让舆论一片哗然。袁世凯派大将段祺瑞统领四省兵马围剿,白朗一路转战至陕西、甘肃,结果在临潭县遭到重创。此时的白朗部军纪败坏,尽显土匪本质,当地民众对其极为恐惧憎恶,因此得不到任何补充。据说白朗此时有北上投奔俄国的打算,但部下们都不想再东逃西窜,都闹着要回河南老家,白朗难违众意,只得率部东归。 东归途中,白部几次遭到灭顶之灾,好不容易回到宝丰老家,众部下纷纷离去,白朗身边只剩下五六十人。1914年7月23日,白朗率众集中于虎狼爬岭之三山寨内,旋即被北洋军团团包围。白朗经过血战突围而出,途中遇到民团,混战时中了流弹死去。 白死后,其头颅被割下,挂在开封城门上示众。算得上轰轰烈烈的白朗起事到此终结,白朗的的确确是战斗到了最后一个人。 白朗的队伍中既有破产农民,也有绿林土匪,也有哗变的士兵,成分相当复杂。最开始起事的时候,队伍中多是宝丰一带的人,劫掠乡亲的事还做不出来。再加上白朗本人还有几份"侠气",所以这一时期白的队伍纪律还算严明,而且以劫富济贫为目的,颇得人心,所以队伍有大的发展。 不过,在日后的转战过程中,白朗队伍的危害性破坏性越来越大,残害民众的土匪本质暴露无遗,各地鄂豫陕甘各省的地方县志中都有大量关于白朗部烧杀淫掠恶行的记录,尤其是对陕甘地区的破坏极为严重,其惨状触目惊心,当地老人对白朗的评价很负面。 就白朗本人来说,他为人豪爽,仗义疏财,嫉恶如仇,确是乱世枭雄,宝丰民间很长时间都在流传歌颂白朗的民谣。但是白朗的个人品质代表不了整支队伍的性质,杀人放火的行为贯穿了白朗起事的始终。因此,尽管白朗曾和南方革命党联络,是铁了心的反袁势力,也确实有过劫富济贫的义举,但尚不能将其称作进步的革命力量,甚至都不能称之为农民起义,其本质就是一次土匪运动。 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在白朗身上可见一斑。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