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理学的发展,教育观念的改变,促进文教政策的变化!
#历史开讲#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引言
鉴于唐末五代分离政权,各自称雄的教训,因此从宋初历代皇帝以来,都采取"重文学轻武术"的政策。
实施以文制武的战略,把尊孔敬儒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同时还支持佛道,使儒、佛、道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由于统治者的积极倡导,它为宋代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
而且在宋仁宗的庆历时期疯狂注重兴学,而一次兴学改革的重点是推广苏湖教法。
方法是根据学生的喜好和专长分批教学。
进入经义斋的学生主要学习儒经,而进入治事斋的学生主要学习军事、民政、水利、算术等,都是关于北宋文化教育政策和官方教育观念的变化。
今天,我们来谈谈北宋的文化教育,有哪些新的地方,有什么样的思想变化?
一、从经验中学习,重视文学放轻武术的策略
科举制诞生于隋代,唐代补充,宋代完善到极致。
宋朝大大增加了科举学者的数量,提高了进士的地位。进士官位高、待遇好、晋升快,是宋代科举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这一改革使进士具有较高的地位、良好的经济待遇和优越的社会地位,因此进士成了当时所有人羡慕的对象,有一点能力的人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被录取为进士。
这种情况对宋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在全国范围之内,演化出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
促进了整个宋代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形成宋代科学技术发达、文化教育繁荣、人才大量涌现的局面。
二、变迁的基础,受前朝之鉴决心改变
因知晓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黄巢起义的后唐甚至演变为五代十国的历史发展,
宋初统治者针对晚唐五代的混乱状态,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叙述前之积弊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宋初君主及其臣民的意图,突出宋代的文化变迁。
宋史专家指出:
"五代时期,有两大棘手的难点:
第一个是心腹之患,那就是禁兵;
其次是手足之患,那就是各地方管理。
赵普之所以收回自家将军的兵权和各地方管理能力,无非是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来求国家和平而已。"
唐德宗十二年(796),宦官掌军,成为一种习俗。
宦官集团依靠中央神策军的力量,后来掌管枢密机职位,干涉国家事情,与各地官吏勾结,甚至废除皇帝。
而"五代禁兵,以及"兵骄逐帅"的旧习并没有消除。
因此,每个王朝的兴衰都取决于禁军的背后。
就好比后唐时候的君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禁军的拥戴而得以夺权。——《新唐书》卷五〇《兵志》
事实上,五代十国实力是在晚唐社会动荡的场面下诞生出来的。
在五代的各种动荡中,地方反中央政权的叛乱占总动荡的一半以上。
可以说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 《旧五代史》卷九八《安重荣传》
宋代教育新局面的出发点,基本上是摆脱和防止晚唐五代的混乱。
安史之乱后,唐朝想方设法的收回中央权力,好比充实神策军以增强中央的实力,抓住机会以分离倾向藩镇的节度使。
中晚唐时期,为稳定统治,驻藩镇使节还积极加强内部集权,如安排其得力将领以权知州军事等,实际上是为了获得地方的管理权。
所以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范祖禹《范太史集》卷二六《论曹诵札子》
这样就直接明了,从晚唐到五代,国家政局的发展演变呈现出由乱到治的变化特征。
北宋一直以来想要解决唐与五代的问题,由此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改变这些策略、而是形成逐步恢复的历史趋势。
正是由于宋初统治者更谨慎地吸取五代混乱的教训,通过制定法律和建立制度,更彻底地从混乱中恢复秩序,宋代完成了时代的变迁,走出了五代的混乱。
三、统治者支持下的"理学"兴起
宋朝建国初期,统治者采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使得文化进一步发展。
宋朝确实在防敌方面很弱,频频战败,还出现了割地赔款求和的屈辱局面,不过对整个国家来说,其物质文明已经相当发达。
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城市商业的发展都呈现出繁荣的态势,海外贸易更是一绝,为宋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巩固了基础。
并且,因为北宋末期和南宋时期的社会不安稳,加快了民族间的大交融,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还由此在文化方面互相促进、收纳、结合并发展,创造了专属的宋代特色,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又一高峰。
宋朝安定后,举国兴起"遵用汉法"的文化教育策略,宋代理学得以继续发展。
虽然创新很少,但在哲学和宗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
在哲学上,宋代最大的成就,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创造了一种新的儒学体系——"新儒学"。
"新儒学"又叫"道学"或"宋学",是由儒学为核心,以"理"为世界的真理,将佛道思想渗透到儒家启蒙思想中的理论体系。
"理学"是古代社会哲学思想发展的又一次大跨步,对宋代文学、历史创造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影响和支配着整个社会的人文教育进程。
1.理学的发展与宋代的国家管理紧密相连
隋唐五代长期的分裂和混乱,极大地破坏了传统伦理,放宽了法律法规,使道德沦丧,显然不利于统一国家的稳定和巩固。
所以,宋代开国君主最早开始就强调尊儒学、读经,宋代儒学的复兴因此飞进。
理学的产生源于儒家为消除时代弊端、拯救文化、整顿人心、重新培育人类伦理和儒家价值观、重建儒家道德形而上学做出的主观努力,新儒学符合宋朝以来恢复伦理原则的需要。
2.理学的出现跟宋朝经济息息相关
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是密切相关的,北宋国泰明安,农业、手工业大规模的进步发展。
在此基础上,科学文化的进步尤为引人注目。
哲学一开始是由自然科学奠定基础的,所以理学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思考,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3.新儒学的变化与思想史的进程一同出入
理学是儒、释、道三家长期争论和融合的成果,中国思想方面在中后唐时期出现了重大的变化。韩愈热爱儒道,破开了三教的局面。
为了适应宋代儒学的建设,儒道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其中,北宋的思想产物"理学"也由此诞生。
北宋士人勇于舍弃汉唐士人的学风,勇于提出疑问、友好交流、相互启发、独立思考、大胆验证、宣扬正气,这为新儒学的出现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结语
最后,北宋的教育改变与当时宋朝所面临的环境息息相关。
在混乱的时代,宋朝刚建国,如果不及时做出改变,那么还是会继续重蹈覆辙,所以北宋的文教政策与官方教育理念,脱不了关系。
当然如果当时北宋不做出改变,恢复社会秩序,那将是一大污点,但是官方教育的改变,也让国家进入一片繁荣。
参考文献
《新唐书》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旧五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