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干掉原来执掌魏国大权的大将军曹爽,曹爽的心腹夏侯玄被司马懿从召回京城,入朝任大鸿胪(汉(夏,爽既诛,司马懿召玄诣京师) 夏侯霸与他一同被召入朝,夏侯霸平素与郭淮不和,认为此番必然祸害及身,十分害怕,于是逃入蜀汉(霸素与淮不和,以为祸必相及,大惧,遂奔汉) 夏侯霸历经坎坷,在阴平一度迷失道路,粮尽遇困。蜀汉得知后,派人迎接夏侯霸入蜀(南趋阴平而失道,入穷谷中,粮尽,杀马步行,足破,卧岩石下,使人求道,未知何之。蜀闻之,乃使人迎霸) 在陇西奋战数十年的郭淮终于升征西将军,都督雍州凉州诸军事, 陈泰与侍中因劝说曹爽接受司马懿的投降,被司马氏视为有功之臣,这次拿到了雍州刺史一职(以雍州刺史郭淮代之) 陈泰在魏国军界并不显山露水,其实能力很强,曾担任并州刺史兼护匈奴中郎将,主管并州的军、政事务,在并州怀柔夷民,甚有威惠。 续郭淮后,陈泰将成为姜维最难对付的敌人! 夏侯霸的叛逃对于一心想北伐的姜维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夏侯霸之前驻守在麹山,他一跑,整个陇西、南安郡的防守就空虚了,全部暴露在蜀军面前。 陇西地区的地图制作起来相当困难,史料少是一方面,另外网上研究丞相北伐的文章很多,但姜维北伐的本章极少,大多聚焦在二士入蜀上,所以查阅、标注地名很困难,这张图前后花了估计有5、6个小时,应该可以把姜维历次北伐写清楚了,这其实也是咱们写这个系列最大的初衷,没图,有时候读史真的是一头雾水啊。 姜维抓住良机,领军翻越麹山进入陇西,招降陇西的羌胡部落。同时下令在麹山之下筑两城,派牙门将句安、李歆等人驻守,联合羌胡人进攻附近各郡(蜀大将军姜维率众依麹山筑二城,使牙门将句安、李歆等守之,聚羌胡质任等寇逼诸郡) 郭淮与新到任的雍州刺史 陈泰商量对策,陈泰分析道:麹山两城虽然坚固,但是远离西蜀,道路险峻,粮食只能长途运输;现在这些羌胡帮着蜀军长途转运,未必是真心依附。只要我们围而攻之,兵不血刃就能夺取麴城(征西将军郭淮与泰谋所以御之,泰曰:麹城虽固,去蜀险远,当须运粮。羌夷患维劳役,必未肯附。今围而取之,可不血刃而拔其城;虽其有救,山道阻险,非行兵之地也) 郭淮从其计,采取围城打援策略,命陈泰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进围麹山,切断蜀军的粮道、水源(淮从泰计,使泰率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等进兵围之,断其运道及城外流水) 句安率蜀军出城挑战,陈泰围而不打,坚守阵地不愿接战,时间一长,城里的蜀军就困窘不堪,只能靠吃雪水过日子(安等挑战,不许,将士困窘,分粮聚雪以稽日月) 姜维得知消息后,火速领兵救援,进至牛头山,与陈泰相遇(维果来救,出自牛头山,与泰相对) 陈泰说:"兵法贵在不用打仗就能让人屈服,如今只要我们切断牛头山的道路,使姜维没有了退路,就能把他擒获(兵法贵在不战而屈人。今绝牛头,维无反道,则我之禽也) 遂令各部坚垒自守,不与蜀军交战(敕诸军各坚垒勿与战) 同时将他的下一步计划通知郭淮,陈泰准备亲自南渡白水从东面堵截蜀军,请郭淮率军进逼洮水,从西面包围姜维(遣使白淮,欲自南渡白水,循水而东,使淮趣牛头,截其还路,可并取维,不惟安等而已。淮善其策,进率诸军军洮水) 姜维每次出兵不过万人(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无法突破陈泰的阻击线,但姜维及时发现了魏军的动向, 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姜维决定在魏军包围圈还未形成之际迅速撤退。句安、李歆等人孤立无援,只好献城投降(维惧,遁走,安等孤县,遂皆降) 姜维退兵后,郭淮准备率军攻打策应姜维的羌人(维退,淮因西击羌) 邓艾提醒:敌兵撤离不远,也许很快就反扑过来,应当分兵行动,以免发生意外(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 郭淮遂留邓艾屯白水北岸,以防蜀军反攻(于是留艾屯白水北) 蜀军果然复返,姜维派廖化在白水南扎营,和邓艾迢遥相对,却不向魏进攻(维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 邓艾对诸将说:姜维突然返回,我军人少,按常理,他们应渡河而不必设桥。在邓艾看来,自己兵力少,冬日水浅,对方真想打的话,完全可以直接渡河来攻(艾谓诸将曰: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 他判断,姜维一定会从东边袭击洮城(维必自东袭取洮城) 洮城在白水之北,距邓艾驻地六十里。邓艾于当夜抢占洮城,不久,姜维果然率兵奔袭洮城,见魏军已抢先占领,兵力不足的姜维无奈再次撤军退走(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 姜维在费祎执政时期的两次出兵,规模并不大,因为每次出兵不过万人,但遇到的对手却都是曹魏后期的名将:郭淮、陈泰、邓艾。 取得的战果并不大,最多就是骚扰一下魏军。 但很快蜀汉政局就将发生巨变,姜维手里的筹码要变大了! 小结姜维的前二次北伐: 第一次北伐,对手:郭淮、夏侯霸; 战果:平手 第二次北伐,对手:郭淮、陈泰、邓艾;战果:小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