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步。 【楚河汉界系列24】呈上,我主页上视频和图文合集都有哦~ 上一篇我们说到,刘邦在高阳遇到了重要的谋士郦食其,并且在他的帮助下占据重镇陈留,获得了充足的后勤补给。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气定神闲的老刘头继续挥军向西。一、刘邦异常严明的治军风格 在我们的印象中,刘邦的带兵能力根本放不上台面,他麾下一群乌合之众,也就比山匪流寇稍微强一些。 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小步在系列前文中描述过,刘邦沛县起兵后,在魏楚交界的丰沛一带辗转作战,打过好几次胜仗,都是刘邦亲自指挥的。 之后又和项羽搭伙,作为项梁的偏师独立作战,战绩也是可以的。 甚至后来项羽还嚷嚷着要和刘邦再次配合,共同进攻关中,可见两人的相处挺愉快。 以项羽这样高傲的性格,如果老刘头的水平真的不合格,早就被项羽喷得不知道哪里去了。 这足以证明,刘邦是有足够的带兵作战能力的。 刘邦:谁说我带兵不行? 不仅如此,在独当一面带兵西征之后,刘邦的治军能力再一次进化了。 从陈留出发向西,进攻开封,大败秦军将领杨熊、赵贲。 这一战本身没有太多可以描述的地方,开封城坚固,刘邦应该是没有拿下开封,不过在城外消灭了大量秦军的有生力量。 有意思的地方在这里:《史记·曹相国世家》:西击将杨熊军于曲遇,破之,虏秦司马及御史各一人。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樊哙)击破赵贲军开封北,以却敌先登,斩候一人,首六十八级,捕虏二十七人,赐爵卿。从攻破杨熊军于曲遇。攻宛陵,先登,斩首八级,捕虏四十四人,赐爵封号贤成君。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夏侯婴)婴从捕虏六十八人,降卒八百五十人,得印一匮。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灌婴)从攻秦军亳南、开封、曲遇,战疾力,赐爵执帛,号宣陵君。 《史记》:(傅宽)击赵贲军于开封,及击杨熊曲遇、阳武,斩首十二级,赐爵卿。 《史记》:(靳歙)击秦军亳南、开封东北,斩骑千人将一人,首五十七级,捕虏七十三人,赐爵封号临平君。 以上这一大串都是啥? 这难道不是一份数据清晰的KPI考核表吗? 如此精确的数字,肯定不是太史公自己拍脑袋填上去的,必然是开封战后统计出来的数据。 每个人立了什么功,该赐什么爵位,清清楚楚,有理有据。 而实行这一套量化考核体系的刘邦,我们还能说他不懂带兵吗?还能说他麾下都是乌合之众吗? 樊哙:上个班真不容易,还要考核绩效 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之际,能够通过如此精密的体系来赏功罚过,激发士卒战斗热情的。除了之前的秦国,关东群雄之中,恐怕也就只有刘邦了。 就凭这一点,刘邦已经将同时代的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了 。 二、张良归队1、南下颍川见张良 由于开封没有拿下,再加上荥阳那边本来就是硬骨头,于是刘邦没有走"荥阳—成皋"这条线,从东面进攻洛阳。 而是向南线迂回,进入原来韩国的地盘。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刘邦再次遇见了张良。 我们在上一篇说过,由于韩地离秦国实在太近,随时会受到秦军的攻击。所以即使以张良的本事,也只能在周边打游击。 刘邦先是打下了长社、颍阳,然后从"洛阳八关"之一的轩辕关,也就是洛阳的东南方向发起进攻。 但由于洛阳的防御力量实在很强,刘邦这次没有攻下。 我们都知道,洛阳是在崤函古道的东面,从洛阳往西就是经常登上战国热搜榜的函谷关。 之前陈胜的大将周文能够打穿函谷关,是由于吴广率主力攻击荥阳,将洛阳区域的秦军力量全部牵制,这才让周文捡了漏。 而刘邦显然没有这么好的条件,洛阳没能拿下,如果冒冒然地进攻函谷关,万一后路被切断,跑都跑不掉~ 于是老刘头只能从轩辕关再出来,在张良的配合下扫荡周边城池。 《史记·留侯世家》: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下韩十馀城。 刘邦入秦示意图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张良在刘邦西征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可不仅仅是充当一个谋士。 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出,之前刘邦占据的陈留虽然有不少粮食,但距离刘邦现在的位置已经有一段距离了,如果荥阳、开封一带的秦军南下,将会切断陈留与刘邦之间的联系。 换句话说,陈留不足以成为刘邦继续向西的后勤基地。 而颍川这边,虽然韩王成和张良账面上的军事力量不算很强,但水面之下的能量可就大了去了。 从公元前230年内史腾灭韩到这个时候,过去只有二十年出头的时间,并不足以消弭人们心中对秦国的仇恨。 再加上张良本来就是韩国贵公子,他的家族扎根韩地多年,积攒下来的人脉和资源不可小觑。 也许和秦军刚正面还差一点,但是给刘邦打辅助,还是完全可以的。 比如粮草支持、情报支持这些,张良都帮得上忙。 这才是这个时间点张良对刘邦最大的贡献之处:让颍川区域成为刘邦新的后方基地。 有了颍川的物资支持,刘邦才有底气从南线绕开洛阳,从武关进入关中。2、刘邦封锁黄河 在刘邦和张良相遇的这段时间,老刘头做了一个不起眼的小动作。 《史记·高祖本纪》:当是时,赵别将司马卬方欲渡河入关,沛公乃北攻平阴,绝河津。 不仅仅是《高祖本纪》,在曹参、周勃、樊哙、郦商、灌婴等人的传记中,都提到了"绝河津"这三个字。 也就是刘邦派人阻断了洛阳区域的黄河渡口,让想要渡河的司马卬过不来。 此时巨鹿之战已经打完,项羽整合了联军的力量在和章邯对峙。 司马卬很有可能是受了项羽的命令,率偏师在河内地区作战,从后方给章邯压力,并尝试渡过黄河进攻洛阳。 所以,刘邦攻占黄河渡口,只是为了拦住一个司马卬吗? 估计真正想拦住的,是已经名震天下的项羽吧~ 如果让项羽渡河拿下洛阳,那么章邯铁定就撑不住了,到时候几十万人从洛阳击破函谷关,一路打进关中。 那还有刘邦什么事? 曾经并肩作战的两人,终于开始走上了各自的对立面,暗地里的竞争从这时候就开始了。 这两位走到了对立面 三、向南迂回,张良的关键战略 由于洛阳这座坚城刘邦拿不下,所以从东面进攻关中的这条路就走不通了。 于是刘邦和张良率军从西南方向的南阳郡迂回,打算从"关中四塞"的南大门武关进攻。 注意哈,这个时候张良还是韩王的部下,只是为了实现入关中灭秦的目标,短暂地跟在刘邦身边出谋划策。 是"租借",而并非"转会"。 刘邦和南阳郡守齮展开对决,刘邦大胜,郡守齮跑到宛城坚守。 《史记·高祖本纪》:与南阳守齮战犨东,破之。略南阳郡,南阳守齮走,保城守宛。 事实再次证明,刘邦打仗的本事还是相当可以的。从出道到现在,运动战的胜率至少在50%以上。 但宛城是一座坚城,并不好打。 刘邦打算发挥之前的战斗风格: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他准备绕过宛城,直接去武关。 唉,老刘头还是太年轻,做事情太冲动! 关键时刻,张良展现【谋圣】的风采,赶紧拉住了还不知道问题严重性的刘邦: 哥,武关和中原可不一样,武关是一条狭长的山道。如果咱们武关一时打不下来,宛城守军又把后路切断,那基本上要凉~ 《史记·高祖本纪》:沛公引兵过而西。张良谏曰:"沛公虽欲急入关,秦兵尚众,距险。今不下宛,宛从后击,强秦在前,此危道也。" 刘邦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听人劝,重大选择面前,从来不犟着脖子和人抬杠。听了张良的劝说,刘邦立即带兵回师,将宛城团团围住。 张良多次在关键时刻劝住刘邦 原本在运动战中就被击败,现在又被里三圈、外三圈地包围,南阳郡守的心态崩了,想着自我了断算了。 有一名下属叫陈恢把他拦住,说:别急,还不到那一步。 陈恢出城去见刘邦,进行了一番论述。由于原文字数较多,小步把大概的意思列一下: 1、我们都知道,你着急从武关进关中,去完成"怀王之约",着急的是你; 2、宛城关系到你的退路,我们城高墙厚,你要硬来恐怕要磕掉几颗牙; 3、不如我们加入你们,这样双方都好,别的城池知道了肯定也会有样学样。 这陈恢是个人才啊~ 明明就是出城投降,给他这么一说,变成投资合伙人了。 刘邦会同意吗?当然要同意啊! 只要将宛城收入囊中,原来的一切困难都迎刃而解,还可以将宛城作为新的后勤基地。 这么双赢的局面,老刘头为啥不同意呢? 刘邦将宛城郡守封为殷候,将陈恢封为千户,然后安安心心地向西进攻武关。 果然不出所料,沿途的城池听说了宛城的事情,全都没有了拼死抵抗的心思,刘邦一路平推。 《史记·高祖本纪》:引兵西,无不下者。 等到刘邦兵临武关,整体剧情的进度是这样的: 黄河以北,项羽已经把活儿都干完了,章邯率20万秦军归顺项羽。 关中咸阳,秦二世也完了,赵高派人过来和刘邦悄悄联系。 也就是说,关中这时候已经是一颗熟透了的桃子,就看刘邦和项羽谁的手快了。 那么老刘头接下来是怎么率先冲过终点线的呢? 请看下集 我是小步,大名"历史步行街"。 【楚河汉界系列24】#头条创作挑战赛##历史开讲# 我悠哉地写,您慢慢地看。 关注我主页的【合集】,可以看到之前的系列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