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西太后慈禧见打不过,只好带着皇帝一路西逃,最终逃到了西安。太后一行虽说是逃难,吃穿用度开销依然很大,囊中羞涩,只好向民众发起募捐,很多有钱人纷纷慷慨解囊。 在众多的捐款之中,李莲英发现了其中一笔数字惊人的捐款,整整10万两,慈禧若有所思,告诉李莲英:"我要见见此人,你安排。" 这个人便是陕西女首富——周莹,后来被慈禧太后封为"一品诰命夫人",也是慈禧太后众多"干儿子、干女儿"中最出名的那个女人。 奉婚冲喜 1868年,周莹出生在陕西三原县,曾祖父曾经营盐业,是当时三原县的富商大户,加之为人仗义疏财,被当地人称为"周八爷活财神",只是到了祖父和父亲这两代,家产被败光,周莹出生的时候,家道中落。 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双双去世,由兄嫂抚养长大。后来,兄嫂将她许配给安吴堡富商吴蔚文的儿子吴聘。吴家虽然祖上曾出过当官的,但真正发起还是从吴蔚文开始的,吴蔚文承办江苏、江西、安徽等省盐业的专卖权,凭借手中几百万的专卖盐业执照,在扬州设立盐务总号,各地设立分号,一年就有几百万两银子的收入。 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时,吴蔚文提供粮草,素有"饷靠胡雪岩,粮靠吴蔚文"之说 。按理说,周莹能嫁入这种富贵人家算是三生有幸,却不知这实际上是一场"阴谋"。 吴蔚文一生就只有吴聘这一个儿子,他16岁的时候便得了一种不治之症,生命危在旦夕,吴家不惜重金,遍访名医,效果甚微。当时民间有个迷 信的说法,用一场喜事来冲散晦气病痛,名曰"冲喜"。 带病结婚,用结婚的"红鸾照命"来冲散"白虎凶星",结婚以后,病人便可消灾免祸,逢凶化吉。 周莹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嫁进了吴家,成婚当天,吴聘已经卧病不起,只得让他的妹妹女扮男装,代替哥哥走完所有的结婚流程。 婚后不久,吴聘便去世了,周莹年纪小小年纪便成了寡妇,祸不单行,丈夫去世没不到一年,公公吴蔚文遭遇不测,也撒手人寰了,偌大的吴家重担便落在了周莹稚嫩的肩上。 失去了公公这个靠山,吴家的商业逐渐衰落,眼看濒临崩塌瓦解之势,好在周莹并没有退缩,冷静处理家中大事,要知道,这个时候的周莹不过18岁。 女首富的商业帝国 或许是因为父母早逝,早就练就了独立的个性,面对吴家这么大的摊子,她沉着冷静,勇敢解决一个个问题和一次次危机。 她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女子不能抛头露面 ,在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加上她又是个年轻的寡妇,都说寡妇门前是非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学起了历史上的女皇,开始"垂帘听政"。 他将外地各分号经理召回,由总管事设宴招待,自己则在帘子后面听取各地生意情况的汇报,然后再逐一分配之后的工作。 她面临的第二个问题便是"一个女人懂什么" ,在那个男权社会,男人是不愿意听一个女人发号施令,女人想要成事难上加难。吴氏父子去世后,很多人都等着看她的笑话。有的人眼看东家已经衰败,虽然口头上满口应承,背地里其实完全不把周莹当回事,巴不得东家早点垮台爱,自己好另谋高就。 谁知,第二年年底结算的时候,那些按照周莹主意办事的商号都赚了大钱,那些不当回事的都赔了大本钱,周莹在众伙计中树立了威信,她的局面就此打开。 在她的带领下,吴家原有的商号重新兴盛起来,并且还增设了不少新分号,她的商业版图涉及盐业、布匹、药材、当铺、码头,房产等,当时民间流行一句话:"吴家伙计走州过县,不吃别家的饭,不住别家的店。",由此可见,吴家的家业已经到达顶峰时期,周莹也因此成为当时唯一把生意做到富可敌国的成功女商人。 义子对铺公堂 周莹将吴家的家业发扬光大,但没有子嗣成了她唯一的遗憾。偌大的家业需要人来继承,她只好从本族中过继一个孩子,她所在的东院与南院最为亲近,按理要从南院的晚辈中挑选合适的人选,可是她不喜欢南院的孩子,为此还和南院打了多年的官司。 最终她以"择贤立爱"为由选择了中院的吴怀先,谁知,这个吴怀先看着忠厚老实,过继之后,却打起了独掌家产大权的主意,为此经常闹得家宅不宁。 周莹深知吴家的今天来之不易,说什么也不能轻易放权,一怒之下,便将吴怀先告到衙门,谁知衙门老爷早就吃了吴怀先的好处,周莹决心告到总衙门去。 吴怀先得知吓得不轻,只好请县长从中调和。吴怀先来到周莹的公馆内,隔着帘子长跪不起,跪了足足有一日,周莹才开恩叫他起来,一场争家产的官司才算了结。后周莹借此机会将吴怀先身边出谋划策的那些人统统开销。 由此可见,周莹不但做生意十分在行,在任人用人上手腕也十分了得,当断则断,不受其乱。 慈禧太后驾到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慈禧太后仓皇西逃,一路逃到西安,闻着羊肉泡馍的香味,慈禧口水直流,可惜当初走得匆忙,银钱没有带足,一行人吃穿用度开销大,囊中早已空空如也。 就算是太后又如何,照样为了银钱发愁,为解燃眉之急,只好卑微地向民众募捐,谁捐得多就可以做太后的干儿子干女儿,也就意味着有钱便能成为皇亲国戚。 前来捐款的人还是很多的,周莹早就看出其中大大的商机,这个机会不仅可以出名,一旦攀上了太后的关系,就等于是找了一个大大的靠山,做生意还有谁敢惹? 吴家财大气粗,周莹一出手就是10万两银子,拔得头筹。清末年代,百业凋敝,民不聊生,便地饿殍,10万辆在当时足可以购买2万亩良田了。 慈禧翻看捐款账目,看到这个惊人的数字,立即让李莲英安排会见周莹,周莹得知太后宣召,不知是福是祸,虽有些惶恐,但也只得马上走一趟。 看着眼前这个年轻干练的女子,慈禧问道:"是你捐的10万?" 周莹回道:"是"。 太后赐座。 或许是看在10万两白银的份上,慈禧对周莹表现出了十分的兴趣,命她说说她的故事,从出生贫苦,到奉婚冲喜再到吴家的光耀,太后听得如痴如醉,她们身上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她忍不住问了一个奇怪的问题: "你如今单身吗?" 周莹回道:"回太后,我守寡14年,从我决定一人创业到现在。" 慈禧半开玩笑着说道:"你守寡14年,我都守寡41年了,可能这就是缘分吧!" 说完便手一抬,心腹太监李莲英立马会意,太后这是要加封赐字了,立马拿来笔墨纸砚,慈禧大笔一挥,"护国夫人"四个大字跃然纸上,并当场收周莹为义女,从此两人便以母女相称。 《辛丑条约》签订后,周莹又向清政府进交白银五十万两,同赴国难,又被慈禧加封为"一品诰命夫人"。 在过去,但凡用银两讨好朝廷的商人,多半不会留下好名声。不过,周莹却是一个例外,作为一个商人,她确实存在投机取巧的嫌疑,但是在国家危难之际,她依旧慷慨解囊,在战乱和天灾面前,她同样能周济百姓,关中涌现大量饥民,她开仓放粮,设粥厂,赈济灾民。 1912年,周莹去世,享年42岁,临终前,她将苦心经营几十年的财产分给所有的下人,徒弟归村人所有,出殡当天,四乡八里自发给她送葬的有8万多人,场景空前绝后。 然而遗憾的是,因为没有子嗣,她死后竟不能葬在吴氏陵园。#我在头条搞创作##历史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