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完曹魏的历史从统一北方,到被司马氏篡夺,经历了什么
曹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是三国时期的三个王朝之一。
曹魏王朝的实际建立者和奠基人是曹操。189年,曹操在陈留起兵,反抗董卓。至此,曹魏王朝出现了萌芽和火花。之后,196年,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昌,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并且,他还陆续平定了袁绍、吕布、张绣、袁术、刘表等割据势力,统一北方。接着,他率军南下,攻打江东,被孙刘联军击败于赤壁,奠定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的基础。213年,曹操建立魏国,胁迫汉献帝册封他为魏公。216年,曹操胁迫汉献帝册封自己为魏王。至此,奠定了曹魏王朝的雏形。
220年,曹操去世,同年,他的儿子曹丕称帝,建立曹魏王朝。至此,东汉灭亡。曹魏王朝建立以后,先后经历了魏文帝时期的改革和魏明帝时期的战争,使得曹魏王朝日益兴盛。
高平陵之变以后,曹魏王朝由盛转衰。之后,曹魏王朝的朝政大权先后被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控制,曹魏王朝的皇权日益衰落。265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将皇位"禅让"给自己,建立了晋朝。至此,存世45年的曹魏王朝宣告结束。
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曹魏王朝的历史吧!
一.起源
虽说,曹魏王朝的开国皇帝是魏文帝曹丕,但是,它的实际创建者和奠基人却是曹操。要想探究曹魏王朝的起源,就要追溯到189年的曹操陈留起兵。
东汉时期,皇帝更替频繁,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轮流掌权,导致东汉朝政混乱。并且,各地的地主豪强不断兼并土地,导致老百姓民不聊生。
最终,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军起义爆发了。不久,黄巾军起义迅速蔓延到全国,震动了东汉王朝的统治。
为了打击黄巾军,朝廷开始支持地方势力的发展,用地方势力来打击黄巾军。虽然,东汉王朝最终平息了黄巾军起义,但是,却造成了地方势力的崛起,形成了众多的军阀和割据势力。至此,东汉王朝进入到了群雄割据的局面。
189年,汉灵帝去世,他的儿子刘辩即位,这就是汉少帝。汉少帝即位的时候,由于年幼,由他的母亲何太后临朝听政,何太后的哥哥何进掌控了朝政。
于是,何进打算趁着这个机会,彻底铲除宦官集团,把大权夺回来。随后,何进下令让董卓率军进京勤王,助他一臂之力。
但是,董卓还没有到洛阳,宦官就杀死了何进,消灭了外戚集团。随后,何进的部下吴匡、张璋、袁术率军进宫,杀死了所有的宦官,彻底消灭了宦官集团。至此,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两败俱伤,全部都被消灭了,一时间,朝政大权。
不久,董卓率军进入洛阳,渔翁得利,坐享其成,不费吹灰之力的控制了洛阳,掌控了东汉的朝政大权。
不久,董卓废除了汉少帝,改封汉少帝为弘农王,拥立汉灵帝的小儿子刘协为皇帝,这就是汉献帝。
随后,董卓胁迫汉献帝册封自己为太师和相国。至此,董卓权倾朝野,独揽大权。
董卓掌控朝政以后,曹操认为董卓不能成就大事,早晚都要灭亡。于是,他拒绝与董卓合作。不久,他逃出了洛阳,到了陈留。
到达陈留以后,曹操打算正式起兵,反抗董卓。于是,他变卖了家产,用这些钱财招募了大量的士兵。随后,曹仁、曹洪等曹氏宗亲投靠了曹操,李典、乐进、夏侯惇等地方豪强也投靠了曹操。
至此,曹操拥有了一定的势力和兵马,也标志着曹魏王朝出现了萌芽和火花。
190年,渤海太守袁绍被各地军阀拥立为盟主,起兵反抗董卓。随后,曹操也率领部下,加入到了盟军。
盟军出兵以后,迅速将董卓打得节节败退。董卓无奈,决定率军向长安逃去。于是,他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
打败董卓以后,盟军内部开始出现裂痕,相互猜疑。并且,各路军阀屯兵酸枣,开始吃喝玩乐,不思进取。
曹操看不惯他们的行为,就自己独自率军追击董卓。不久,曹操在荥阳被董卓的部将徐荣打败。这场战役中,曹操被打得大败,就连他的坐骑也被射杀,幸亏他的部将曹洪将战马让给曹操,曹操才得以逃生。
曹操回到酸枣以后,发现各路军阀仍然在吃喝玩乐。曹操认为他们不能够成就大事,就率军离开了盟军。不久,盟军内部矛盾重重,并且,他们的粮食也耗尽了。于是,各路军阀就各自溃散了。打那以后,各路军阀开始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天下进入到了群雄混战的局面。
191年,曹操打败了于毒、眭固、白绕等人,占领了东郡。
192年,曹操在兖州大败黄巾军残余势力,平定了兖州,并获得了近百万的百姓和30万降兵。之后,曹操从这支部队选出精壮的士兵,编入到自己的军队。由于他们大多数都是青州人,因此,他们被称为"青州军"。至此,曹操拥有了稳固的根据地和精锐的军队。
193年,曹操以陶谦的部下杀死他的父亲曹嵩为理由,出兵攻打徐州。不久,曹操大败陶谦,占领了徐州的大片土地,后来,由于曹操缺少粮食,才不得不下令撤兵。194年,曹操再一次攻打徐州,一直打到了东海,在这次攻打徐州的过程中,曹操还对徐州的老百姓进行了大屠杀。后来,由于吕布出兵攻打兖州,曹操才不得不撤兵。198年,曹操又一次出兵攻打徐州。这时候,占据徐州的是吕布。不久,曹操大败吕布,并在下邳杀死了吕布,占领了徐州。至此,曹操平定了徐州。
196年,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昌,并把许昌定为汉献帝的都城。之后,汉献帝册封曹操为大司空,行车骑将军事。从此,曹操掌控了东汉的朝政大权,权倾朝野。至此,曹操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197年,曹操率军攻打张绣。不久,张绣率军向曹操投降。但是后来,张绣又反叛曹操,并率军攻打曹操的军营,将曹操打得大败。这场战役中,曹操的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部将典韦全部战死。至此,曹操损失惨重。199年,张绣在贾诩的建议下,投降了曹操。至此,曹操平定了宛城。
之后,曹操开始把矛头对准江淮地区的袁术。197年,袁术正式称帝,建立仲氏,定都寿春。于是,曹操决定以讨伐反贼为名,攻打袁术。不久,曹操大败袁术,一直打到了袁术的都城寿春。199年,袁术决定率军投奔袁绍。于是,曹操立即派刘备率军截击袁术。不久,刘备大败袁术,袁术吐血身亡。至此,曹操平定了江淮。
也就在199年,曹操出兵攻打眭固,占领了河内郡。至此,曹操成功的自己的势力扩张到黄河以北。于是,曹操不得不与当时势力最强大的袁绍进行争霸战争。
从199年开始,曹操开始在官渡屯兵,准备与袁绍决战。
200年,袁绍派大将颜良率军进军白马。于是,曹操亲自率军抵抗颜良。不久,曹操大败袁军,袁军统帅颜良被关羽杀死。随后,袁绍派大将文丑率军攻打曹操。于是,曹操命令部下将粮草辎重扔在地上,让袁军互相争夺。随后,曹操趁机出兵攻打袁军,一举击溃了袁军,袁军统帅文丑在混乱中被曹军杀死。随后,曹操撤兵,仍然驻守在官渡。
颜良、文丑兵败以后,袁绍亲自率军,逼近官渡,打算一举消灭曹操。至此,官渡之战爆发。
一开始,袁绍依靠自己兵多将广,下令包围了官渡,并在曹营外建造了土山从土山上向曹营放箭。但是,曹操下令士兵不准出战,坚守营垒。就这样,双方对峙了两个多月。
这时候,袁绍的部下许攸投降了曹操,并向曹操报告了袁绍的粮食都屯在乌巢,还向曹操献上火烧乌巢的计策。于是,曹操亲自率领5千人偷袭乌巢。乌巢一战,袁绍的大部分粮草被曹操焚毁,袁军大将淳于琼被杀,袁军损失惨重。
袁绍得知曹操乌巢的消息以后,认为官渡大营的曹军一定兵力空虚,于是,他率军全力攻击官渡曹营,打算一举占领曹营。结果,袁军却遭到了官渡曹军的殊死抵抗。就在这时,袁军在乌巢兵败的消息传来,进攻官渡的袁军立即军心动摇,迅速土崩瓦解。于是,曹操抓住战机,对袁绍进行全面反击,一举消灭7万袁军。不久,袁军大将高览、张郃等人率领部下投降了曹操。袁绍无奈,只能率领残余势力退回河北。至此,官渡之战结束。
官渡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这场战役中,曹操一共投入了2万人,袁绍一共投入11万人。最终,曹操大获全胜,袁绍损失惨重。
同时,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转折点,从此,曹操开始后来居上,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从此,袁绍一蹶不振。
并且,官渡之战对曹魏王朝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曹魏王朝的"立朝之战"。这场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和曹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年,袁绍去世,他的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为了争夺世子之位,开始爆发冲突。至此,袁军陷入了严重的内讧。
204年,曹操打败了袁尚,占领了邺城。随后,曹操把邺城定为自己的首府,只在许昌留下汉献帝和部分大臣。205年,曹操杀死了袁谭,打败了袁尚,平定了青州和冀州。206年,曹操打败了高干,平定了并州。207年,曹操打败了乌桓。于是,袁尚、袁熙逃到了辽东,却被辽东的公孙康杀死,并把首级献给曹操。至此,曹操彻底消灭了袁绍的势力,也标志着曹操统一了北方。
随后,曹操决定南下,消灭江东的孙权和荆州的刘表,并最终统一天下。
208年,曹操南下攻打荆州。不久,刘表的儿子刘琮率领刘表的旧部投降了曹操。至此,曹操平定了荆州。
紧接着,曹操立即出兵,追击驻守樊城、并向江陵撤退的刘备。不久,曹操率领轻骑在当阳长坂追上了刘备,一举击溃了刘备的军队,并占领了江陵。
刘备无奈,只好派诸葛亮前往江东,说服孙权与自己结盟。于是,孙权答应了与刘备结盟,并派大都督周瑜率领3万人与刘备的2万人组成联军。
不久,曹操率领20万大军从江陵出发,向江东进军,打算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最终,曹操把大军驻扎在乌林,与孙刘联军对峙起来。
不久,周瑜采纳了黄盖火攻的建议。于是,周瑜与黄盖一起使用了苦肉计,并让黄盖去向曹操诈降,假装投降曹操。
于是,黄盖率领10艘小船,装上柴草,灌满膏油,向曹军进军。等到小船靠近曹军的时候,黄盖命令部下点燃小船,并借助东风之势向曹军驶去。曹军措手不及,被火烧死了众多的士兵。随后,孙刘联军趁机出兵攻打曹军,曹军被淹死的、被火烧死的、被杀死的士兵不计其数。于是,曹操只能下令撤兵,并从华容道撤回北方。至此,赤壁之战结束。
赤壁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这场战役中,曹军一共投入了20万人,孙刘联军一共投入了5万人。最终,孙刘联军打败曹操,曹操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南下。
同时,赤壁之战也是继官渡之战以后、东汉末年又一场对军阀混战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战役。从此,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经基本形成。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再也无力南下。于是,他开始把重心任务放在北方,巩固自己在北方的统治地位。
在这一时期里,曹操主要做了三件大事:第一,占领关中、凉州、汉中;第二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恢复北方的生产力;第三,加紧逼宫,为簒汉自立做准备。
211年,曹操打败了马超和韩遂,平定了关中;214年,曹操再一次打败了马超和韩遂,平定了凉州;215年,曹操打败了张鲁,平定了汉中。
并且,在这一时期里,曹操开始加紧逼宫,为簒汉自立做准备。
214年,曹操将伏皇后软禁致死。紧接着,曹操派人毒杀了伏皇后所生的两个皇子。随后,曹操胁迫汉献帝册封自己的女儿曹节为皇后。
213年,汉献帝下令,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随后,曹操正式建立魏国,定都邺城,掌控冀州附近的10多个郡。216年,曹操逼迫汉献帝册封自己为魏王,并册封他的儿子曹丕为魏王世子。至此,基础上奠定了曹魏王朝的雏形。
曹操一系列的逼宫行为,为曹丕代汉做了充足的准备。
不过,之后,曹操也遭到了一场大规模的惨败。218年,刘备率军攻打汉中,与汉中守将夏侯渊对峙。219年,刘备大败曹军,曹军统帅夏侯渊被刘备的部下黄忠杀死。于是,曹操不得不放弃汉中。至此,汉中被刘备占领。
219年,刘备的大将关羽率军从荆州出发,攻打襄阳和樊城。至此,荆州之战全面爆发。
随后,曹操立即派大将于禁和庞德率军抵抗关羽的进攻。不久,关羽借助夏天雨水泛滥,放水淹了曹军。最终,曹军全军覆没,于禁投降关羽,庞德兵败被杀。
接着,关羽乘胜进军,攻打樊城,包围了曹仁。于是,曹操派徐晃率军救援曹仁。不久,徐晃大败关羽,关羽不得不撤兵。
也就在这时候,东吴大将吕蒙趁着关羽出兵北上的机会,打算率军偷袭荆州。不久,吕蒙大获全胜,占领了荆州和江陵。关羽无奈,只好向益州逃去,却在途中被吕蒙俘虏了。不久,孙权杀死了关羽,并把首级献给曹操。曹操下令,以诸侯的礼节厚葬了关羽。至此,荆州之战结束。
220年,一代奸雄曹操去世,他的儿子曹丕继承了他的地位和权力,成为了魏王。
曹丕当上魏王以后,采取了一系列集权的措施和行动。他不断笼络和扶持自己的势力,任命华歆为相国,贾诩为太尉,王朗为御史大夫。与此同时,他还排除异己,罢免和打击了能够威胁到自己地位的人。并且,曹丕还派夏侯尚、徐晃去招降刘备的部下孟达和刘封,收复了上庸。至此,曹丕的权势和地位日益稳固了。
随着权势和地位的日益稳固,曹丕想要称帝的野心逐渐膨胀了。于是,他指使亲信,逼迫汉献帝将皇位"禅让"给自己。
220年年底,曹丕正式称帝,国号为魏,这就是魏文帝。至此,存世195年的东汉王朝宣告结束。历史上把曹丕建立王朝称之为"曹魏"。
至此,曹魏王朝正式建立了。
二.兴盛
这一部分主要讲述曹魏王朝兴盛阶段的历史,这一阶段主要讲述从220年曹丕称帝到249年高平陵之变之间的历史,这一时期的曹魏皇帝包括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魏齐王曹芳。
魏文帝即位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集权的措施:
在政治上,魏文帝吸取了东汉王朝宦官专权、导致朝政大乱的教训,不断打击和限制宦官的势力;他吸取了东汉王朝外戚专权、导致朝政大乱的教训,不断打击和限制太后和外戚的势力;魏文帝吸取了西汉王朝皇室成员专权、导致地方权力膨胀的教训,不断打击和限制皇室成员的势力;他采纳了陈群的建议,实行了著名的九品中正制,缓和了曹魏王朝和士族的矛盾;他设立了中书省,把朝政和大权都集中到中书省,实现了集权的目的。
在经济上,魏文帝发展了魏武帝在东汉末年实行的屯田制度;并且,他在屯田制度的基础上,实行了谷帛易市的经济法则;他还下令减免赋税,休养生息,恢复北方的社会生产力。
在社会习俗上,魏文帝下令废除一些陋习;他下令老百姓禁止私仇;他注重节俭,主张薄葬。
在文化上,魏文帝下令恢复太学,传播儒家的思想理念,并且,224年,魏文帝下令册封孔子的后代孔羡为宗圣侯,并下令重修孔庙,来表示尊崇孔子、传播儒家的决心。
在军事上,魏文帝假借讨伐东吴的名义,出兵平定了徐州、青州一带的地方割据势力,消除了曹魏王朝的统治隐患。222年,魏文帝以讨伐东吴的名义,进行东征,剥夺了臧霸的兵权;224年和225年,魏文帝两次出兵,以讨伐东吴的名义,进行东征,平定了利城兵变。至此,徐州、青州一带的地方割据势力被彻底消灭,也极大的巩固了曹魏王朝对地方的统治。
魏文帝时期,曹魏王朝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库充实,社会安定。至此,曹魏王朝的国力蒸蒸日上。
不过,魏文帝不断打击和限制外戚集团、宦官集团、皇室集团的力量,并发明了九品中正制,导致了世家大族的崛起,为后来的司马氏专权埋下了隐患。
226年,魏文帝去世,他的儿子曹叡即位,这就是魏明帝。
魏明帝即位时,根据魏文帝的遗言,由陈群、曹真、曹休、司马懿来共同辅政。
魏明帝也是曹魏王朝的一位著名的明君,他在位期间,不断扩大魏文帝改革的成果,并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进一步增强曹魏王朝的国力。
魏明帝即位后,立即采取果断的措施,成功的架空了四大辅政大臣的权力,把朝政大权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使得四大辅政大臣形同虚设。至此,魏明帝实现了集权。
并且,魏明帝不断进行对外战争,不断取得胜利,有效的提高了曹魏王朝的威望。226年,魏明帝出兵江夏、襄阳,打退了孙权的进攻。228年,魏明帝派司马懿收复新城,平定了蜀汉降将孟达的叛乱。从228年到234年,魏明帝重用司马懿、曹真、张郃等名将,六次打退诸葛亮的进攻,给予蜀汉王朝以沉重的打击。234年,魏明帝出兵合肥,打退了孙权的进攻。235年,魏明帝派刺客杀死了轲比能,瓦解和分化了鲜卑的力量,稳固了曹魏王朝边境的稳定。237年,魏明帝派司马懿出兵辽东,平定了公孙渊的叛乱,稳定了辽东的局势。
魏明帝时期,曹魏王朝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并几乎取得了所有的胜利,至此,曹魏王朝的威望大大增强。
239年,魏明帝去世,他的养子、年仅7岁的曹芳即位,这就是魏齐王。
魏齐王即位的时候,由于年幼,根据魏明帝的遗言,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
也就在239年,魏齐王开始正式亲政。之后,魏齐王下令推崇儒家经典,降服了北方众多的少数民族,还出兵打败了反抗曹魏王朝的众多北方部落。至此,曹魏王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峰。
不过,此时,曹魏王朝的朝政大权并不在魏齐王的手里,而是在大将军曹爽手里。曹爽从239年魏明帝去世以后,就开始提拔亲信,排除异己,不断增强自己对朝政大权的控制。到247年,曹爽已经独揽曹魏王朝的朝政大权。
与曹爽共同为辅政大臣的太尉司马懿看到曹爽的状况,曾经多次劝说曹爽,却都遭到了曹爽的拒绝。于是,司马懿开始称病不上朝。
曹爽得知司马懿"生病"以后,十分开心。之前,他最畏惧的人就是司马懿,如今,司马懿也"生病"了,再也没有人能够控制他了。于是,曹爽开始纵情声色,荒淫无道。
然而,"称病"只是司马懿的缓兵之计。事实上,司马懿一直都在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等待机会,夺取曹魏王朝的朝政大权。
249年,曹爽邀请魏齐王率领满朝文武大臣去祭拜魏明帝的陵墓高平陵。然而,曹爽的这一行为却把曹魏王朝推向了灭亡。
至此,曹魏王朝进入到了衰落阶段。
三.衰落
这一部分主要讲述曹魏王朝衰落阶段的历史。这一阶段主要讲述249年高平陵之变到260年曹髦被杀之间的历史。这一时期的曹魏皇帝包括魏齐王曹芳、魏高乡贵公曹髦。
249年,魏齐王和曹爽率领文武百官去祭拜魏明帝的陵墓高平陵。于是,一直诈病的司马懿趁机发动政变,控制了朝廷。
随后,司马懿向郭太后上书,要求罢免曹爽。于是,郭太后被迫无奈,只好同意司马懿的要求。
紧接着,司马懿恐吓曹爽,让他交出魏齐王、兵权和文武大臣。结果,昏庸的曹爽竟然真的向司马懿交出了魏齐王、兵权和文武大臣。随后,司马懿下令诛杀了曹爽,并诛灭他三族。历史上把这一政变称之为"高平陵之变"。
事实上,虽然,司马懿控制了朝廷和郭太后。但是,曹爽依然拥有压倒式的优势,可以打败司马懿。因为,曹爽手里控制着兵权、魏齐王和文武大臣。只要他以魏齐王的名义,号召天下各地势力一起讨伐司马懿,就能够取得胜利。但是,昏庸的曹爽竟然把魏齐王、兵权、文武大臣都交给了司马懿,导致了自己的身死,也导致了曹魏王朝的大权旁落,并最终导致了曹魏王朝的灭亡。
高平陵之变是曹魏王朝命运的转折点。从此,曹魏王朝的皇权开始旁落,朝政大权逐渐被司马氏控制。至此,曹魏王朝开始由盛转衰。
司马懿掌权以后,很快就遭到了拥护曹魏皇室的大臣的反抗。251年,太尉王凌策划拥立魏武帝的儿子、魏齐王的叔祖父楚王曹彪为皇帝,以此来反对司马懿。不久,司马懿平定了王凌的叛乱,王凌兵败自杀,曹彪被赐死。至此,司马懿的地位逐渐稳固了。
也就在251年,司马懿去世,他的儿子司马师继承了他的地位,继续掌控曹魏王朝的朝政大权。
253年,司马师打败了吴国太傅诸葛恪率领的吴军,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至此,魏齐王成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傀儡皇帝。
魏齐王当然不甘心只当一个傀儡皇帝,于是,他开始找机会夺回朝政大权。254年,大臣李丰与张皇后的父亲张缉密谋废除司马师的地位,并让夏侯玄担任大将军。结果,由于消息走漏,他们被司马师杀死。不久,司马师胁迫魏齐王废除了张皇后。改立王氏为皇后。至此,魏齐王夺权的行动以失败而告终。
不久,司马师让他的弟弟司马昭率军进京,协助他控制朝政。司马昭进京以后,司马师决定废除魏齐王,另立新君。随后,司马师向郭太后上书,要求废掉魏齐王。
于是,254年,司马师以魏齐王不理朝政、沉迷女色为理由,正式废除了魏齐王的皇帝之位,将他改封为齐王,并拥立魏文帝的孙子、魏齐王的堂弟、年仅13岁的曹髦为皇帝。
曹髦是曹魏后期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即位后,立即派人去民间体察民情,慰问百姓,审查冤情,还罢免了一批不称职的官员。并且,曹髦还下令减免后宫的开支。至此,曹魏王朝的国力蒸蒸日上。
不过,曹髦和曹芳一样,也是司马氏的傀儡皇帝。曹髦即位后,朝政继续由以司马师为首的司马家族控制。于是,曹髦和一起忠于曹魏皇室的大臣开始了与司马家族斗争的局面。
255年,毌丘俭和文钦在淮南起兵,讨伐司马师。于是,司马师让他的弟弟司马昭留守洛阳,自己率军攻打淮南。不久,司马师平定了叛乱,杀死了毌丘俭,文钦逃到了吴国。
不久,司马师去世,曹髦打算趁机夺回朝政大权。于是,他立即派傅蝦去给司马昭下命令,让司马昭去镇守许昌。但是,傅蝦也是司马氏的党羽。最终,司马昭在傅蝦、钟会等人的帮助下,率军到达了洛阳。于是,曹髦不得不册封司马昭为大将军,继续控制曹魏的朝政大权。
257年,司马昭让驻守淮南、手握重兵的诸葛诞回到洛阳,打算让他担任大司空。但是,诸葛诞害怕被司马昭迫害,拒绝回到洛阳,并杀死了扬州刺史乐綝,起兵造反。并且,诸葛诞还向东吴请求帮助,于是,吴少帝孙亮派降将文钦去支援诸葛诞。
面对诸葛诞的叛乱,司马昭决定亲自征讨他。 为了不让曹髦在后面搞小动作,司马昭决定让曹髦御驾亲征,讨伐诸葛诞。不久,司马昭大败叛军,把叛军围困在寿春。
258年,被围困几个月的叛军内部发生了矛盾,诸葛诞杀死了文钦,文钦的儿子文鸳向司马昭投降。不久,司马昭攻占寿春,杀死了诸葛诞。至此,司马昭平定了叛乱。
随着诸葛诞的叛乱被平定,忠于曹魏皇室的大臣被诛杀殆尽。至此,司马昭已经权倾朝野,曹髦彻底沦为了一个傀儡皇帝。
258年,曹髦第一次册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遭到了司马昭的拒绝;260年,曹髦第二次册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再一次遭到了司马昭的拒绝。于是,曹髦认为自己被司马昭玩弄于手掌之中,决定铤而走险,反抗司马昭。
于是,260年,曹髦联合王沈、王经、王业、李昭等人,打算废除司马昭,夺回朝政大权。但是,王沈、王业等人却向司马昭报信。司马昭得知曹髦的计划以后,立即让贾充率军戒严。
于是,曹髦立即调集军队,讨伐司马昭。不久,曹髦率军打到了司马昭的相府,却遭到了贾充率领禁卫军的阻拦。不过,禁卫军看到对面是皇帝,也不敢阻拦,纷纷躲避曹髦。
贾充无奈,立即让太子舍人成济杀死曹髦。最终,曹髦被成济杀死,年仅19岁。
曹髦去世后,司马昭立即以弑君的罪名,诛杀了成济,并将他灭三族,成为了司马昭和贾充的"替死鬼"。随后,司马昭胁迫郭太后废除了曹髦的皇位,把他贬为庶人。
随着曹髦的去世,曹魏王朝灭亡的命运已经不可挽回了。此后,曹魏王朝已经名存实亡。
至此,曹魏王朝进入到灭亡阶段。
四.灭亡
这一部分主要讲述曹魏王朝灭亡阶段的历史。这一阶段主要讲述了从260年曹髦被杀到265年曹奂让位给司马炎之间的历史。这一时期的曹魏皇帝包括魏元帝曹奂。
260年,曹髦被成济弑杀,于是,司马昭拥立曹操的孙子、燕王曹宇的儿子曹璜为皇帝,年号景元。不久,曹璜改名为曹奂,这就是魏元帝。
魏元帝即位时,司马家族已经彻底掌控了曹魏的朝政大权。因此,魏元帝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傀儡皇帝。至此,曹魏王朝已经名存实亡了。
随后,魏元帝册封司马昭为相国,执掌朝政大权。并且,魏元帝还册封司马昭为晋公,建立晋国,加九锡。264年,魏元帝册封司马昭为晋王。至此,基本上奠定了晋朝的"雏形"。
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率军攻打蜀汉。不久,钟会的大军被蜀汉大将姜维阻挡在剑阁。但是,邓艾却率军从景谷道偷渡,向成都进军。不久,邓艾在绵竹打败了诸葛瞻。
诸葛瞻兵败的消息震惊了蜀汉王朝,于是,谯周劝说汉怀帝向魏军投降。随后,汉怀帝采纳了谯周的建议,正式向魏军投降。至此,蜀汉王朝宣告灭亡。
司马昭和曹操一样,他不断逼迫魏元帝为他提高身价,却始终没有废帝自立,而是把"开国皇帝"的名号让给了自己的儿子司马炎。
265年,司马昭去世,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了晋王之位,并兼任相国。
不久,司马炎逼迫魏元帝将皇位"禅让"给他。265年,司马炎正式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这就是晋武帝。随后,晋武帝将魏元帝封为陈留王。
至此,存世45年的曹魏王朝宣告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