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太后崇信佛法,有其自身独特的因素,等到她执掌北魏政权的时候,便把个人的佛教信仰无限放大开来。送对于佛教的传播、发展,既有良性的一面,如遣使至西域取经,将度僧权收为国有等;又有恶性的一面,如大肆修建佛寺、开凿石窟、举办斋会等等。 灵太后崇信佛教 灵太后出生于一个有着深厚的佛教信仰的家庭,自幼又寄宿在尼姑庵内,深受佛教文化的熏陶,因此树立了坚定的佛教文化信仰。在其临朝听政期间,派遣宋云、惠生西去取经,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又针对僧尼过多的弊端,颁布了沙汰僧尼的法令,严格限制僧尼的数量,并将度僧权收归国有。这都对佛教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家族信仰 灵太后的父亲胡国珍笃信佛教,他对佛教的态度近于痴迷,平时常斋戒、礼拜;因为虔诚站立在佛像跟前观瞻,到了晚上才肯坐下,以致病倒不起。灵太后的姑姑出家为尼,颇能讲道,常被请到宫廷讲解佛法。灵太后的两个堂兄弟,一个叫作僧洗,另一个名虔,字僧敬。崇佛之屯、,跃然纸上,受佛教影响之深,可见一斑。灵太后出生于这样一个佛教氛围浓郁的家族里,耳濡目染,对佛教自然亲切,而且灵太后自小寄养在胡统寺里,跟着姑姑长大,生来便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遣使求经 佛教起源于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原。鲜卑拓跋魏在内迁汉化过程中接受了佛教。道武皇帝在平定中山、经略河北的时候,对佛教就表达了敬意。并于天兴元年下诏在京城兴佛法。太宗明元皇帝遵太祖之业,也喜好佛老,崇信佛法;太武帝起初也信仰佛法,只不过后来他怀疑僧人谋反,听信了司徒崔浩的话而下令灭佛;其子文成帝即位后便下令复兴佛法;在其后的冯太后、孝文帝等当政者无不崇信佛法。佛教在北魏影响广大。 北魏晚期的灵太后更为笃信佛法,有着浓重的宗教情感。为了求取佛教经典,和惠生共同出使西域的还有敦煌人宋云,宋云之所被派遣和惠生共同出使西域,可能因为他熟悉西域地理,了解西域风俗文化的缘故。灵太后对这次出行高度重视。 后来,惠生、宋云于正光三年年返回洛阳,历时四年,西行途中他们不但朝拜佛教圣迹,还带回了一百屯十部大乘佛法经典,惠生、宋云西域取经对于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其中夏毅辉认为宋云、惠生西行取经的意义是改变了流传于中国北方的小乘佛教,引进了大乘佛法,促使两者产生了合流。 沙汰僧尼 自北魏迁都洛阳,佛寺数量迅速增长,西晋永嘉年间洛阳仅有寺庙四十二所,到了北魏正光年间寺庙增长到一千三百六十走所。从中可看出北魏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对佛教都有着狂热的宗教情感,他们纷纷捐出大量钱财建造寺庙,因此佛寺建造地宏伟壮丽。同时佛经和僧尼的数量也迅速增长。 佛教势力的过快增长给社会造成了一系列的难题,大量农民不堪忍受沉重的赋税摇役出家为僧,或是加入沙口来逃避租调德役。北魏末年全国的寺庙就有三万多所,僧尼人数二百万。这样一方面造成了佛口僧尼鱼龙混杂,损害了佛教的声誉:另一方面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减少,人民生活每况愈下。因此佛教遭到了有识之士的批评。 灵太后佞佛 灵太后对佛教的信仰达到痴狂的程度,她利用朝廷大权极力营建寺庙佛塔、开凿石窟、举办大型斋会。耗费了数以万计的钱财,浪费了大量的民力,也引来了一些有识之士的批评。 大修功德 灵太后虽然对于佛教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由于她狂热的宗教情感,不遗余力地营建寺庙佛塔、开凿石窟、举办大型斋会等佛教形象工程,以致走火入魔,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百姓的福祉,也严重背离了佛教大慈大悲的核心精神。 除奢华无比的永宁寺之外,灵太后还与她的妹妹共同出资修建了秦太上公寺,该寺分西寺和东寺。西寺是灵太后所立,东寺是其妹妹所建,都是为了追悼其逝去的父亲秦太上公一胡国珍,当时的人也称该寺为"双女寺"。她为其父做的法事更是盛大奢侈。灵太后在其父死之日到韦韦四十九天里,每天都设立供约一千个僧人享用的斋宴,令走个人出家;第一百天设立供约一万人食用的斋宴,令十四人出家。其奢靡的作风令人咋舌。而且与秦太上公寺齐名的是秦太上君寺,是灵太后为了她母亲的亡灵祈福所耗资修建的。 此外,灵太后还穷尽国力开凿了龙口石窟。龙口石窟是古代中国佛教文化艺术的宝库。北魏迁都洛阳之后崇佛日盛,期盼"皇作日隆"开始在龙门开凿石窟,石窟的开凿王程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孝文帝至宣武帝时期;第二阶段是孝明帝元翊时期;第三阶段是武泰元年至魏末;第四阶段是迁都邮城后的东西魏时期。这四个阶段之中第二个阶段即孝明帝、灵太后时期是石窟开凿的高峰时期,慈香畜、药方洞、路洞、唐字洞等一批重要的大型洞窟、佛盒开凿出来。由于大兴佛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致使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时人批评佛教 灵太后狂热的侵佛行为,促使佛教势力迅速膨胀,僧尼激增,承担賦役的百姓骤减,国家财政收入便大幅减少,危及到国家的利益和百姓的福祉,因此遭到了许多士大夫的批评,他们纷纷上书灵太后劝谏她认识到侵佛的危害。其中有任城王元澄、主簿李场、侍中崔光等,他们看到了灵太后倍佛的哪些危害?规谏灵太后应该怎样处理这样的问题? 任城王元澄,是仁城王元云的长子,恭宗拓跋晃得孙子,是北魏宗室内出类拔萃的人物,文稻武略,支持高祖元宏迁都洛阳,深受他的重用,并且上书灵太后。任城王澄首先回顾历史,高祖迁都洛阳之时制定《都城制》,规定洛阳城城内只准建一座永宁寺,郭内只准建一座尼姑庵,其他的必须建在城郭之外。到了景明初年,这一规定开始遭到小的犯禁,鉴于此,宣武帝进一步规定,城内不准建立僧尼寺舍。但是由于僧尼贪婪,又由于沙口统惠深的习钻,《都城制》法令多有违禁。 其次,永平年间,朝廷不得不放宽对佛寺的限制。再到后来修建佛寺之风愈加兴盛,规定沦为空文。元澄指出佛法的修巧不在于寺庙的高大豪华,而在于虔诚的信仰,但是世人背离了送一原则,有的"乘请公地,辄树私福";有的"启得造寺,限外广制",欺下瞒上、侵夺民宅的事情数不胜数。这样造成了佛寺民宅混杂在一起,佛性淹没在嗜望之中,真伪混杂、鱼龙不辨。更严重的是一些屯、怀不轨之徒,利用佛法煽动民众起义造反。 第三,元澄语气变得严厉,直斥佛教徒利欲熏屯、、留恋城市,成为"释氏之糟祿,法中之社鼠",他们侵夺贫民,广占田宅,既违背了佛口慈悲为怀的宗旨,也加深了民众的疾苦。并指出这是由于朝廷法令松弛,执行不力的结果。今后要"宜加以检科,特设重禁"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都城之中虽然已经立牌标示,或营造初具规模但尚可改建的按照原先律令执行,迁到郊外建造,地址可以自由选择;如果城内地皮己经购买,可允许其作他用;如果在公有士地上偷偷建造,则要勒令归还官府;如果佛像己经建成,无法改移,建议按照现在的敕令执行。 二、如果寺庙佛像庄严林立,而接近屠沾市场者,建议禁断旁边的屠沾市场;即使寺庙里己经住满僧人,但只要可移动,就要让其迁居于宽敞之处;如果在今年正月敕令之后建造的,朝廷要严加惩治;如果寺僧不满五十的寺庙,要相互补充,让小寺的僧人移居大寺,住满为止。 三、外面各州如果想建造佛寺,在僧人满五十以后,先让本州列表上奏得到朝廷审批之后才能建造;州郡以下地方,容忍而不加禁止便违旨论。 总之,元澄的这份奏折主要是限制寺庙的营建,控制寺庙的数量及规模,与高祖《都城制》的精神一脉相承。元澄也认识到了以前的法令之所以被破坏是由于监督松弛,执行不力的缘故,但是他没有在这方面下工夫而是又建议了一些新的法令,只能重蹈失败的覆徹。 综上所述,这些有识之士着眼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在五个方面对佛教展开批判:一、建寺修庙,劳民伤财;二、僧尼增加,则承担赋税摇役的百姓减少;三、僧尼出家,违背伦理纲常;四、佛教之说虚无漂皱,实难验证。五、世人对待佛教的态度、做法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