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时,为何不带年轻的女子,而选择一群老太婆和接生婆
文 |蒋冉Jiang
编辑 | 蒋冉Jiang
郑和下西洋路途遥远,年轻美貌的女子可以增添生活的乐趣,可郑和没有带她们,却带了一船的老太婆和接生婆。
当时,郑和为什么带老太婆和接生婆?
郑和下西洋
在这之前,朱允炆和朱棣的能力不相上下,可朱元璋将皇位传给了朱棣,这让朱棣感到十分不满。
不仅如此,朱允炆继位后,采取强硬的削藩政策,导致一些藩王有的战死,有的被囚,最终朱棣为了求得一线生机,决定起兵造反。
然而,由于朱棣满打满算只有8万兵力,反观朱允炆,有足足50万大军,这让双方实力产生巨大悬殊。
没过多久,朱棣不仅在两军之战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还即将死在战场上,好在郑和挺身而出,救了他一命。
同时,郑和的马被敌军打死,而郑和本姓就是"马",于是,朱棣觉得姓"马"不吉利,就赐下了"郑"这个姓氏。
要知道,"郑"这个姓氏在古代十分尊贵,朱棣将这个姓氏赐给郑和,也是为了尽可能地提高郑和的地位。
后来,在朱棣和朱允炆的大战中,朱棣胜出,朱允炆为了保住性命,只能被迫跑路。
这时,朱棣为了彻底为自己解决后患,便下令让郑和下西洋,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并将其解决掉。
此外,郑和下西洋,还带着宣扬大明国威、解决帖木儿、铲除张士诚旧部的责任。
没过多久,郑和就建好六十二艘大船,并准备好充足的生活用品,带着将近三万人,开始了第一次下西洋的活动。
与此同时,郑和没有带年轻美貌的女子上船,而是带了一船的老太婆和接生婆。
为什么带老太婆和接生婆
原来,相比于年轻的女子,老太婆见过更多的世面,这样一来,她们在见到外族人时,能够尽量保持镇静,从而维护大明的尊严。
此外,当船上遇到一些突发状况时,人生经历丰富的老太婆 ,更容易给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从而帮助郑和等人解决问题。
不仅如此,这些老太婆由于常年干粗活,有着饱经沧桑的容貌,当外族人见到这些她们时,更容易对她们产生尊敬。
与此同时,周围国家人民还在被各种疾病摧残,大部分人都活不过中年,于是,老人对他们而言已经很少见,而老妇人就更少见了。
此时,外族人见到老太婆,很容易产生羡慕的情绪,从而积极地和大明展开交往。
同时,和年轻女子相比,老太婆更有威严,于是,外国人看到她们,在联想大明王朝时,更容易对对大明产生敬畏。
与此同时,在古代社会中,女子从年轻时代开始,就要学习洗衣做饭、缝缝补补等技能,只有贤惠的女子才有可能嫁人。
而船上的老太婆不仅早已组建家庭,还有了子子孙孙于是,她们不只是照顾自己的丈夫,甚至在照顾晚辈上都有很多年的经验。
于是,郑和将老太婆安排在船上,可以更好地照顾年轻船员们的生活。
毕竟,郑和的船上以男子为主,而这些男子在家人的照顾下,十分缺乏生活生活自理的能力,甚至连衣服都不会洗。
而老太婆就能为船员洗衣做饭,把他们的生活安排得明明白白,从而让他们结束繁重的工作之后,能好好地休息。
此外,以老太婆们的年龄,完全可以做船员们的母亲甚至是奶奶,于是,船员们见到她们,很难有什么非分之想。
不仅如此,老太婆可以时刻督促年轻船员,让他们努力工作 ,尽可能地少分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与此同时,郑和不清楚究竟什么时候能完成任务回来,而其他船员背井离乡的时间长了,难免会产生不良情绪。
此外,郑和意识到,老太婆作为长辈,更容易让船员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这样一来,就能在船员们远离家乡的时候,给他们一些安慰。
不仅如此,老太婆可以在船上从事种菜、饲养牲畜等工作,一旦菜蔬和牲畜出现什么问题,她们可以及时解决,从而更好地改善船员们的生活。
同时,接生婆在具备一定医术的同时,比郎中更细心,这样一来,一些身体不适的船员,可以受到更多的照料。
同时,老太婆常年在残酷的社会中生活,能对一些事情看得很淡,尤其是工资的问题,这样一来,郑和请老太婆上船帮忙,可以节约一部分资金。
与此同时,一旦郑和船上带的是年轻女子,在漫长的行程中,这些女子和船员产生感情,最终极有可能给船员生孩子。
而郑和处于对女子安全的考虑,也不会把船开得太快,这样一来,就会在路上浪费更多的时间。
不仅如此,年轻的女子没有经历过生活的磨炼,性格上也不够成熟,很容易和船员产生矛盾,这不利于郑和的管理。
此外,年轻美貌的女子容易分散船员的经历,导致他们的工作效率低下,这样一来,郑和很难在预定的时间内将船靠岸。
这样看来郑和带老太婆上船,是最好的选择,可郑和既然没有带年轻的女子,便不需要解决接生等问题,可他还是带了大量的接生婆。
原来,在古代社会中,人口意味着劳动力,而孩子的出生后能活下来,又离不开技术高超的接生婆,于是,接生婆在社会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与此同时,接生婆掌握着一定的医术,可以医治病人的一些疑难杂症。
同时,由于古人对女子的要求比较严格 ,导致正在生育中的女子,即使面临着生命危险,也不能接受郎中的治疗。
而接生婆是女子,在她们和孕妇相处的过程中,更容易让孕妇产生亲切感,从而帮助孕妇更顺利地完成生产。
反观当时周围的民族,还由于医疗条件有限等原因,导致很多孩子死亡,于是,郑和将接生婆带去和外族人接触,更容易让外族人对大明产生好感。
其实,郑和没有带年轻女子,而是在船上带了老太婆和接生婆,还与他早年间的经历有关。
原来,郑和出生在云南回族一个大家庭,从小就在父亲的帮助下,接收到良好的教育。
后来的云南之战中,郑和随父亲参加战争,不料,在激烈的战争过后,他的家族战败,他也成为明朝军队的俘虏。
不久后,郑和成为一名太监,被送到朱棣身边服侍,在此期间,他不断地反思他战败的原因,用为数不多的俸禄买来兵法等书籍。
不仅如此,郑和虽然当了太监,但他依然每天坚持锻炼,于是,他早在少年的时期就身形健硕,承担着保护朱棣的责任。
当时,郑和不仅保护这朱棣的人身安全,还经常和朱棣进行兵法上的交流。
没过多久,朱棣就察觉到郑和身上的优点,将郑和当做自己的心腹,尤其是朱棣当皇帝后,不顾众多大臣阻拦,将朝中一些重要事务交给郑和。
要知道,郑和作为太监,是不能干涉朝政的 ,但郑和凭借着皇帝对他的信任,在朝中分量不输大臣。
后来,朱棣准备派人出海的时候,下意识地想到了郑和,然而,他对大臣说出自己准备任命郑和的时候,众多大臣对此十分不满。
可朱棣力排众议,将下西洋的任务交给郑和,紧接着,郑和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准备工作,让质疑他的大臣们闭上了嘴。
此时,郑和没有带年轻美貌的女子有自身原因,要知道,古代太监的身份十分低下,郑和虽然能力出众,也难逃被人议论。
尤其是太监和年轻美貌的女子在一起时,会遭到更多的非议,于是,他没有在船上带年轻美貌的女子,可以保持他在船员心目中的文威严。
这样一来,可以尽量提高下西洋的效率,毕竟,出海的活动不仅耗资巨大,还难以被一些思想封建的人接受,而朱棣也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将重任交给郑和。
于是,郑和为了不辜负皇帝的信任,也要尽快完成皇帝交给他的任务。
后来,郑和在下西洋期间,按照朱棣意思与周围国家交流,从而让这些国家向大明朝称臣纳贡,而大明将用武力征服那些不服从的国家。
毕竟,郑和几次下西洋,人多的时候将近3万人,人少的时候,也有2万多人,其中多是年轻力壮的男子,这与周围的国家相比有着明显优势。
这样看来,朱棣虽然主张用笼络的手段,让周围国家归附于大明,但他有着强大的兵力为基础,很难有国家对大明政权做出反抗。
后来,随着大明和周围国家的交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明的财政收入,最终被朱棣的孙子,明英宗朱祁镇叫停。
原来,木材是古人的主要建筑材料,也是郑和建造六十二艘大船的原材料,然而,使用木材造船不仅浪费时间,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成本。
而郑和建造的大船,和泰坦尼克号不相上下,由于它们长时间在海中航行,对木材有着很大的损耗,于是,每艘船的维护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可大明为出海建造的木船,有整整六十二艘大船,这给大明财政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当时,郑和下西洋虽然可以和周围国家交流,并促进大明和这些国家的贸易往来,但其中的贸易活动,主要是明朝人购买周围国家的商品。
要知道,与明朝同时期的周围国家,深受疾病和战乱等困扰,还没机会腾出手来发展经济和贸易,更没有钱买中国精美的商品。
于是,在明朝和周围国家的贸易往来中,大部分是明朝往周围国家送钱,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大明的白银外流,于是,明英宗最终叫停了郑和下西洋的活动。
然而,大明和周围国家交流的初期,确实为大明带来了一定的利益,这样看来,郑和七下西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笔者观点:
我们在看待古人的一些决策时,应当保持客观的态度,从而在我们做出决策时,可更好地结合现实,毕竟,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选择会发生改变。
如今,我们应当多关注年轻人,照顾好他们的生活,让他们可以专心工作,从而承担起建设祖国的责任。
同时,我们在工作之余,也要适当地看世界 ,在了解新事物的同时,结交一些朋友,从而让我们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此外,我们在处理不同的人际关系时,应当将双方放在平等的地位上,从而让我们能更妥善地处理一些问题。
与此同时,随着时间的发展,男女之间逐渐实现了平等,于是,我们应当尊重不同岗位的人,毕竟,他们为社会创造了价值。
而我们在工作之余,也要适当地关注家庭,照顾好自己的亲人 ,让他们在遇到危险时,可以得到我们的帮助和关怀。
不仅如此,在我们的社会中,应该多关注个人能力,从而让他们实现自身价值,并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其实,在社会发展中,我们也要提高一些偏远地区的医疗水平 ,从而让百姓在患有疾病时,能接受专业的治疗,从而及时摆脱病痛的折磨。
同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两国之间的经历往来,经过慎重的考虑,在做出最终的决定。
此外,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可以适当地帮助一些周边的国家,让他们的人民在我们的帮助下,可以创造更好的生活。
此时,我们应当珍惜和平的年代,尽量以和平的方式完成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避免发生战火伤及无辜百姓,毕竟生命是宝贵的。
同时,在国际交往中,我们要尽可能以友好的态度对待其他国家 ,从而促进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往来,最终实现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以郑和下西洋为例》
《郑和下西洋的海权性质》
《郑和下西洋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