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年殿试上,慈禧为何亲自把三甲末尾的一张试卷,提名为探花?
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深夜,一道响亮的枪声划破长空,打破了湖北武昌城的宁静。
这道枪声非同寻常,它吹响了辛亥革命的号角,也点燃了中国人民反抗封建帝制的星火。
次年,清朝隆裕太后代宣统皇帝颁布退位诏书,自此,清朝退出中国历史舞台。
回顾清朝300年历史,建立后金的努尔哈赤是当仁不让的开拓者。而在王朝即将终结的时候,同样也存在着一位忠诚的坚守者。
这个以维护大清道统为毕生志愿的坚守者,既不是皇亲,也不是国戚,而是一个汉人官员,位列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的张之洞。
与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相比,张之洞常常是被忽略的一个,但也是他陪清王朝走完了最后的旅程。
1909年,历经五朝的张之洞去世了,而辛亥革命在他死去的两年后爆发,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
张之洞
01 得到慈禧的破格提拨
1837年,张之洞出生在贵州兴义府(今贵州省安龙县),从小才思过人的他五岁就进入家中私塾读书。
父亲见他聪敏勤学,花费巨资请来两位名师,丁诵先和韩超,对他进行最正统的儒家思想教育。
张之洞对封建统治的绝对维护理念在这个时候就定型下来。
13岁时,张之洞已经能熟读四书五经,不仅如此,他还自学了许多军事典籍,包括《孙子兵法》《太公兵法》等等。
放到现在,妥妥的学霸级的人物。
次年,张之洞第一次参加县试就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又两年后的乡试中,他再次考中举人,这一次还是第一名,范进听了直呼"不可能"。
以这个速度,张之洞很可能在二十岁前为官一方。但是天公不作美,一直耗到27岁,他才考中进士。
在这十一年里,少年得志的锐气和傲气被磨平,张之洞养成了一个大人物必备的素质——宠辱不惊。
当然,除了考试之外,他也做了一些别的事。比如协助父亲处理贵州苗民起义;比如娶老婆,生儿子;再比如,给父亲处理后事。
与此同时,朝廷里也发生了几件大事。虽然和张之洞这个小小举人八竿子打不着,但却在不远的未来影响着他的命运。
1852年,一个出身叶赫那拉氏的女人进入咸丰皇帝的后宫,被封为兰贵人。
四年后,二十一岁的兰贵人为咸丰皇帝生下了皇长子。
咸丰皇帝没有等皇子长大,就驾鹤西去。六岁的皇长子登上皇位,年号同治。
兰贵人作为皇子的生母,进位圣母皇太后,徽号慈禧,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
张之洞进京参加殿试的那一年,同治帝还是个孩子,慈禧和慈安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奕䜣参与议政。
因为在考卷中针砭时政,张之洞的名次被阅卷官打到三甲末尾,差不多算是最后一名。
此时慈禧力排众议,把张之洞一路提拔到一甲第三,也就是探花。从这一点来讲,慈禧对张之洞有很大的知遇之恩。
慈禧提拔张之洞当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华,在咸丰帝死后,慈禧联合慈安太后以及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诛杀八名顾命大臣,把持朝政大权。
此时朝中的保守权贵集团对慈禧非常敌视,为了分担压力,慈禧大力提拔汉人新锐和洋务派,对保守派进行对抗。
于是,张之洞幸运的搭上了慈禧的顺风车,成了一名京官,七品翰林编修。
02 在多地开展洋务运动
张之洞对自己的官职很不满意,说的难听点,翰林编修就是通过吟诗作词来取悦皇家的"家奴"。
无论是治学还是从政,张之洞都讲究"经世致用",他做官是为了做实事。
但是他还是非常快速的融入了京城文人圈子。不仅和翁同酥、潘祖荫等政坛大佬交朋友,还认真学习"鉴别金石、校勘经史"这样的时髦事,成了京城文坛的新秀。
难道他堕落了?腐朽了?被官场的荣华富贵迷惑了?
当然没有,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明白,只有成为和光同尘,才能在官场站住脚,才能混资历,才能获得真正做事的机会。
三年后,张之洞在政绩考核中获得二等的成绩,如愿被外放出京做官。
达到目的后,他立即和京城文人圈子切割,向以李鸿藻为代表的清流派靠拢。
张之洞书法手迹
从后来的发展来看,张之洞作为一个有过成功履历的政治投机者,这一步走得非常不妙。
因为当时的清流派在朝中不断壮大,已经引起了其他势力的警惕和仇视。
面对朝堂压力,李鸿藻不得已之下,保举张之洞为山西巡抚,外放出京,躲避风浪。
这次外放开始了张之洞持续二十年的疆吏生涯。
在他刚刚迈入政坛的时候,中国已经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
战争的结果让他意识到唯有变革才能让清朝存续下去。
张之洞在漫长的疆吏生涯中不断思考,既然传统治术无法应对当下危局,改用西法或许才是出路。
于是他投身于洋务,在山西创办洋务局,以高额的薪资聘请通晓西学的人才,希望可以开采铁矿,购买洋枪,编练新军,可惜这些想法都因调任两广总督无疾而终。
来到广州的张之洞,在这个中西交汇最为紧密的地方,对西方国家的面貌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这也坚定了他兴办洋务的决心。
在此期间,他以两广总督的身份,设立广东水师学堂,建造枪炮厂,开设矿务局。同时上奏朝廷,从西方国家购买战舰、巨炮,以抵御来自海上的入侵。
光绪十五年(1889),张之洞奏请朝廷修建卢汉铁路,连同中国南北,用于运货、征兵、转饷。
调任湖广总督之后,张之洞第一时间建造炼铁厂、枪炮厂和织布厂,并在1890年创办了汉阳铁厂,其生产规模在当时的亚洲处于第一位。
汉阳铁厂
除了工业之外,张之洞还先后创办了两湖书院、农务学堂、武备自强学堂等,不仅如此,张之洞还出资派遣学生出国留学,意在培养更多精通洋务的新型人才。
客观来讲,张之洞治理湖北取得的政绩是值得肯定的,鼎盛时湖北已经初步形成了近代工业体系,在中部各省中脱颖而出,使当时呈现出衰落趋势洋务运动焕发了新活力,也因此张之洞成为洋务运动后期的代表人物。
但张之洞清醒的知道,在地方上兴办洋务做的再好,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只有进入中央,才能从根本上去除清朝存在的顽疾。
03 尝试戊戌变法,却以失败告终
1883年中法战争期间,慈禧太后以中法战局不利为借口,下旨罢免了恭亲王奕䜣,独掌朝政。
在这场被称为"甲申易枢"的政变中,张之洞所处的清流派同样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
张之洞因为外放反而没受多大的影响,然而清流派的倒台却意味着他失去了朝廷中枢的支持,直白点说,就是上头没人了。
这下子,张之洞想要保住自己这些年的努力成果,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自己成为上头的人。
实际上,很早的时候他就已经料到了这个局面,因此每到一个地方做官,一定要做两件事,一是发展教育、办书院,二是提拔人才,可谓是门生故吏遍天下。
于是当清流派土崩瓦解的时候,他已经编织了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人际关系网。
混别人的圈子永远当不了家,建立自己的圈子才能做得了主。
如果能合理利用这股力量,张之洞有很大可能重返中央朝廷。
1895年,这个机会出现了。这一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海战
清廷战败后的议和与海量白银的赔偿,让李鸿章名声扫地。
这时候张之洞这个全力主站的强硬派一下子就吸引了天下的注意力。
一时间许多有志之士,都开始朝张之洞围拢过去,其中就包括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人士。
张之洞趁势上奏《吁请修备储才折》,表示对外要反抗入侵,对内要兴办洋务企业。
这些主张非常精准的戳中的国内那些改革派人士的痒点,维新派首领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称赞张之洞"有天下之望"。
这么一系列操作下来,张之洞成为当时的焦点人物,也成了主持"戊戌变法"最合适的人选。
光绪皇帝也这么认为,于是在变法前给张之洞发电令,让他回京,有事务当面询问,实际上就是让他主持变法。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坐不住了。
慈禧再次使出了拿手好戏,她以丰富的实操经验,快速控制软禁光绪帝,同时大肆捕杀维新派人士。
结果就是历时103天的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
此次变法中,戊戌六君子其二的杨锐和杨深秀都与张之洞渊源不浅,杨锐是他的亲信弟子,而杨深秀是他在山西巡抚任上时提拔的人才。
张之洞回京的想法落空了,苦心经营的势力也被拔除了大半。
幸运的是,他依靠一篇《劝学篇》躲过了风波,再次蛰伏下来,只要保住有用之身,一切都还有可能。
戊戌变法失败
04 晚年实行几条改革制度,全部失败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把所有事交给李鸿章,头也不回地跑了。
后来《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为了安抚人心,稳定政局,慈禧以光绪帝的名义下旨,宣布变法。
这一年,张之洞63岁。
年过花甲的张之洞得知消息,没有做过多的思考,立刻联合刘坤一上走《江楚变法三折》,这是他最后的机会了。
这一次,命运没有辜负张之洞,整个为官生涯都几乎游离在中央之外的他,终于获准入京,面见慈禧,开启了以自己为主导的政治改革。
现在,整个王朝的命运掌握在他手里,是生是死,全在此一举。
面对大清这个虚弱的病人,张之洞开出了自己的药方。
即使到现在,我们也不知道他的药方有没有用,因为病入膏肓的大清拒绝吃他这副药。
辛丑条约签订现场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药方里到底是什么名堂。
张之洞主持政治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整顿中央法度 ,但就这一步却怎么也迈不出去。
张之洞提倡"节俭兴国",先宫里带头的缩减开支 ,让那些王爷们、贝勒们在后边跟着做。
这可让大清的这些"爷"们不开心了,我们请你来改革,你倒改到我们头上了。
改革刚刚开始,张之洞就和势力最庞大的顽固派杠上了。
之后,张之洞开始对腐败问题下手 ,捐纳、整顿书吏和裁革差役。
这下子又跟官僚集团杠上了。取消捐纳,他们怎么挣钱?整顿书吏,是来帮他们干活,裁革差役,还怎么震住下面那帮刁民。
所以,这几条路一样走不通。
接下来,张之洞又要分离司法和行政 ,这相当于削弱官员的权力,权力少了就相当于银子少了,怎能不让人心痛。
怎么能不心痛呢,好办,一起抵制改革就行!
最后,张之洞要废除科举,建立新的教育制度 。如果之前那些措施都只是得罪一部分人,那这一条可把全天下的读书人都给得罪了。
那些个寒窗苦读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孔乙己"们,就指着科举能够改变命运呢,废除科举,那不等于杀了他们吗?
窥一斑而知全貌,张之洞的改革措施全都刺向了大清朝的要害,别说他张之洞,就算是慈禧也做不到。
晚清老照片
就在张之洞因政事操劳的时候,日俄战争爆发,采用君主立宪制度的日本打败了采用专制制度的俄国,君主立宪的思潮开始在民众之间和朝堂之上愈演愈烈。
推行新政遭遇重重阻碍的张之洞也意识到,只有立宪,才能扫平新政实施的障碍。
然而立宪制最终也没能推行成功,因为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光绪和慈禧相继去世,宣统帝年幼即位,由醇亲王载沣摄政理事。
满清皇权更迭让满人和汉人的矛盾、革新派和顽固派的矛盾,一股脑的爆发出来。年迈的张之洞光是应对调停这些矛盾就已经有心无力。
与此同时,国内思潮也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留学生回国,将先进的思想输入国内,革命的呼声越来越高。
作为封建专制的绝对拥护者,张之洞上奏《筹议约束鼓励游学生章程折》,封禁报纸,干预私立学校授课,因此被打为背弃民族的汉奸。
此后,在满清皇权的强势扩张之下,张之洞和载沣之间发生争执,心力交瘁之下称病不出。
05 观点:他为什么会失败?
1909年10月4日中午,张之洞在忧愤之中离世,清廷赐谥号"文襄"。张之洞一生为官清廉,多亏诸位门生、同僚资助,才能料理后事。
在张之洞的葬礼上,他亲信幕僚汪凤瀛的儿子王荣宝送上了一副挽联:匡时苦费调停策,绝笔惊看讽谕诗。
这幅挽联是对张之洞晚年为政最准确的写照,势力错综复杂的清廷,如果没有张之洞居中调停,匡扶国家,勉力维持,恐怕早就分崩离析。
学贯中西、睥睨自傲的晚清怪杰辜鸿铭,曾在张之洞的幕府中任事二十多年。
但两人在思想上却存在巨大的分歧。辜鸿铭非常不认同张之洞"中体西用"的主张,被张之洞批评为"知经不知权"。
晚清怪杰辜鸿铭
这里的"权"不是权力的意思,而是变通,不遵循常规。
如果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去观察张之洞,就会发现,"权"这个字几乎贯穿他的一生,每一次变通都会导致他的经历发生变化。
正是这种变通之道,让张之洞始终屹立不倒,保住有用之身,重新投身于自己的道统之中。
然而可悲的是,张之洞的一切行为,都有一个错误的目标,那就是维护封建皇权统治。
这就是理想主义者的歧途,当他努力保护的东西终将在历史的潮流下被吞没,那他所做的一切都将付之东流。
文 | 不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