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旦对周朝到底有多关键?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
由于他的封地在周(今陕西凤翔县),故历史上称他为周公或周公旦。
周公对周朝非常关键。
这么说吧,如果没有周公,说不定周朝建立不到两年就歇菜啦。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上一篇文章(《商周更始前后发生的那些大事》)中说道,公元前1046年"武王克商"后第二年,周武王就去世了…
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平定,商朝复辟势力蠢蠢若动,周朝内部战功赏罚、人事安排、制度制定等这些事情刚刚开始进行……
更要命的是,这时候武王的儿子姬诵,也就是接下来的周成王,据《史记》记载"成王少,在襁褓之中",也就是说还是个婴儿…
可能结局是什么呢?
有可能被商朝复辟,老姬家整个被消灭掉……
也有可能周朝内部争夺王位直接内部分裂,混战不已……
还有可能去世国君的成年的弟弟或者其他近亲(如果没有弟弟)继承王位、主持国政、延续统治(宋朝的剧本)……
不过,以上的情况周朝都没有出现!
武王的弟弟直接演绎了第四种情况!
周公奉尚在襁褓之中的侄子继位为成王,自己摄政!
接着,周公主持消灭商朝复辟势力(商纣王的儿子武庚)、打击国内分裂势力(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蔡叔、管叔)、营建洛邑加强对东方的统治、安排开国功勋的分封(大规模分封诸侯)、建立完整的礼乐制度。
摄政七年后,周公还政成王!又把统治国家的权力还给侄子了! (比答应太后等侄子长大了还政、但事后变卦非要传位儿子的宋太宗……)
所以,周公在历史上地位极高,一直都是被作为道德模范、楷模被尊崇。
确实,周公这人品没的说,做的这些事对爹(周文王)、对哥哥(周武王)、对侄子(周成王),对老姬家列祖列宗、对大周朝都有交代!
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止步于对他个人品德的崇拜,那就低估这个人、也低估这些事儿了。
个人认为,应该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周公这个历史人物以及相关一系列历史事件。
第一,周公奉侄子成王继位,是对刚刚建立的周朝最好的选择。而周公做出了这个正确的选择。
虽然周公一直辅佐哥哥武王,掌握着第二大权力,但如果周公要自己继位的话(虽然有这个身份、地位和能力),首先就会面对周朝内部的分裂和混乱,因为武王还有蔡叔、管叔这两个兄弟,而且他们还掌握着相当的权力。
所以,只有成王即位才最名正言顺,才能最大限度团结周朝内部权力。这是最优解。
所以,在我们歌颂品德之前,周公具有"识时务"的能力,才是最关键的。
第二,周公具备平定内忧外乱、顺利开国制政的才能。
周公刚开始摄政,蔡叔、管叔就以反对周公摄政的名义、联合纣王的儿子武庚开始叛乱,实力和势力都十分强大。
周公直接帅军平定叛乱,一直打到东海之滨。
军事平定之后,又大范围分封功勋,对广泛的地区实行有效治理。
这种军事、政事一把抓的能力,才是成就周公的基础因素。
不然的话,不管是叛乱成功、还是开国制政失败,周朝依然会马上消亡。
第三,周公还政成王能更大程度上树立周王室的正统效应,更好地维护周朝统治。
我们可要记得,周朝依然是奴隶制国家,而且内部分封了众多诸侯,还要算上周边地区那些听调不听宣的部落势力,整个国家只是一种实际上的松散的协调一致。
周公不贪恋权位、还位侄子成王,不仅能体现出周王室内部的团结,而且更昭彰周朝姬姓的道德高光!
这是使周王室在道德上立于无上荣誉地位的最好的做法,是传递姬姓自太季、文王、武王、周公、至成王始终德行昭彰、一脉相承的最好做法。
这也是最优解。
周公奉侄继位、摄政七年、还政成王,这一系列行为,对周朝都是最优解。
如果不这样做,周朝建立初期的内忧外患就不能平定,周朝的有效统治就无法建立,周王室的道德高地和长期统治就无法形成。
周公能做对这一系列选择,而且做得都是最优的选择,这才是使他能千载流传、后世敬仰的核心要素。
而如果我们把这一系列事件都归结于他的品德,那就彻底埋没了这个伟大政治家的能力和素质了。
能力和素质有了,自会做对事,自会有品德。
这才是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