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并享受孤独,是最自洽的生活状态
著名作家周国平曾说: "人这一生注定是一场孤独的修行。无聊者自厌,寂寞者自怜,孤独者自足。"
孤独似乎成了我们生活的常态,很多人总想着逃离。但越逃避,孤独感就越强。然而,也有人默默承受着孤独,让自己愈加光芒闪耀。
在《因孤独而闪闪发光》这本书中,作者岳越描述了民国时期十一位佳人的人生故事。她们历经孤独与哀愁,在人生的长河中获得了救赎与成就。再回看这些过往记忆,也带给了我们更多新的体验。
今天就让我们了解民国佳人的传奇故事,体验她们闪闪发光的人生,汲取她们为人处世的真谛。
等待,只为遇见对的那个人
在攘往熙来的世界中,遇见一个人很容易,但遇见一个倾心的人却很难。
书中就为我们讲述了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一位等到78岁才出嫁的女子。
在作者看来,张茂渊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女子,甚至比张爱玲还要叛逆和自我,她人格独立,高傲冷酷。但看似冷漠的表面之下,却掩藏着一颗渴望爱情的心。
在前往国外求学的轮船上,年轻的张茂渊遇见了让她等待了半个世纪的那个人,他就是李开弟。
颠簸的轮船使她呕吐不止,这时,李开弟为她端来了热水,递上热毛巾,还给她泡了龙井茶。一个陌生人的这般关怀,对缺乏温暖的张茂渊来说,就是触达心底的感动。随着越来越亲密的交往,两人互生情愫。
但当时李开弟有婚约在身,张茂渊只能把这份爱意埋藏在心底。所以,她默默选择做他们夫妻大半辈子的亲密朋友。
后来,李开弟丧妻,张茂渊留在他身边,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彼此感情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得到彼此亲人的同意后,78岁高龄的张茂渊终将披上了嫁衣,嫁给了心中唯一的人。
张茂渊为这惊鸿一瞥,付出了50年的等待。
而好景不长,张茂渊不幸患上癌症,李开弟在病榻前呵护备至,陪爱人走完最后的一程。
正如作者这样写道:"一个愿意枯等五十年的女子,仔细想来会比终生不嫁更让人动容。"
等待,只为遇见那个对的人。这种等待亦如品尝孤独,在怀揣希望的等待中渐渐让自己变得丰盈,孤独便不再充满苦涩,而成为相遇时,与之并肩的底气。
成全,是感情里不可或缺的底色
知乎上有个热议话题:"什么是爱?"。
一个高赞回答称:"爱是成全。"
深以为然。在感情里,向外索取总事与愿违。相比之下,真正聪明的人,却懂得成全对方。
书中的杨步伟就是这样一个人。
纵观民国时期,她不见得才华最出众,也并非美得不可方物。甚至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她的存在。但她和丈夫携手走过了50年的金婚,两人是民国史上真正的金童玉女。
杨步伟出生在乱世中,后来成为了一名悬壶济世的医生。女医生在当时算是十分罕见的职业。
她先成为了一位医生,后来还当过女校长、监斩官。如此出色的杨步伟,婚后甘愿成为丈夫背后的女人,洗手做羹汤,成全丈夫一生的成就。
杨步伟的丈夫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极富生活智慧的她把平凡的日子过得妙趣横生。结婚当日,作为新人的她还亲自下厨,让吃着可口小菜的胡适都忘了证婚的任务。她还会把桌子当作棋盘,把生米和熟米充当棋子,和丈夫饶有趣味地下棋。
除此,她为了让丈夫专心钻研工作,默默为丈夫排解生活、工作上的琐碎问题。
杨步伟默默地成全,赵元任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句 "阴阳颠倒又团圆,貌似当年蜜蜜甜。" 足以看出赵元任对妻子的深情。
这对吵吵闹闹五十年的夫妻,却是把生活过得更有人情味、烟火气。杨步伟的成全,换来了丈夫和她做了一辈子柴米油盐的俗世夫妻。
英国诗人约翰·邓恩曾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我们的付出终究会福报在我们身上,成全他人,其实就是成全自己。成全与其说是一种付出,倒不如说是一种高智慧的收获,更是一种人生智慧。
逆转,用自己的方式成就自己
人的价值和命运从来不能由别人来主宰,改变命运的钥匙一直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书中的潘玉良就是把一手烂牌打得无比精彩。从被卖青楼的苦命女子,到丹青妙手的画家,命运的逆转向来属于不甘沉寂的人。而潘玉良就是这样的女子。
自幼贫寒的潘玉良被好赌成性的舅舅卖到青楼,成为了一名烧火丫头。后来遇见潘赞化,从此命运的航向发生了惊人的改变。
潘赞化听了潘玉良的经历十分心痛,对这个命苦的女人动了情,决定帮她赎身。潘玉良也决定一生跟随这个救自己于水火的男人。
一次偶然,潘赞化发现爱人在绘画方面惊人的天赋。于是为她请了家教老师,每天教潘玉良画画作诗。潘玉良狠狠抓住了机会,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学习绘画协会。
后来,她两次前往法国刻苦攻读,与徐悲鸿成为同窗。她的艺术造诣相当出色,作品曾一度在拍卖场上争相竞投,被誉为绘画界的女凡·高。
她把自己的人生故事都画进了作品里,燃烧自己,真实而有节气。
潘玉良对丈夫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铭记在心上。"以你之姓,冠我之名"是潘玉良对潘赞化最高的回报。未能生育的潘玉良还请潘赞化的正妻前来同住,自己却让出主卧,才让潘赞化后继有人。
一个女子能如此大度非凡,艺术造诣高超,实属不易。正是这份爱,她为自己争取到了尊重和权利,改写了自己的命运。
出身不能选择,但生命的剧本应交由自己来书写。
即使生活跌到谷底,也相信自己能有逆风翻盘的能力。也许过程艰辛且孤独,但要相信美好的未来将和我们撞个满怀。不向命运低头,脚下即开出希望之花。
孤独,是生活的常态
电影《断头王后》里有这样一句话:"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为所得付出巨大的代价,吕碧城便是这样一个人。
书中介绍了吕碧城出生在一个小村落。但她却活得非常自我,作为集才华、美貌、财富于一身的才女,却终生未嫁。
因为12岁时遭遇退婚,吕碧城对爱情彻底失去了信心,再加上家道中落,被迫寄养在舅舅家。高傲的她因为受不了寄人篱下的委屈,所以愤然出走。
正是这一出走,遇见了三个改变她命运的男人。
《大公报》的主编英敛之出于爱才之心,聘请她成为《大公报》的女编辑,吕碧城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报人,过硬的才华让她名声大噪。
如果说英敛之让她站稳脚跟,那么民国四公子之一的袁克文,就是带她参政的引路人。在他的引荐下,吕碧城从一位美女编辑摇身一变成为一名女官。成为女官的她,利用自己的人脉以及经商头脑,赚取了丰厚的财富。
这些外在的光环让她成为赫赫有名的上流人士。但吕碧城却没有迷失,反而更加追求思想上的进步。
后来她拜著名翻译家严复先生为师。在良师的引领下,吕碧城翻译了佛经,是民国时期第一位女译者。
晚年的她过着奢华的生活,身边唯一陪伴她的,是一只小狗。也正是这种孤独,让她抵达无人企及的高峰。
吕碧城的英雄气,终究是无人会的了,而她婉转悱恻的女儿心,终究没有等到那个骑士来成全,没能获得一份如意的感情。
孤独,是生活的常态,但学会与孤独相处才是人生的姿态。只有与自己独处时才能获得前所未有的宁静,感受到生命的丰富多彩。
在网上听说过这样一段话: 平庸的人用热闹填补空虚,优秀的人用孤独来成就自我。
面对孤独,有人发慌,有人会发光。回顾那些故事主人公的一生,任凭孤独与逆境迎面而来,但她们始终能遗世独立,活出闪闪发光的一生。
其实孤独也并不可怕,反而在与自我的相处中,更能寻求到心灵深处的力量,让自己更加从容自足。
学会享受孤独,学会面对一切必然,将是我们要学会的人生课题。愿我们都能与自己的孤独握手言和,活出别样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