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改革风暴来临!誓言砸碎铁饭碗,体制内危险了?
"体制内"这三个字,让很多人羡慕的同时,也让很多人用有色眼镜来看待。
而就在2023年两会上,一场有关"体制内"的改革风暴正在袭来。
国家宣布,"中央国家机关编制人员要按5%比例精简" ,这一消息引发了全社会热议。
与此同时,在山西、东北等地,一场有关"基层政府裁撤编制" 的运动,也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
有的地方,体制内编制数量甚至直接腰斩。
中央、地方裁撤编制,这是不是意味着从2023年开始,人们传统观念里的公务员"铁饭碗",将被彻底砸碎?
对于有意考公的年轻人、已经在体制内的中年人、以及身处局外的普通人来说,这场改革风暴又意味着什么呢?
政府改革的背后原因
政府缩减编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财政缺钱。
2022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降23%,比2021年整整少了2万亿元。
财政缺钱,间接导致2022年冬天防疫政策大转弯,各地政府停止常态化核酸、不再坚持长期封控。
而在此之前,诸多东部发达城市和地区的公务员、教师群体,早已集体降薪。为的是节省财政资金,转移支付给更缺钱的中西部地区。
政府的兜里没钱了怎么办?有两种解决办法。
一种办法是增加税收,往兜里装钱。
在之前的文章里,柏年给大家介绍过2023年即将开展的"金税四期"改革。
核心是"利用大数据收税",将过去难以查税、但实际很有钱的"小企业老板、房东"群体,纳入到征税范围里。
而另一种方法,便是裁撤冗余机关、减少吃财政饭的编制数量,少花钱。
那这是不是意味着,从2023年开始,公务员的"铁饭碗"要被彻底砸碎呢?
是也不是。
说它不是,是因为"裁减编制",并非一般人印象里的企业裁员,直接让你卷铺盖走人 。
政府里的编制,就上写字楼里的办公桌一样。有时候桌子虽然在,但是却没有对应的人,也就是所谓的"缺编"。
特别是中央机关,虽然这一回编制削减数量多达5、6万个岗位,看起来很多。但是中央部门实际普遍处于"缺编"而不是"超编"的状态,所以裁撤5%编制并不是难事,只不过是把本来空的编制收走而已。
如果有部门处于"满编"或者"超编"状态,也不会直接赶人走。因为最近几年正是"60后"们的退休高峰,等着老一批人退休,不再招新人就可以了。
"60后"退休高峰正在到来
那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体制内的"铁饭碗",看起来仍然是很稳喽?
也不是。
这一回政府改革,还是切切实实地动了铁饭碗利益的。
因为上述机构在"削编"之后,虽然不会立刻赶人走,但是未来想要再扩招,就会非常困难。
长期来看,依然会节约财政资源。
而人员数量不增加,如果未来工作量增加了,就只能提高已有在岗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人浮于事"现象的出现,总的来看是好事。
地方改革风暴袭来
相比于上面比较温和的中央人事改革,近期地方人事改革则来的更加激烈,堪称"改革风暴"。
以山西为例,早在2020年4月,山西便将其下辖的6个人口不足20万的小县陆续列入试点,大力裁撤机构、削减编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破中国人对"铁饭碗"的幻想。
其实这件事情,还要追溯到2019年底,当时山西省委一位领导前往基层调研,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大问题。
那就是山西共有117个县城,而人口数在15万以下的"小县"共有33个,占比超过四分之一。
这些小县,人口少、经济差,当地财政大多入不敷出,严重依赖上级政府转移支付。
县政府官员,也普遍存在着"等上级给钱、朝上级要钱"的惯性思维;
然而,这些小县人口虽少,政府班子却一应俱全。
县政府的一般架构
不充足的财政收入,供养了大批吃公家饭的人员,比例极不合理,造成人力和财政资源的巨大浪费。
因此,山西便开始试点,探索基层政府改革方法。
其先后分两批,选择了6个人口总数不足15万的试点县,计划用3-5年的时间,实现机构及编制人员数量的大幅减少。
列入第一批试点的是忻州市河曲县、临汾市浮山县,列入第二批试点的是太原市娄烦县、吕梁市石楼县、晋中市榆社县、长治市黎城县。
如今三年过去了,这场地方的试点是否达成目标了呢?
最近半年,参与试点的"小县"陆续公布了改革成果:
第一批试点的河曲县、浮山县,党政部门分别由改革前的36个、35个整合为22个,平均减少38% ;
全县科级领导职位数量,由改革前的151名、154名精简为128名。
除学校、医院外,县直属事业单位数量,由179个、186个减少为40个,平均减少78% ;
事业编制数量则由1944名、1964名减少为970名、659名,平均减少58% 。
第二批试点的其他4个县,改革成果也是类似。党政机关数量平均减少3成,事业编制数量平均减少5成。
如此巨大的机构及人员的变化,它们是怎么做到的?
以河曲县为例。
首先是将职能相近的不同单位进行整合。比如县委办公室和县政府办公室,两个不同的机构合署办公,共用同一套人员班子;
再比如民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多部门统一整合成一个部门。
原本不同的机构整合成一个了,那么领导由谁来当呢?部分局长直接由副县长兼任。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河曲县目前有7个副县长,除了1个挂职的之外,剩下6个副县长,都在兼任主要部门局长职务。
河曲县机构改革对比 来自《中国新闻周刊》
副县长兼任局长了,那这些单位原来的中上层领导们怎么办呢?只能层层降级。
过去的正局长变成了主持日常工作的常务副局长,常务副局长变为普通副局长。
而在事业单位方面,河曲县改革得更狠。
其县内186个事业单位整合为40个,1964名事业编制被核减为659名,有903人超编。
事业编,也是人们概念里的体制内"铁饭碗"。
然而这一次改革,河曲县却将这近千名"铁饭碗",要么下放到乡镇锻炼、要么下放到社区当网格员 。
同时他们的编制也没了,瞬间阶层大变 。
今天,当数百万大学毕业生争先恐后加入考公、考编大军,985名校毕业生扎堆涌入小城的今天。
山西的改革案例告诉我们,"铁饭碗"也是会被砸碎的。
政府改革的内在逻辑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不认同我的观点。很多人总是"厚黑式"地觉得,千百年来"官官相护",政府只会越改革越臃肿。
持有这种观念,就是不懂这一轮政府改革的内在逻辑了。
我们要知道,政府也是一个利益非常庞杂的群体。中央和地方利益不一致,上级和下级利益不一致。
今天,很多面临改革的基层政府,政治话语权本来就弱势,很容易成为被改革的目标。
以6个试点的"人口小县"之一石楼县为例,2021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21.9亿元,其中上级转移支付18.4亿元,占比高达84%。
也就是说,该县机关必须依赖上级的拨款,才能正常运营。
对于这样靠伸手要钱才能维持运转的县级单位,其政治地位低、话语权弱是理所当然的。
上级政府,只会更多地把它视作需要甩掉的财政包袱,改革起来自然也是大刀阔斧。
那么,这样的地方只在山西有么?当然不是。
事实上,山西并不是最早进行基层政府改革的省份。
早在2019年,黑龙江省伊春市便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将15个市辖区撤销,合并为8个县区。行政区划从"15区1县1市",调整为"5县4区1市",区少了整整11个。
伊春市是一座典型的森林资源型城市,2013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的国家政策,导致数万外地职工离开。
人口的流失迫使当地精简政府机构,节约财政成本。
此外,山西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改革地。
2022年12月,青海省的玛多县也开始进行机构整合试点,该县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46万人,是全省人口总量最少、机构编制规模最小的县。
按照《试点实施方案》,玛多县党政机构将会由改革前的25个精简至20个,五个领域的执法队伍由5支精简为1支。
由此可见,在全国经济增速下降、人口减少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机构精简、人员裁撤,将会是一场遍布全国的大变革。
许多地方,都有可能成为这场改革的下一个目标。
那么,哪些地区最有可能首先参与改革呢?
首先,面临改革的县都是人口小县 。
山西的6个试点县中,常住人口最多的县有13万人,最少的只有不到10万人。
人少,政府班子却十分齐全,就会导致人浮于事,财政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其次,这些县城产业萎缩、人口流失 。
像黑龙江、山西等资源产业曾经高度发达的省份,随着国家经济的转型,其正在面临产业转型的巨大挑战。
而山西试点的6个县,在"六普"到"七普"的十年间,这些县区人口均减少10%以上。
最后,由于人口不足、产业萎缩、税基下降,这些县城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财政严重上依赖上级,普遍被视为"财政包袱" 。
全国来看,根据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21年全国常住人口不足50万的县(市)共有1257个,其中人口在20万以下的人口小县(市)有434个。
未来它们都有可能,成为首批被改革的对象。
同时,全国人口收缩型城市有266个,总数占到了全国城市的40%左右。城市人口在十年间跌幅超20%的城市整理如下,均在东北地区。
在人口收缩的大背景下,政府机构也只有"瘦身强体"这一条路可走。
人口严重萎缩城市排名
除了公务员、事业编,小城市国企其实也面临类似的问题和被改革的风险。
很多地方国企依赖政府补贴生存,例如公交公司、水电燃气公司。
相比于政府机关,国企的政治地位更低,同时也更加市场化,裁撤人员的舆论负担也没有政府单位那么重。
如果政府无力补贴,那么改革势必就会到来。
对普通人的影响
今天,在大城市"工作内卷"的环境下,很多人羡慕小城市工作轻松、收入不低的中产阶层。
网民们甚至将该阶层整理为8个字,"军公医教油电烟银" 。
但是,这些岗位究竟好不好,还是要根据该单位的财务情况、根据该地区的经济情况来判断。
就拿教师来说,2022年的河北邯郸峰峰矿区和山东菏泽定陶区,均被曝出由于当地财政压力而拖欠教师工资的新闻。
所以,很多地方的"体制内"并没有那么香。
当百万大学生为考公、考编埋头苦读时,我们首先需要擦亮自己的眼睛,研究好报考地区的人口及经济发展情况 。否则一旦改革来临,刚进入体制的年轻人最弱势,可能率先被砸碎刚刚端起的"铁饭碗"。
"六普"至"七普"人口变化图,来自Mapping
其次,对于已经在体制内的中年人,尤其是在"人口流失并且财政高度依赖上级"地区工作的人,需要提前做好抗风险准备 。
虽然体制内并不会像企业一样暴力裁员,但是降薪、撤编的通道已经完全打开。我们需要提前规划人生的其他预案,以免改革到来之时无所适从。
而对更广大的普通人来说,今天政府有魄力进行改革是好事,证明我们的政府依旧在为社会最大福祉做考虑,而不是只考虑自己的"小圈子"。
关于"政府治理,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 的问题。78年前,毛主席曾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那就是"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
而刚刚过去的二十大,则指出了第二个答案——"勇于自我革命" 。
很庆幸,我们所有人都正在看到政府,在名为"自我革命"考题上写下自己的答案。
希望它能交出一个,足以让历史铭记的答卷。
~全文完~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文章写得不错,欢迎关注我,转发、收藏并随手点个赞吧。
上海迪士尼恢复人偶游客互动,提醒禁止击打!曾屡现拍头事件3月6日,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发布消息称,正逐步重启与迪士尼朋友的近距离互动,游客可以再次与迪士尼朋友们拥抱握手合影留念。南都记者注意到,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在游客互动须知中明确,游客在互
求职旺季部分企业却遇招工难极目新闻记者周治涛刘玉琴马浩然临近毕业季,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院长李俊每周都会接访几波前来招聘的企业,导游酒店管理等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连日来,极目新闻记
辽国第一才女,因一首艳词命丧黄泉闻听母亲的噩耗,皇太子耶律浚及萧观音所生的几个公主,他们跪在爸爸的面前,苦苦哀求,不准。再三恳求再见母亲一面,也未获准。一代皇后含冤自尽,直到三十年后才得以平冤昭雪重熙二十四年八月
浅析瓦岗军起义失败的原因历史开讲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许多大一统王朝都有一个三百年魔咒,无论这个王朝如何起家,鼎盛时期有多么繁华,总是难逃三百年命数。而作为能够终结三百年分裂局面的隋朝,却像秦朝一样是个短命王
19世纪克里米厄法令的颁布标志着犹太人身份的转变历史开讲阿尔及利亚在现代犹太历史的背景下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它是殖民世界中唯一一个本地犹太人被殖民国授予公民身份的地方1870年,在法国征服阿尔及利亚大约40年后,随着克里米厄法令的
唐昭宗刚要去上早朝,太监太子已登基,你还是老实待着吧唐朝是一个为人传诵的朝代,很多君王的故事都为人熟知,尤其在唐玄宗即位后,唐朝的盛世之风达到了顶峰。唐代诗人杜甫就在亿昔二首中描述过开元盛世之时家家户户粮仓丰实,国家昌盛至极的景象。
历史杂谈安南变交趾越南国土被明朝吞并历史开讲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安南是现代越南北部地区的古称,自公元前三世纪起就有人类在此定居。16世
古人被判灭九族时,家中亲属为何不逃跑?其实选择逃的人才真蠢对于清朝历史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那些被株连九族的罪臣家人往往被抄家并被流放到宁古塔。就像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所写道的,对于被流放到东北的江南人和中原人来说,最难以忍受的就是株连的流放,
山东一偏远村庄,有着同一罕见的姓氏,村民自称是明朝皇室的后代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姓氏是宗族血脉的象征,是关系亲疏远近的代表,尤其是在古代,古人们很少更改自己的姓氏。不同于日本女性在婚嫁之后随男方姓,古代中国女性婚配后,被人称呼时虽常常在自己的
元朝被誉为最大的盛世?贸易经济下的商业之路,细谈元朝商业繁荣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引言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所持有的领土疆域最大的王朝,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具有很高
历史文化系列之中原争霸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春秋五霸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争当霸主。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