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侗,大清国歌的曲作者,昆乱不挡,六场通透的票界大王
爱新觉罗溥侗生于光绪二年,因排行第五,所以内外行皆尊称其为"侗五爷",其父亲爱新觉罗载治,乃乾隆皇帝十一子成亲王永瑆的曾孙,世袭镇国将军,辅国公。按辈分算,他是末代皇帝溥仪的族兄,妥妥的金枝玉叶。
他与东北王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大总统袁世凯之子袁克文,直隶总督张镇芳之子张伯驹并列为"民国四公子"。
爱新觉罗溥侗
一,昆乱不挡,六场通透的票界大王
溥侗自幼在上书房攻读经史子集,不喜政治,却酷爱剧艺,尤爱昆曲与京剧。
他贵族出身,家境富有,所以结交的都是京剧,昆曲界大师级的人物。比如当时圈内赫赫有名的梅兰芳,言菊朋,杨小楼,马连良,侯喜瑞等都是他的座上客。
溥侗本人天赋极高,再加上悉心钻研,刻苦练功,所以对于京剧的生、旦、净、丑各行全能,学啥像啥。
比如在《群英会》一剧中,周瑜,黄盖,蒋干,曹操,鲁肃五个人物,都能演的技艺精妙,出神入化。
侗五爷戏装照
《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中曾写道,有一次与人合演《群英会》,打盖定计一场,侗五爷扮演周瑜,在剧中周瑜有四句唱词,当唱到第四句"怕的是年纪迈难受苦刑"时,周瑜需要上前把黄盖的白满托起,可是扮演黄盖的演员看到周瑜上前,却一直往后退,弄的周瑜十分尴尬。原来这个演员怕周瑜揪他的胡子。
后来侗五爷解释说,这部戏自己师自小生名家王楞仙,而王楞仙又是徐小香的手把徒弟,徐小香当初设计的这个托须的动作,不仅身段好看,而且还能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周瑜的爱将心理。
侗五爷不但和梅兰芳合唱过《奇双会》,而且还和很多京剧名家合作过,但从来不唱"翻头戏"即一年之内不唱重复戏,可见其不仅唱的好,而且能戏极多。
溥侗身着大清官服
二,唱戏讽刺"辫帅"张勋
1917年,张勋借调停"府院之争",带五千辫子军进入北京,与康有为等人一起拥立已经退位的末代皇帝溥仪复辟,"共和解体,补救已穷",自恃功高的张勋要在梨园唱一出大戏,借以吹嘘自己的丰功伟绩。
身边的人便找到票界大王溥侗,请他在江西会馆搭台。
溥侗本来无心政治,又自恃清高,哪能为张勋之流服务,可当时张勋凤头正劲,迫于压力,又无可奈何,后来没头一皱,便答应下来。
溥侗约了好友袁克文,共同排演《千忠戮》,袁克文与溥侗同为民国四公子,乃大总统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一看要演《千忠戮》,马上明白了溥侗的用意。
原来这个《千忠戮》唱的是明初建文帝用儒臣齐泰和黄子澄之谋,削弱藩王权力。引起拥有重兵的燕王朱棣的不满,于是朱棣以讨伐齐、黄"破坏祖训"为理由,借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于北京,一直打到南京,号称"靖难",实质是把建文帝赶下台,自己即位为永乐皇帝。
当晚,张勋在众人簇拥下兴冲冲地来到台下,台上溥侗和袁克文早已等候多时,一开口,张勋便觉不对,本来请他唱《大登殿》,没想到成了《千忠戮》,这分明是在讽刺自己,张勋如坐针毡,最后只能悻悻离场。
辫帅张勋
三,大清王朝第一首国歌曲作者
一提到国歌,人们马上就会想到慷慨激昂,高亢嘹亮的《义勇军进行曲》。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首法定国歌是清朝宣统三年八月十三日(1911年10月4日)由清政府正式颁布的《巩金瓯》。
在此之前的清朝早期乃至更早的历朝历代,均没有现代国家的概念,因此都未制定过国歌。
众所周知,清朝早期一直闭关锁国,直到鸦片战争,清朝封闭的国门被坚船利炮打开,清朝才开始了与西方列强的交流。一次,晚清重臣李鸿章去西洋访问,看到外国政府对来访的外宾都要奏国歌表示欢迎,而当时清政府并没有国歌,情急之下,李鸿章和他的代表们只能临时挑选了一首诗,配上乐谱充当国歌。
清政府国歌
后来溥仪继位好,清朝政府开始正式对国歌进行拟定,于是《巩金瓯》便正式成为清朝政府的国歌。
这首歌由近代思想家严复作词,而它的曲作者就是溥侗。
可惜的是这首国歌刚刚拟定6天,武昌起义便爆发了,革命党人推翻了清政府,这首国歌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
清政府国歌的词曲作者
溥侗先生1952年6月病故于上海,生前弟子文艺界人士和曲友参加了追悼会,梅兰芳先生冒雨赶来,棺椁已经上盖,后应梅先生恳切要求,开棺让梅先生见了最后一面,梅先生悲痛万分,含泪于这位生前好友道别,家人遵其遗嘱,将其安葬在昆曲发源地苏州灵岩。
爱新觉罗溥侗书法
溥侗先生虽出身贵族但一生追求艺术,据资料记载,言菊朋,李万春及票界知名人士一百余众曾师事之,可谓桃李满园。此外,他还曾任教于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北平艺术学院及北平美术学校,由此看来,溥侗先生不仅是"票界大王",亦可称为戏曲教育家,活动家。
爱新觉罗溥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