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头,圆脸,怕老婆。 人善,嘴碎,耍滑头。 笑起来还有两个酒窝。 这个演员大家都很熟悉,那就是春晚"钉子户"郭冬临,前前后后20次登上春晚的舞台,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 在他的小品中,大多都是饰演一个怕老婆的小人物,很多女演员都做过他的"老婆",可是现在生活中,郭冬临却是一个"老光棍 ",难怪火了半辈子都没有任何的绯闻。 可是在2017年,"老好人"郭冬临却摊上事了,摊上大事了。 因为不到十个字的一句话,被推上了舆论风口,骂他的人铺天盖地,还被起诉,面临一个亿的赔偿,他也因此沉寂了两年,直到2019年才再次出现在春晚舞台上。 郭冬临事后说:"文艺工作者的背后就是观众,我不会做任何对不起观众的事情,否则那就是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观众"。 其实郭冬临的父母也是文艺工作者,而且颇有名望,在父母的影响下,他五岁从艺十岁登台,早已和舞台结下不解之缘。 01
郭冬临是安徽淮南人,出生于1966年,他还有两个哥哥。 父亲郭昌仪 是山东快书的传承人,母亲崔金霞是一名琴书演员,都是文艺工作者,所以郭冬临从小并不缺乏这方面的熏陶,而且家庭条件也不错。 可是让他真正喜欢上表演的,还是那一段让一家人颠沛流离的日子。 因为大伯的关系,父母因为"成分"问题被单位辞退,从此一家人就没有了固定的收入来源,不得已父亲只能放下自己喜欢的快书去做拉货的体力活,而母亲则到处表演琴书,以此换取微薄的收入。 但是这些钱对一家五口来说,还是杯水车薪。 在郭冬临五岁的时候,母亲到处演出便带着他,母亲演出的时候他就在台下看,跟着学,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可以登台演出了。 也曾有一头飘逸的长发 尽管郭冬临在台上表演的有模有样,但是父亲却不开心,他不希望郭冬临也成为一个艺人,因为那个时候从事艺术表演的,其实并不太受人尊重,特别是那几年,实在太过窘迫。 可是迫于当时的形势,郭冬临还是走上了演员的道路。 有一次母亲带着他出去演出,可是并没有挣到多少钱,连一顿饭都换不来,可是母子俩早已饥寒交迫,母亲只在怀里揣着一个被冻得又硬又干的饼子,郭冬临根本就咬不动。 他们在路过一个卖面条的摊位的时候,看着热气腾腾的大锅,还有一碗碗撒着葱花,香气扑鼻的面条,郭冬临就走不动了,哪怕喝一口热汤也好啊。 看着走不动道的郭冬临,母亲给他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在那守着,等别人谁吃完了,就去喝几口剩下的面汤。 于是郭冬临眼巴巴的看着一个吃面的女人,就等人家吃完他好冲上去喝几口热汤。 可谁知这个女人也注意到了郭冬临,也明白他的意图,在吃完面之后用一种"不屑"的眼神看了郭冬临一眼,然后在碗里吐了一口唾沫扬长而去,郭冬临饿的只能望着碗咽咽口水。 如果这一件事放到舞台上只要稍微加工,就可以成为一段非常好的"笑料",可是反映到现实却一点都不可笑。 喜剧的尽头,是悲剧 。也许是童年的这些经历,让郭冬临以后的小品非常的接地气,非常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他一辈子也难以忘怀那个"不屑"的眼神,他懂了父亲不让他从艺的苦心,但是他又真的太热爱舞台。02 1977年他们一家终于结束了颠沛的生活,父母可以重新回单位上班,郭冬临也可以进学校上学。 去学校的第一天,父母就告诉他希望他好好上学,以后要读大学,不要回到舞台上去,以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可是郭冬临根本就没有听进去,他想要像父母一样成为一个演员。 高中毕业之后,他谁也没跟谁商量就报考了上戏,把父亲气的够呛,可是不久之后录取通知书就下来了,父亲也无可奈何。 有时候就这样,父母越不想让走的道路,孩子偏要走,不仅仅郭冬临,就连他的大哥最后也走上了艺术的道路。 上戏毕业之后,郭冬临凭借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冯远征,濮存晰,宋丹丹等等都是人艺的演员,这些人无一不是演技精湛的老戏骨。 那时候的郭冬临长的其实还是可以的,大脸盘子很富态,性格也好,别的青年演员都谈恋爱,可是他不谈,就是想磨炼演技。 争一口气给父亲看,自己会是一个好演员。 1992年《编辑部的故事》火遍大江南北,整部剧只有几个人,却把调侃、幽默、讽刺、戏谑这些戏剧手法表现的淋漓尽致,可以算是最早的戏剧电视剧。 当时导演觉的他长的非常有特点,很有喜感,于是便邀请他客串其中的一个小角色,虽然播出之后并没有使他出名,但是很多人都知道有一个叫郭冬临的青年演员演戏很好,擅长喜剧,而且长的有特色。 之后郭冬临开始有意往喜剧的方向发展,并且开始尝试创作喜剧作品。 1993年,春晚的导演正在筹备春晚,很多人都给他推荐过郭冬临,于是就打电话过去,郭冬临激动的语无伦次,还有比春晚更大的舞台嘛。 于是那一年他带着自己的作品《市场速写》登上了春晚,凭借非常接地气的形象,以及人物设定,让观众一下就记住了他,此时的郭冬临,还有着一头飘逸的头发。03 从此之后,郭冬临就成为了春晚上的钉子户,他所塑造的小人物为很多观众所喜欢,而他的搭档也是一直更换。 最出名的就是牛莉,周涛了。 他上春晚的次数越来越多,但是头发也越来越少,后来干脆剃光了,没想到剃光之后更受观众喜爱。 可是他的年纪也是越来越大,2008年春晚上,他和周涛合作了小品《新闻人物》,播出之后很多亲戚就给他的母亲打电话: "喂,你家小郭子又换女朋友了,不是牛莉,你赶紧看呐 。" 郭冬临的母亲又生气又好笑,节目里的"夫妻"怎么能当真,可是此时郭冬临已经42岁,依旧单身。 兄弟三人就他是光棍,可把母亲气的不轻。 为此母亲还专门在家里摆宴席,让郭冬临回家进行催婚,好好的过年团圆饭吃的不欢而散。 后来郭冬临的事业越来越红火,不仅上春晚,还拍了很多的电视剧,而且成名多年无绯闻,很受大家的尊重。 可是谁也不会想到,半辈子没绯闻的郭冬临,却在2017年因为一句话成为众矢之的,差点就退出娱乐圈。 事情的起因是2017年,郭冬临在北京卫视的春晚上表演了小品《取钱》,小品中的"骗子"一口的河南口音,而郭冬临的台词中有一句:"十个河南人九个骗。" 小品播出之后一下就捅了马蜂窝,无数河南人感觉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于是纷纷把矛头指向了郭冬临。 在北京卫士这样严肃的舞台的上,公然的拿河南开玩笑,还是开天辟地的一回,但是节目是小品编辑写的,郭冬临只是演员,可是舆论一起来,郭冬临就成了罪魁祸首。 一时间非常多的人纷纷指责郭冬临,说他是"地域黑",不懂得尊重观众,还骂观众,墙倒众人推,只要有人开个头,就会有无数人前赴后继不分青红皂白的加入。 不管郭冬临走到哪里,都会有人追着骂,对郭冬临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他一再表明那只是表演,为了让节目更接地气更真实,才使用了河南方言,自己说那句话,也只是为了节目效果。 作为一个演员,一个在舞台上奋斗了一生的演员,怎么会不尊重观众呢? 可是没有人会听他的,越是解释,就会有越多的人跳出来反驳。 最后就连小品的编剧魏新都急忙出来辟谣,说此事和郭冬临无关,是他配的音,他是山东人,口音和河南接近,因此就用的河南口音,绝对没有"地域黑"的意思。 事情不仅没有平息,很快就有一个河南的律师提起了诉讼,认为郭冬临应该向所有河南人道歉,并且每人赔偿一元钱。 河南是有近一亿人口的大省,如果每人赔偿一元,那就是一亿元的巨额赔款。 虽然赔款这件事后来不了了之,但是还是郭冬临造成了影响,致使他连续两年都没有登上春晚的舞台,还有一个合作方,和他终止合作。04 当时也有非常多的网友觉的郭冬临挺冤,他只是姓郭,但是不能"背锅",也有人举例赵本山、范伟的经典小品《卖拐》,一口的东北话,也没有见东北人说赵本山"地域黑"。 当时已经51岁的郭冬临觉得在网络上解释也解释不清,因为总有一些人推波助澜等着看笑话。 他干脆给自己放了一个小长假回家陪伴母亲了。 5岁从艺,10岁登台,舞台就是他的全部,观众就是他的衣食父母,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兢兢业业几十年搞文艺创作,致力于演绎平凡的、小人物的生活,最后却是这样的一种结果。 在那段时间里母亲不再催婚了,反而不断的鼓励他,最终2019年,他终于带着小品《爱的代驾》重新站在了春晚舞台。 但是经过2017年的事情之后,他的影响力还是受到了影响,事业再也不如以前红火。 现在的郭冬临还是非常低调,也不接受任何采访,也没有任何的绯闻传出,还过着单身的生活。 他在短视频平台给自己开了一个账号"暖男先生",在短视频里,郭冬临依然是扮演着热心肠、怕老婆的角色,在他的作品里他有"媳妇"也有"孩子"。 把戏剧艺术和生活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用一个个短小的视频反映着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生活琐碎。 可能很多人会觉的视频里的"媳妇"就是郭冬临的媳妇,其实她们只是工作人员,是和郭冬临一起合作的演员。 没想到已经56岁的郭冬临竟然还是单身。 现在他最大的遗憾,应该就是一直没有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人结婚,朋友,亲戚给他介绍了不少,可是没有一个看上眼的。 到了这个年纪,他的母亲也早已不再催促他,可能对郭冬临来说,现在的生活就是最好的最适合他的。 其实不仅仅郭冬临,有很多从事喜剧的演员,而且越优秀的演员,在生活中就越悲观,内向。 他们在台上笑嘻嘻的逗观众笑,甚至不惜"自黑",一次次的撕开自己的伤口供观众取乐,然后下台之后找个没人的角落自己舔舐伤口。 其实网络是一个非常容易"断章取义,混淆视听"的地方,如果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就很容易被人带偏,在不明白事情真相的情况下,对别人造成伤害,郭冬临只是其中的一个受害者。 可喜的是郭冬临在现在的短视频中,非常受欢迎,时间是最好的证明,证明他是一个好人,好演员。 希望我们能在以后的春晚中,能继续看到他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