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古代流传时间最广的一种选官、考试录取制度,绵延千年的科举制在1905年正式被废除。 这一制度正式兴于隋唐时期,目的就是为国家的官僚体制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加强新鲜血液的培养,为整个国家振兴提供人才支持。 科举制的产生带来了诸多好处,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它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加强了社会阶级流动,使整个社会徜徉在文学的范围当中。 但在清朝末年,科举制带来的弊端也不容忽视,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成了一种僵化的选官体制,再也没有了隋唐时期的活力,那么,为求思想解放的科举选官制度为何会死于思想僵化? 科举制发展历程由来已久,作为一种考试录用、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并非诞生于奴隶社会,在夏商周三个朝代,政治话语权和公权力被贵族血缘所垄断,而学习和受教育的机会自然也是上层人士才能接触到。 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礼乐崩坏社会大环境,贵族的垄断权被打破,各个小国之间选拔人才的制度并不统一,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从秦国到两汉时期,察举制和征辟制 成为了国家官僚系统选拔人才的考核标准,这两种制度的主要方法是由各县乡的长官向中央推举人才,而且推举人才的考核一般是道德方面应符合标准。 后来,察举制没落,九品中正制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国家的选官制度,但这一制度最终造成了阶级固化和皇权的分散,因此不适合封建社会的发展趋势。但是九品中正制的考试方式为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创立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基础。 隋二世而亡,国祚短暂,是却诞生了一种极其重要录取人才的方式。隋文帝时期正式废除从前的九品中正制开始逐渐设立科举考试,在隋炀帝时期,进士科的设立被世人看作是科举制的产生。但此时的科举制尚不完善,对于人才的选拔大多还是通过具有名望的人的推荐,属于察举制向科举制的过渡阶段,是非常不完善且原始的雏形。 隋唐时期门阀政治的现象急需被打破,为了获取更多的人才,唐高祖颁布了一系列法案开始定时招考人才。历经唐太宗、唐高宗时期,科举制已经逐渐完善。尤其武周时代开创了殿试和武举的先河,到了唐玄宗时期,进士名额增多,科举的人数大规模增加。 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督促进了人才源源不断的进入朝堂之中,唐朝最重要的科目为秀才,明经和进士,科举制考察的内容也十分宽泛,包含儒家经典诗歌,散文的随机创作以及定向写作等等。这些科目发展了人的思维,促进各种声音的产生,鼓吹思想多元,直接地推动了唐诗的繁荣。 最重要的是,科举制为普通庶民走向上流社会提供了一个渠道 ,尽管世家大族人才辈出的情况一直不断,但是他们垄断仕途的现象却渐渐衰落,寒门子弟高重进士的情况时有发生。历经安史之乱,科举制仍然被作为国家唯一的选官方式,宋朝之后,天子门生的考试内容更加的宽泛,而且问题多注重实际,比如说开始在考试内容中增添如何加强国家吏治的种种问题等等。 考试范围的扩大使得越来越多的地主阶层以及寒门子弟开始进入国家官僚系统,士族大家已经无法在政治朝堂上搞一言堂,更不能完全占据国家的宣传口。因此,宋朝时期的文化繁荣达到了顶峰。 开封作为宋朝都城,其商业繁荣程度前所未有,时至今日,宋朝文化仍对华夏文明起到重要作用,四大发明其中有三个是在宋朝时期发现的 ,这些文明不仅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更加加强了经济交流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 最重要的是在宋朝时期,文学之发达上至帝王百官,下至平民百姓,人人有口能诵。 诸如诗词,散文、话本小说,戏剧全部都在宋代时期达到了顶峰,且其中创作成就最高的词就缘起于民间,这就足以说明普通的庶民思想之开化和民智之通达。 凭借着科举制,赵宋王朝在文化上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而民间的思想空前绝后般的活跃。 南宋灭亡,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科举制发展也遭到了重大的挫折,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战争一直是少数民族企图蚕食中原大地的方式。由于文化不同,语言不熟,科举制并未被元朝统治者重视。 一直到1315年,元朝才正式恢复了科举制度,那时恢复科举制度却与以往并不相同。元朝不仅在录取人才的规模上十分有限,而且考试范围也从从前的宽泛变得狭窄起来。考试的规模仅限于四书的范围,并且回答的方式只能参照朱熹所写的《四书章句集注》 为模板,这就意味着考试科目不断变小的同时,人的思想也开始被局限在一书一本当中。 南宋以来,程朱理学开始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一直到了元朝时期,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科举制成了统治者维护王朝统治的一种手段,因此选拔人才的指导思想也开始从大范围的汉学转变为单一的理学。 元朝覆灭之后,科举制又重新在明清时期正式完善起来,在体系方面,科举被分为了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个层次。尽管层次较多,但是考试的格式方面却更比元朝时期狭窄,且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八股文的出现让普通读书人的思想变得极端且狭隘起来。 所谓的八股文就是指文章分为八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文体有固定的格式,八股文章要求以四书五经取题,且内容必须要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考生在试卷上自由发挥,并且在判卷方面,文章句子的长短、篇幅的大小,声调的高低也要有要求,对文字数也有严格的限制,如若考生胆敢自己发挥,随心所欲,那么判卷人便视其为离经叛道,是亵渎圣人的罪人。 尽管八股文始于宋朝,但是在明清时期已经成了一种极端狭隘的考核方式,而且文章都含糊不通,似懂非懂,远远没有唐宋时期酣畅淋漓的气势和熠熠生辉的文采。 后期的科举制已经无法再解放人们的思想,反而成了钳制人们思想和社会文化的一种工具。 明朝统治者要求录取、考核人才时必须要"求实尚正" ,因此考生为了获得进阶的途径,不得不从小学习这种啰啰嗦嗦,空乏无聊的模板文章,更无法再有天马行空的想象与华丽诗词的出现。 类似于唐代李白那种旁征博引,色彩绚丽,浪漫主义十足的诗歌再也没有出现在文人的试卷之上,因为任何一个超出八股界限之处的文章会被无端扣上"犯上"的帽子。 在如此严格死板的规矩中书写孔孟文化,无疑是对人的思想以及文化的扼杀。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经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 。 即使后来清朝皇帝康熙认为八股之害的确十分严重之后废除过一段时间,但是在1668年,他还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治而恢复八股文的考试。可那个时候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已经不堪大用,而真正的人才往往在民间比比皆是。 哪怕是在乾隆后期,世界已经开始向工业文明进行转变,商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社会上的知识分子还是普遍于认为"学而优则仕",外来的东西是奇技淫巧,"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读书人仍然是至高无上的尊崇地位。 这些思想不仅僵化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观念,还进一步像牢笼一样框住了先进思想文化向中华文化的传播,因此在明清时期,科举制已经成为了限制中国封建社会向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种重要手段。 不合时宜的科举制在清朝末年真正的落下了帷幕,在晚清时期,列强的大炮轰开了中国腐朽的国门,西学东渐的声音也渐渐在中国社会展开,中国的传统教育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维新派开始用新式的西学和学堂培养人才,比如说在变法时期,康有为就激烈建议提出废除科举制,但是此举仍然遭到了传统儒生和卫道士的反对。 在签订《辛丑条约》之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使得清朝统治者被迫推行新政,而推行新政的第一步则是要废除科举制。 但是废除科绵延千年的科举制并非一日之功,因此在1901年,清朝统治者开始听从改革派的声音先推行改革考试的内容,但在四年之后,科举考试名存实亡,因为无数的士人开始通过另一条道路忧国忧民。 结语 一开始,科举制的产生主要是为了统治者提供人才,加强君主专制。在这个过程中,它的确促进了社会思想文化流动与民智的开启,但是在晚期阶段,科举制度却减缓了社会阶层流动,无法再为国家选拔出人才,更进一步加深了社会矛盾,其程序、内容以及格式都渐渐走向了狭隘与僵化,不但禁锢人的思想,而且阻碍中国文化和社会进程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