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埋海底20米淤泥的南海一号是怎么被发现的?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
1987年,广州救捞局在广东西部阳江海域,发现了一处巨大的海底宝藏,之后中国政府斥资3亿,打捞工作一共持续了20余年,打捞出来的珍宝即使以最保守的计算,估值也超过了3000亿美金。
这艘沉船,就是著名的南海一号。
很多人都不知道,南海一号被发现时,其实正深埋于海底20多米的淤泥之中。
20多米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若以直观的楼层高度换算,该船的主体埋在海底约有六七层楼之深,按理说这样一种情况,南海一号几乎没有被发现的可能。
但它偏偏就是被找到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第一、冥冥中或有天意——一次偶然的发现
1986年,原交通部下属的中国救捞总公司忽然来了一批客人,这些人来自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对方提出一个想法,希望能和中方一起合作,打捞沉没在广东海域的"莱茵堡"号沉船。
"莱茵堡"沉船隶属于历史上的东印度公司,英方根据1772年的一则文献记载,获知该船上装有白银6大箱,锡锭385吨,以及各种文物无数。
打捞古代沉船是国外打捞公司的传统艺能,二战后开始蓬勃兴起,经数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外一个非常成熟的行业,无数人也因此一夜暴富。
很显然,英方此次是有备而来,对方提出和我们合作,收益双方共享。
80年代的中国外汇奇缺,加之这艘沉船毕竟不是我们的,现在英国人愿意和我们共享打捞利润,而且中途我方还能学到些水下作业的新技术,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谁不喜欢,因此有关部门最终同意与英方合作。
一起挣钱嘛,不寒碜。
很快双方便签订协议,英方负责技术和出资,中方提供船只和人员。
1987年7月,双方正式展开合作,英方根据文献资料,找到"莱茵堡"号曾经的航线,推断出该船最可能沉没的地点应在广东上下川海域一带,于是英国海洋探测公司与广东救捞局双方人员合兵一处,开始在上下川海域附近寻找。
探测船在海上航行近了半个月,不知是否英国人的情报错误,双方一直未能找到"莱茵堡"号的踪影,眼见英方的预算资金即将见底,英国人很是焦虑。
不过还是中国的一句老话说得好,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双方以为这次寻找会一无所获时,船上忽然有了发现。
一天上午九点,船上携带的声纳探测仪扫描水下时,发现船只下方的海底有部分凸起物存在。
当时这个发现其实并未引起双方人员重视,因为海底有凸起物的情况实属平常,而且这个凸起物面积很小,看起来根本不像是一艘船,之前类似的情况也有,然而下去一看发现都是海底杂物而已。
这一次船员们也基本是这个看法,只是眼看就要打道回府,本着死马当活马医的精神,船上还是决定派出潜水员下去看一看究竟是何物。
就是这个不经意的决定,让中国考古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再现人世!
广东上下川海域由于海底遍布泥沙,又兼此处常年风高浪大,因此海水中含沙量很高,能见度极低,这是打捞中最困难的一种情形——浑水作业。
因此潜水员下去后,几乎无法在水中视物,好在潜水员经验丰富,一点点潜下海底,并摸索到了一块两米见方的不明凸起物,上面还残留有渔网似的绳索。
当时潜水员的作业照片
潜水员当时并不清楚这是什么东西,只知道满是泥沙的海底有这么一件物品很不寻常,由于水下情况恶劣,潜水员不敢久待,只得在那不明物体上取下一块标本,迅速向海面返回。
当时潜水员并不清楚,他手上的那个东西,价值连城,若不是这块标本,人们就不会知道那泥沙中埋的究竟是什么。
取回的这块标本洗净后,倒也不是什么特殊之物,只是一方普通的木块,但就是这个木块,让船上的考察队员们欣喜若狂。
很显然,这方木块表明海底存在有某种大型木制结构,若无意外,此处海面下很可能正躺着一艘古代沉船。第二、这捞出来的究竟是啥?
事不宜迟,英方人员当即使用抓斗,对发现木块的海底区域进行了试抓。
抓斗入水
抓斗取物是打捞海底物品时的常用办法,英国人这一抓斗下去,不出所料,大量古代物品和着泥沙被一块抓起。
船上的工作人员随即开始清洗和检查这批物品。
随着水龙头冲去泥沙,一些瓷器和船体的碎片显现出来,此时船上的考察队员们终于确定,他们发现了一艘沉船,但这艘船究竟是否他们苦苦寻找的"莱茵堡"号,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很快,抓斗再次被沉下海底,第二次试抓开始。
第二斗抓上来后,照例进行清洗,随着清水洗去泥沙,斗内物品也开始一点点显现出身形。忽然,淤泥中闪出一道金光,工作人员以为自己看花了眼,赶紧加大水量冲去,待泥沙洗净后,那道金光终于显露出身形——一条粗大的金链子?
请注意,我用的形容词是"一条",不是"一根",因为这条金链确实不凡,仅长度就有1.72米,做工精美、工艺精湛,直到今天,它也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当时出水的鎏金腰带,至今仍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金链的出水,再次证明了海底这艘沉船的巨大价值,然而就在英国人准备进一步打捞时,我方领队尹干洪及时制止了对方的行为。
原因很简单,当时出水的瓷器、铜器、铁器及其他文物的风格表明,这艘沉船并非英国人口中的"莱茵堡"号,它是一艘不折不扣的中国沉船。
在这种情况下,中方有权要求对方停止打捞,沉船移交给中方全权处理。
当然,英国人很不甘心,巨大的宝藏就在眼前,他们自然不愿煮熟的鸭子飞了。
只是他们的"反对"不具备任何意义,这是在中国的领海上,水面下也是中国的沉船,于情于理这艘船与他们都没有关系。第三、一千年前的沉船?
船只返航后,广东救捞局当即将本次打捞获取的247件物品送到当时的广东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鉴定。
就是这次鉴定,让中国的考古界乃至古玩界都沸腾了。
经核验,这次送来的247件文物中,其中的瓷器竟然都是千年前宋代景德镇、龙泉、德化等名窑的精品。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传世下来的宋代瓷器屈指可数,其中大部分还是因为保存在历代皇家,才最终得以留存。
除此之外,就只有在遇到宋墓抢救性发掘时,偶尔会发现几件,就算这些出土器物,大多还只是普通品,与此次送检的宋瓷名品相比,论品质可谓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船上出水的精美宋瓷
说个直观点的,元青花大伙都知道,一件真品价值数以亿计,那么尚在元之前的宋瓷珍品,其真实价值又岂会在元瓷之下?
只是宋瓷存世量太过稀少,几乎不见于拍卖场上罢了。
这就是宋瓷的价值,然而这次广东救捞局竟然发现了一整船的宋瓷,如此具有冲击力的消息,又怎能不引起轰动?
打捞这艘沉船,几乎成了所有人共同的心愿。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因为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海底打捞的技术,甚至连相关人员储备都没有。这艘宝藏船,整个中国都只能干看着,我们拿它的确一点办法都没有。
水下考古,不同于陆地考古。
陆地上发掘,只要挖挖机进场,管你什么墓,统统大揭顶。如果连挖挖机都不想用,那也行,抡起锄头和铲子开干就行,最多费点人工而已。
但水下考古不一样,首先得有一支专门的考古队,人员不仅得懂考古还得懂潜水,其次必须要有专门的设备,船只、探测仪、潜水服这些都只是基本配置,还有些精密仪器和设备,当时的中国甚至连制造都非常困难。
相反国外却早已发展出一整套水下打捞技术和标准,并日趋成熟。
如前所述,二战后,欧美一批商业打捞公司兴起,最初专门以打捞二战中沉没的军舰和商船为业,回收船上的钢铁、橡胶、锡等原材料出售获利,后逐步转向打捞古代沉船,无他,古代沉船更暴利。
1984年,英国人迈克尔.哈彻在东印度公司的文献记录中发现了 "哥德马尔森"号的线索。
乾隆十六年(1751年),哥德马尔森号满载茶叶、瓷器和147锭黄金,从广州出发前往荷兰阿姆斯特丹,船只在航行半个月后,于1752年1月3日在中国南海触礁,次日沉没,船上有32人获救。
1985年5月11日,哈彻发现了这艘沉船的具体位置,之后其手下的商业打捞公司将船上文物全部打捞出水,共计捞出清康熙年间的瓷器百万余件。
在清点完成后,哈彻只留下了23万余件瓷器,其余全部砸碎,他认为物以稀为贵,如果流入市场的瓷器太多会影响售卖价格,所以他宁肯毁掉这些珍贵的文物,也要保证他手里剩余瓷器的价值。第四、佳士得中国瓷器专场拍卖会——一道抹不去的历史伤痛
1986年,荷兰佳士得拍卖行为这批文物举办专场拍卖会,中国国家文物局得知消息后,翻遍国际法、各国海洋公约,也没找到一条可依据的法律来制止这场拍卖。
无奈之下,国家只得派出冯先铭、耿宝昌两位大师去参加拍卖会,当时外汇极度紧缺,但国家仍咬紧牙关挤出3万美元,让两位老专家尽量买一点瓷器回来。
八十年代冯先铭、耿宝昌等老一辈古陶瓷专家合照,后排居中者为冯大师
在那个人均工资几十元人民币的时代,3万美元在当时的中国已可算得上是一笔巨款。
不过就算这笔在中国已算是不菲的资金,大家也知道根本不够,但作为炎黄子孙,岂能见外国人买卖我国文物而不闻不问?不管怎样,总要尽力而为才是,只求一个问心无愧。
但遗憾的是,此次拍卖会上,但凡两位专家觉得像样一点的瓷器,拍卖价都在他们怀揣的3万美元的十倍以上。
两位老专家目瞪口呆,整整三天的拍卖会,他们甚至连一次举牌的机会都没有,眼睁睁地看着数十万件中国文物,被各国富豪心满意足地拍下。
而对另一边的哈彻来讲,此次拍卖会却让他赚得捧满钵满,依靠这满船的中国文物精品,其人直接获利2000余万美元。各位,这可是上世纪80年代的2000万美元,即使在当时的美国,这也是一笔天文数字般的巨大财富。
拍卖会后,各路外媒蜂拥而至采访哈彻,记者们非常想知道哈彻究竟是在南海哪个位置打捞出的"哥德马尔森号",不过哈彻却拒绝回答这个问题。
很显然,哈彻并不想让中方知道他的具体打捞位置,此人非常狡猾,对任何有关沉船位置的话题都避而不谈,不过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哈彻的打捞地点一定是有问题的,否则其人不可能如此小心翼翼。
"哥德马尔森号"事件至今仍是中国考古界一道抹不去的伤痛。
1987年,因此事的刺激,原中国历史博物馆正式成立"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开始着手培养我们自己的水下考古人员,自此,中国的水下考古事业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第五、十二年的等待
阳江沉船被发现后,最初被定名为"川山群岛海域宋元沉船",当时中国的水下考古事业才刚刚起步,我们自身还没有能力打捞这艘沉船,在时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先生的积极努力下,我方引入日本水下考古研究所的资金和技术,以开展先期工作。
据双方协议,由日方出资30万元人民币,用于这艘沉船的初期调查,同时这艘南宋沉船也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南海一号!
当时中日双方签署协议签字页
1989年11月,中日联合考察队乘坐探测船,再次来到了两年发现沉船的海域。
由于上一次已标明坐标,因此这一次并未费多大劲就找到了南海一号。
这一次考察,中日两方的潜水员连续下水,算是了解到了一些初步情况,但由于当时海况太差,兼之日方资金很快耗尽,因此南海一号的发掘又不得不再次搁置。
这一次推后,就是十二年。
直到2001年,香港同胞陈来发先生捐助120万元,中国水下考古中心才终于完成了南海一号的精确定位,同时,在这十余年间,水下考古中心也终于培养出一支业务精湛、敢打硬仗的水下考古队伍。
从某种程度上讲,当时的中国水下考古队就是为南海一号准备的,或者说,这支队伍的头号任务就是打捞出南海一号。
所以2001年南海一号的精确定位任务完成后,事实上也标志着南海一号的发掘工作开始正式提上日程。
2002年,国家财政拨款4000万元,用于南海一号的打捞,并正式定下南海一号发掘工作的整体方针:
整体开发、就地展示、原地保护。
这十二个字,是后来南海一号所有相关工作的总前提!
从2002年到2007年的五年间,水下考古队多次下水,先后打捞出各种文物4000余件,这个进度对当时中国的水下考古事业来讲,已算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毕竟我们的水下考古队80年代才成立,不到20年的时间能取得这种成绩已是进步神速了。
但问题是,南海一号是一整艘沉船,船上的珍贵文物数以十万计,而且最大的文物就是船只本身,如果按这个速度打捞下去,猴年马月才能把这艘船打捞出来?
再有,这种零敲碎打的方式也不符合"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
在这种种现实情况的倒逼下,世界水下考古史上最气势磅礴的打捞方案终于横空出世——与其这样费时费力的钝刀割肉,还不如一次性地把船全部捞出。
经过四年漫长的论证,这套方案终于被最终拍板,其具体做法是:
先设计1个分上下两层,33米长、14米宽的沉箱,然后将其以精确定位的方式沉入海底,并压进海底的淤泥中,把南海一号套住。接着再把沉箱底部封住,最后将装着沉船的沉箱吊上来,如此可最大程度地保持南海一号的完整度。
南海一号沉箱
谁说中国人没有想象力?
看看南海一号的惊人打捞方案,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思维、大国底气!
在打捞过程中,工程组前后共计派出80余位潜水员,在能见度基本为零的水下连续工作,累计作业3016人次,3250小时,方才将沉箱沉到位,并在沉箱底部安装上了36根底梁。
2007年12月22日上午,南海一号沉箱破水而出,这艘在海底沉睡了800余年的古沉船,终于重现天日,同时也标志着筚路蓝缕的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