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想提拔自己的心腹,应该如何做?看汉高祖刘邦的心计!
话说高祖擒了臧荼,平定了燕地之后,在立谁为燕王这个问题上犯了愁。到底给谁当呢?高祖犯了一宿的愁,愁的晚饭都少吃了两个馒头。
突然,想起了一个叫卢绾的人,觉得卢绾这个人挺不错,很会来事,马屁拍的也啪啪响,拍得自己心里很舒服。于是就决定想要立卢绾为燕王。
但是,转念一想,这个卢绾没有什么功劳啊?虽然马屁拍的不错,但是若果自己当着群臣的面提出这个建议,立卢绾为燕王,群臣虽晚当着我的面不敢违背我的意见,但是背地里肯定不服气,一定会觉得我偏心。对于以后君臣关系不好。
如果再朝堂之上,群臣共同推举,按照战功来算,应该属曹参最多,所以不出意外,所有人必然推举他,这样就不可能轮到卢绾身上。
不行不行不行,刘邦自己都觉得这个方法不妥当,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
高祖绞尽脑汁想了好久,终于想出来一个良策,立刻写成诏书,派遣使者到各国,命各个诸侯王选择有功之人,立为燕王。
而在各使者出发之前,刘邦自己又当面将自己的意思告诉使者:"等你到了之后,如此如此……一定要传达好我的意思,千万别弄岔劈了!"使者连忙称是。
等到使者到了各国,当着各诸侯王的面宣读诏书完毕,便如同一根竹竿一样,双手后背,头抬45度角,仰头看天,没有后话了。
诸侯王听到诏书内容后都懵了,低头寻思:皇上这是什么意思?怎么会让自己推举人当燕王?自己这也没人选啊?正当诸侯不知所措时,抬头一看使者的姿势,顿时明白了!
能当诸侯的都是老狐狸,于是抓紧从怀里摸出一个大金元宝,近前不留痕迹的塞到使者怀里问使者:皇上什么意思?使者一看:咦!你还挺会来事,于是就将高祖的意思传达了出去。
诸侯王一听:哦,原来已经内定了,就是想让我当个托就是了!行吧,反正谁当燕王跟我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既然皇上想立卢绾,我就正好顺水奉旨行事就是了。
于是,最终搞过推举的结果出来了,都是太尉长安侯卢绾,随从征战,平定天下,其功最多,马屁拍的也最好,应请立为燕王。
高祖一看,嗯,不错,是我想要的结果,但是还是装模作样地找借口,说既然是各路诸侯出都是这个意见,那我就勉为其难的立卢绾为燕王吧,就这样,群臣也就不敢议论了。
要我说,领导就是领导,这种事办的真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