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消息:"追认国民党中将李玉堂为革命烈士。" 这则消息一经发出,立马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很多人说一个国民党中将,怎么能被追认为烈士。 更为关键的是,李玉堂当年也跟着蒋介石前往台湾,这样的人被追认烈士,难道对其他烈士公平吗? 得知这件事情,叶剑英元 帅站了出来,告诉人们:"李玉堂称得上烈士,他是为革命而死的!" 李玉堂究竟是什么人物?叶剑英元帅说他为革命而死,那他为什么要跟着蒋介石去台湾?英雄落寞 1950年4月25日,正在前往澄迈增援的李玉堂,在万宁一带被解放军重创,最终撤回了台湾。 回到台湾以后,蒋介石大骂李玉堂指挥不力,直接将李玉堂的军衔摘了个干净,甚至还将李玉堂的夫人陈伯兰 抓进了监狱。 对于当时的李玉堂来说,丢了军衔事小,但妻子被抓可是大事。 于是他开始四处活动,想要将妻子救出。但是他没想到的是,最终不光是妻子,连自己也一起被抓进了监狱。 陈伯兰之所以会被抓进监狱,主要是被李玉堂过去的一个手下告发。 这个手下名叫李刚,曾经在上海战役中劝说国民党官兵起义。也正是靠着他的劝说,解放军才能在阵地上撕出一个缺口,打进上海城中。 上海成功解放以后,李刚便前往海南担任李玉堂的联络员,负责联通中央与李玉堂之间的连线。李玉堂在万宁一带遭到重创撤回台湾之后,李刚也跟着回到了台湾。 原本李刚的身份和李玉堂的活动都十分隐蔽,但问题是上海战役时李刚所在连队的一个连长,此时却突然跳了出来。 这连长名叫毕荣甫,上海解放时他就拒不起义,结果最终被我军俘获。 不过因为他职务不高,参军时间也不长,所以没过几天便被释放,还回到了台湾,成了李玉堂手下的一员。 老话说无巧不成书,有一天毕荣甫在路过李玉刚办公室时,偶然看到了刚刚汇报完工作的李刚。 毕荣甫大吃了一惊,当即抓住李刚道:"你不是李刚吗,你怎么会在台湾!" 李刚大惊失色,赶忙甩开毕荣甫的手:"你认错人了,我不是李刚。" 可无论李刚如何解释,毕荣甫都不相信他,并将他的事情告发给了高层。 当时台湾正处在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期,蒋介石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所以哪怕是毕荣甫这样普通士兵的告发,国民党都十分重视。 在将李刚抓进监狱刑讯逼供以后,他们发现自己果然没有抓错,并开始更为残酷的审讯。 最终李刚被屈打成招,暴露了李玉堂夫人的身份,将陈伯兰策反李玉堂一事说了出来。 得知此事,李玉堂第一时间与妻子的兄长陈石清联络,希望他帮忙救出陈伯兰,同时也是让陈石清尽快逃命。 但是此时的李玉堂早就被国民党特务盯上,这封信也最终落到了特务的手中,李玉堂也因此和妻子被关在了一起。 负责审理案件的钱大钧和李玉堂有些交情,他从事情的前因经过判断,李玉堂可能不知道妻子通共,所以让李玉堂将罪推在妻子身上,然后只判了李玉堂"知匪不报"之罪。 但李玉堂可不是贪生怕死之徒,誓死不愿逃避罪责。 钱大钧眼看没办法,本来准备将李玉堂和陈伯兰全部判处十四年以上的刑期,但是蒋介石得知此事以后,直接在李玉堂的判决书上写了个"耻",然后命令钱大钧重判。 无奈之下,钱大钧只能改判李玉堂夫妻为死刑。 1951年,李玉堂和妻子陈伯兰在台北碧潭刑场欣然赴死,死前还留下遗书感叹说:"我一生 从无对不起国家之事,如此下场,我心有不甘!" 也许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所以蒋介石下令封锁了处死李玉堂的消息。 想来李玉堂将军一生为国家奋战,落得这样的结局心有不甘也是正常。 可是当时的情况究竟是如何,蒋介石又为什么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急着处死李玉堂呢? 参加革命 1899年,李玉堂出生于山东广饶的一个地主家庭,和六个兄弟姐妹一同生活。 出生在地主家庭的李玉堂,远比当时很多普通人要幸福的多,至少从小到大他都不用为吃穿而犯愁。 不过在这样富饶的家庭之中长大,李玉堂也没有因此而染上纨绔子弟的恶习,反而是喜爱读书、习武,学习成绩在学校里一直数一数二。 读的书越来越多,李玉堂也开始关心国家大事。 每当他看到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模样,他心中就愤怒不已,甚至在他学业还没完成的时候,他就好几次表明自己想要参军入伍的想法。 等到1921年,22岁的李玉堂已然长大成人,成了一个能文能武的青年才俊。 为了实现自己报国救民的志愿,他委托亲戚将自己介绍进了阎锡山的部队当中。 阎锡山虽然在军阀中还算不错,但说到底也只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军阀。 他的部队当中充斥着国民党特有的派系斗争与贪污腐败,老百姓的生活甚至在他的压迫之下变得更差。 很多国民党将领面对这样的情况,会选择忍耐并融入其中。 但从小就光明磊落的李玉堂可看不得这些,当了半年兵之后满心愤慨的他,直接摔下军服回到了老家。 在老家过了一年的安生日子以后,李玉堂在一次偶然中得知,国民党正在筹办黄埔军校的事情,于是便和堂弟李延年一同报考黄埔军校,准备从其他道路实现自己的志愿。 之后李玉堂、李延年以及另一位李仙洲在同一年一起加入了国民党,这三人也就是后来被称为"山东三李" 的三位抗日名将。 次年4月,李玉堂等人在重重测试之下,最终成功考入了黄埔军校。 六个月后李运堂以出色的成绩于黄埔军校毕业,成为了国民党的一名少尉见习官。 此后的几年间,李玉堂几乎参加了所有的重要战斗,每场战斗中他都身先士卒,有着出色的表现。再加上他黄埔军校一期生的身份,让他在国民党内平步青云。 当时间来到1929年1月,蒋介石暗访正在苏州驻守的第三师,结果发现第三师全体官员都擅离职守。 这让蒋介石愤怒不已,并将第三师全部军官撤职。 当时的李玉堂几乎是唯一一个在岗位上工作的, 所以他也因此得到了蒋介石的认可,还被任命为旅长。 其实对于李玉堂来说,国民党内部和当年在阎锡山手下当兵时差不了多少,双方都十分腐败。 但此时的李玉堂已经不是当年年轻的李玉堂,也不会再做出抛弃军服回家的行为。他只是尽量让自己远离这些贪腐,努力实现自己的志愿。 北伐战争中的龙潭战役,作为东路军先锋官的李玉堂带领队伍身先士卒,一战成名,并在之后被蒋介石任命为第三师师长,可谓是前途无量。 不过尽管这一战取得了胜利,李玉堂却因为过于英勇而在战场上负伤,无缘了接下来几年的战斗。 而一年后伤愈归来的李玉堂,一上来就看到了全中国形势 上统一的一天。对此他泪流满面,高兴不已。 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纷争没有就此结束,蒋介石为了抢夺北伐战争的胜果,发动了内战。 损兵折将 在北伐战争中,李玉堂不乏出色的表现,但是在面对红军的内战中,他却接连失败。 李玉堂在江西打了一年多的时间,不仅没占到一点优势,反而还被红军打的头破血流,受伤情况比北伐战争时还要严重。 等到第五次"围剿"作战的时候,李玉堂又碰到了林彪与聂荣臻,被玩弄于股掌之中,整整三个团的兵力都被全歼。 蒋介石得知此事大怒不已,将李玉堂的手下枪毙了不少。但是面对黄埔系的李玉堂,他还是舍不得惩处,所以只是稍微降了点职位,然后还将李玉堂送去陆大将官班继续学习。 毕业后的李玉堂恢复了少将军衔,也恢复了师长的身份。但是红军诸多将领的指挥能力,也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等到红军长征开始,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久久没尝到胜利滋味儿的李玉堂,才再一次得到了大展身手的机会。 1937年10月李玉堂率先抵达上海战场,参加了淞沪会战。 尽管这一战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李玉堂还是有不少出色的表现。 等到武汉保卫战开始以后偶,李玉堂又带领国军第八军及川军第133师将手武宁棺材山,与日军血战了九天九夜。 这一战的惨烈程度,丝毫不逊色于淞沪会战。李玉堂带领国军将士,打出了自己的风貌。当地老百姓一直到解放以后,也依然记得李玉堂为抗击日寇做出的贡献。 长沙会战开始以后,李玉堂与日军多次苦战,但因为整体部署有问题,导致这一战最终以失败告终。 其实这一战失利与李玉堂关系不大,而且战败以后还是李玉堂带领疲惫的部队断后阻挡日军。 但最终在蒋介石的大怒之下,李玉堂的官职还是再一次被裁撤。 后来在薛岳的劝说之下,李玉堂才回到本职,参与长沙保卫战。 抗战的八年间,李玉堂可以说是建功无数,对抗击日本侵略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算得上是抗日名将。 但是在蒋介石撕毁停战条约以后,这位抗日名将的内心愈发复杂。失败的起义 蒋介石单方面挑起内战以后,李玉堂被安排去了山东兖州。 一直以来,李玉堂对国民党内部的贪污腐败与明争暗斗都十分不满,但眼看着自己的政治夙愿即将达成,他也没什么好说的,安静的留在兖州一带。 起初李玉堂以为战火根本烧不到兖州,但是出乎意料的是,解放军远比他想象得更加强大。 当时间来到1948年,解放战争的整体局势发生了变化,解放军从劣势转变为优势并开始反攻。 在山东一带,王耀武带领的主力军在解放军面前节节败退,只剩下济南、青岛及兖州等据点。 其中兖州由于地理位置,可以说是最为关键的地点,是解放军重点进攻目标,同时也是国民党重点防守目标。 可是负责防守兖州的主力李玉堂,看着大军压境的解放军,心里却是一个劲儿的犯嘀咕。他并不想与同胞开战,但也不想就这样背叛国军。 在这样矛盾的心理影响下,李玉堂连战连败,不过两个月的时间便丢了兖州城。得知此事蒋介石再一次撤了李玉堂的职位,但此时的李玉堂已经不怎么在乎。 当时李玉堂已经看出国民党必败的局势,每天待在海岛上无所事事。 他的妻子陈伯兰和妻子的哥哥陈石清,也在这个时候看准机会,准备策反李玉堂。 李玉堂在妻子的劝说之下,果断决定起义 ,并通过陈石清与叶剑英取得了联系。但遗憾的是,李玉堂此时没了官职,没办法掌控自己的部队。 而另一边叶剑英的回信还没有到李玉堂手上,海南岛便迎来了解放。 无奈之下,李玉堂只能带着妻子与陈石清一同前往台湾。 但最终还是在李刚的指认之下,暴露了身份。 在国民党内部,李玉堂说得上是一股清流,为人清正廉洁,不与贪腐之人狼狈为奸。 而在抗日战争时期,李玉堂一心为国为民,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等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李玉堂也能看清形势,及时浪子回头准备起义。 也正是因为李玉堂的刚正不阿,山东政府才会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而在台湾,李玉堂也在女儿四处奔走之下,于2004年被洗脱冤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