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年味儿丨我的莆仙年味记忆
编者按:天南地北的美食,风格各异的民俗,每个人都有独一份的年味儿记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回到家,触及最真实的年味记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他们年味是什么?是儿时记忆、家乡民俗、家的味道,每种年味都饱含辞旧迎新的喜悦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都有独属于中国人的春节浪漫。
现红网移动社区联合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推出《大学生的年味儿》系列专题,讲述五湖四海的大学生带来的年味儿故事。
都说春节是四季轮回的起始,是重整出发的契机。但要我说,更是在外求学的游子与家中守候祖辈的期待与盼头,是植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骨子里的羁绊与柔情。
正月里,莆仙地区在除夕会布置"供桌",常常会在除夕来临前就开始忙活准备起来。例如提前准备好供桌上的"红团"和"番薯起"。
这两样莆仙特色糕点的寓意在于:一是孝敬祖先,二是时令口福,三是全家红火,取大吉、大平安、大团圆之意。做"红团子"的皮是有技巧的。先将糯米泡在水里,然后舀起沥干,手工制作成春成米粉末(俗称"米祭"),再过筛,取最细的粉末,晒干备用。使用时,加入适量开水与"食物红"一起揉成粉红色的皮,揉成长条,用手捏成等量的皮块。"红团"的馅大部分是甜的,也有咸的。甜的放红糖就行,一般是绿豆馅和糯米馅,咸的则要加葱、香菇丝、炒花生碎等调味料。
从有记忆起,那时我还不如桌子高,过年时做红团的奶奶身边便有我的身影,起先是讨一口调好的糯米馅儿或者绿豆馅儿吃,再求一块揉好的面团玩。长大后眷恋的,却是和家人在一起围坐红团的闲暇时光,手中的面团软韧温热,但是那面团再柔软,也不会比我那刻的心更加柔软了。红团起锅蒸上,掀盖后热气氤氲满室,环视身边紧挨着的家人们,心中名为"家"和"亲人"的情愫简直要在胸腔中溢出。
做足了准备后,便迎来除夕。"年华薄暮岁将新,是日家家拂旧尘。酒果香陈司命醉,燃灯直达帝城春。"这是描述莆仙人家在除夕子时举行"辞年"仪式的一首诗。
"除夕"前一天被莆仙人家称为"小除",家家户户都要提前贴上新春联,恰是"且将陈对撕红去,再把新桃写欲求。"千家万户张灯结彩祈求多福,几联红纸寄托着中国人的愿望,平仄协调间写的是虔诚的祝福。除了贴春联外,还要准备祭礼供品摆上供桌,供桌需系上金线绣花的桌帷,摆上"糕粿六斋",其中"糕粿",这是一种印成圆形和方形的小米糕,寓意天圆地方。
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的厅堂上点起花烛,将红色桔子叠成塔状,插上"三春"纸花,把"隔年饭"供在灶头,准备丰厚的祭礼和"贡银",祭拜天地神,并祈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叩首,烧贡银,放鞭炮,礼成。名为"辞年"。
除夕俗称:"做岁",除夕夜叫"三十暝"。逢小月叫"廿九暝",全家同桌饮宴称为"围炉"。其中年夜饭也有讲究,除了特色卤面和焖豆腐之外,还要有鱼虾蟹和甜粿。蟹要蟹脚齐全,寓意十全十美。虾,方言谐音"和",寓意一家人和和气气。鲫鱼(俗名"鲫母",谐音"积宝")寓意招财进宝。甜粿,寓意日子越过越甜美。灶上要留"隔年饭",灶膛里用块大木柴烧个彻夜不熄的"火宝",象征年年有余岁岁兴旺。
初升的太阳照遍千家万户,洒出橘子色的光晕。辞岁迎新更万象,春满人间。年初一早,还要吃长寿面,吃完面才算真正添了一岁。这碗线面比较讲究,碗底铺着芥蓝,碗面上铺着海苔、花生、香菇等配料。奶奶告诉我这表示福寿绵绵。吃线面第一口不喝面汁,出自俗语有"初晨喝面汁,出门遇雨衣不干"之说。吃完面后,有的人去亲朋好友间互相拜年,有的人会到城镇或山村游览名胜,称为游春。
人间俯仰,团圆如故。日月其迈,时盛岁新。如今立春已过,我又将启程外出求学,又是一年的期盼与希望,期盼着下一个与家人团员的新年。
图文/陈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