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答一下,生产队时期当过小队付队长兼小队农技员,而后任大队杂交水稻制种员和棉花技术员,再后是大队农技员,这些都是兼职不脱产。 生产队时期分为: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大队的配置有若干个生产小队,干部有党支书,大队长(一般是付支书兼任),付大队长(大队较小的一般不设),大队会计,民兵营长,妇女主任,团支书,农枝员,出纳员,到70年后期还有治保调解主任…但只有支书,大队长(付支书),会计脱产,其它干部是误工记工(或年终参考补贴)。生产小队有正付队长,小队会计,民兵排长,妇女组长,计工员,出纳员,保管(物资)员,农技员等。规模大的小队队长基本脱产,其它全部参加小队劳动,有需要临时调动。 其如何运作,按照季节和农时的需要,根据公社的安排和指导,大队及时召开小队长会议,传达上级对农业的要求(包括指令性指标任务)和指导,根据本大队的实际情况分解分别落实。各小队按照本队实际,结合任务和要求(有时要开社员大会)逐项落实,具体有队长统一按排实施。 懒人什么时候都有,现在也不例外。有人说生产队时期吃大锅饭,养懒人,纯属无嵇之谈。照顾老弱病残是社会主义的一大优越,现在政府不也在照顾低保户,持困户,伤残人员吗?!这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生产队时期,生产队是如何运作的?统一指挥,集体行动,吃大锅饭;做多做少,能力强弱,男女老少只要干了,都一视同仁的得到分配。这样的生产方式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每一个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更不能作到人尽其才。许多时候到可以看到那些"出工不出力"的社会现象。这种生产方式效率低,农产品产量也比较低并且还比较单一。这样的生产方式的直接结果就是广大农村人辛苦劳动一个年头,依然还是吃不饱,穿不暖。生产队时期,都有那些人来负责?生产队时期主要有队长和副队长以及党支部书记来负责主要的生产和生活方面的责任。旗下还有会计和出纳员负责资金方面的责任;妇女主任承担妇女儿童方面的责任;计划生育委员主任负责人口和生育方面的责任;另外一个生产队还要分一些组或小生产队。其他的像水利,用电,农耕设备,工具,仓库,采购,宣传等等都有专门人员承担责任。 生产队是基层核算单位,是一个小团体。生产队有队委会七人组成(正、副队长、技术队长、会计、财经队长、民兵排长、贫协组长)。下设的还有保管员、出纳员、记分员,小组长两至三个、科研组长、耕作组长,再还有养猪组、养牛组、养鱼(多种经营组)、副业组、蔬菜组。在参加国家三线建设工程的人员中由民兵排长领班,在县级建设工程中由技术队长带队,在公社内部水利工程工地上,因为是全体劳动力参加,就由副队长带队管理,各施其职,各尽其责,九牛拉坡——个个出力。都是力争早日完成国家三线建设标工(一个工时额定的标准工作任务),超额完成县内各级的标工任务。完成标工任务后,虽说没有工程工资,还是有各级政府按标工补助伙食费和粮油指标。生产队年终结算,由财经队长、会计、记分员、出纳员,在贫协组长的见证下进行。按生产队全年各行各业总收入,减去所有支出,剩余的就是全年总收益。用总收入除于全体社员的总工分(包括各级建设工程工分),就得出分值。用分值乘以各户的总工分,就是各户全年的收入金额。 生产队由队长,副队队,会计,出纳,记工员,仓库保管,妇女队长,后期还有民兵排长和铁姑娘斑长这些人组成一个班子。这都是不脱离劳动,不计报酬的,特别是副队长,妇女队长,民兵排长,铁姑娘斑长是带头实干的带班人。不是有人说有党支部书记,一个大队才有党支部书记。看这个书记出自哪个生产小队,那这个小队就有支部书记。大队干部不是每个小队都有,有的小队占几个大队干部的都有。一个大队管几个或十几个小队。大队有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治安主任,妇联主任,民兵连长,大队会计,后期因长期在外搞水利建设,还配有工程员,负责测量分配各生产队的土方。大队干部都在各自的生产队记工分,书记有没有政府补贴我还不了解。生产队时期不是人们所说的大锅饭,只有五八年吃了一段时间的食堂,昙花一现的大锅饭,我四岁多,有点应象。做活同工同酬不是人们所说的做事多少都记一样多的工分,赖人夹在里面混,按能力大小记工分的。在七十年代下大雨,可不出工时开会评工分,首先自评,然后社员大家评,谁都别想混。有很多活路都是计数的,如锄草,我们是棉产区,松土锄草是常事,雨后一晴就得锄地。插秧锄草好象是妇女的专业。每人多少地,每锄一批次队长会捡查,包锄到捡棉花为止。插秧水田有面积,插多少算多少,由会计登记,晚上各家拿着记工本到本队会堂或仓库,由记工员记在记工本上,记工员都是没有报酬的,讲的都是思想。在水利工地都是量方,每人一天一般4一5方土,几个人合伙,挑的挑,挖的挖,谁也别想占谁的便宜。不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说的养赖人,这纯粹是胡说八道。当然,一个队有这样的活路,那样的活路,有出外差的,也就是到大队企业,公社企业的人员,这些人在队里记工分,也就是这些人比在生产队从事农业的人要轻松多了。大队干部参加本队劳动是不多的,我们一个仓库保管员也是全脱产的。也就这些人占了广大社员的油。会计和出纳做帐都是选在不能出工的雨天做帐,当然,别的地方是不是这样呢 现在要回归当年的生产队,已经失去了基本条件。 集体生产的时期,都有人员管理。队长负责全面的,更要親自抓生产。副队长管副业,多种经营不得闲。会计主管预算和决算,分配方案记心间。哪家分钱粮得多少,都是他才说了算。记分员把工分算,在队长指导下,每天记好出工数,再按完成任务记工分,每月每年交会计搞核算。还有粮食保管员,平时照粮不偷闲,分粮时把称握在手里面,按照会计分配方案把粮食给你兑现。出纳员就把钱管,收入支出钱都在他手上现。每月和会计对账,不能差错一分钱。还有什么饲养员,管水员等,都是各负其责尽力干。生产队的所有管理人员,没有补贴,只有误工记工分。那种污蔑队长不参加劳动的人,实觉可耻让人谈。 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有队长、会计、出纳和保管员。l队长是一队之主,主管生产队的全面工作,具体说安排生产和劳动力分工,一句话事无具细;会计主要负责生产队财经和核算分配,协助队长工作;出纳主要承担收入与支出的管家;保管员负责仓库和农具保管。生产队是三级分配的第三级,是队为基础的基层分配组织。 我们生产队可以说精兵简政,就一个队长,会计,保管员妇女队长和贫农代表。妇女队长结婚后就没了这一职务。会计领着干活。说是大呼拢,实际上也是计件,一家一拢(一趟)的,你不能扛着工具跟着跑吧?,锄地,开苗,拔(割)麦子,刨棒子,打(拔)棉花柴,都有斜子(地不方正出半截的)翻拢(就是,12345,再54321)谁赶上算谁的。说干也五八不干也四十,说是胡说不好听,反正不符合实际。我说过,摘棉花,拨玉米按斤怎么算大锅饭呢?保管等领完工具(大型的,小型都自备)就去磨香油。都自觉怕被别人说(提意见)。 公社(现在的镇政府级、社区级)管生产大队(现在的村委、小区级),生产大队管生产小队(现在的村民小组)。那时生产是总体统一管理但又突出因地制宜,谁处适宜或适应种植什么庄稼,就大力扶持种什么,只要能丰产,保证上交公粮余粮,群众能解决吃饭问题为主题。交完公粮余粮后,在保证群众分配的,集体留存的前提下,多余的就上交国家称之为爱国粮。整体上完成国家任务后,群众出现粮食困难的,国家有救济粮、返销粮返回生产大队安排给困难户。集体留存主要是解决脱产干部、基层组织的专职人员(武装部长、民办教师、赤脚医生)口粮问题,另外还有五保户生活问题以及最后增加的上山下乡知青出现粮食困难时的补助。那个年代凭工分分配,解决民以食为天的实际需要,所以农村许多基本建设就是那个年代打下来的基础。 人员组成是区管社、社管队、队管小队,生产大队组成人员为:大队支书、大队长、武装部长均为半脱产干部,相当部分时间都要去各小队参与劳动。班子成员有会计、出纳、团支书,均为半脱产结构,农忙时同样到各自的生产队去抢种抢收计工分。那时他们就是"三同基层干部",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回想起来给我们那代人留下了许多记忆与思考。 队长,副队长,会计,保管员,有的还有贫协代表,妇女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