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熊猫贝贝的第1503篇原创文章 关于2023年方方面面的分析,预判还有研究的内容,相信大家最近已经看的很多了,周末时间,放松一点,不聊太严肃的话题,也不要去分析一些太深太复杂的内容,就从最真实,最普通,最基础的老百姓角度出发,和大家谈谈我个人对于2023年,在投资,财富,资产方向上的一些思考和观点。 正文开始以前,先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大家认为2023年,获得收入增长的机会和空间有多大的突破想象力? 第二,想要在2023年在财富维度有所收获,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大家不用着急回答,带着问题,一起开启对这篇内容的阅读就好,或许,看完以后,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和全新的答案。 没有铺垫,直入主题,这篇文章将从尊重规律,敬畏常识,结合现实的角度出发,和各位读者朋友聊一聊2023年,中国经济环境背景下和价值语境中一些具有确定性的风险和陷阱。 让人做什么,劝人干什么,如果说一点利益和功利都不牵扯,这话说出来我都不相信; 但是有依有据,提示风险,预警陷阱,就比较纯粹了。 这就是本号本人一贯的行文原则:心存善念,广结善缘。 简单直白,先给文章定个调,当然也算给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先吃个定心丸。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头条独家文章,抄袭搬运必究!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选择大于努力,思维决定层次,是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的重要规则。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1尊重规律,敬畏常识:每一次大疫过后,都是一轮必然的洗牌 人类社会,用过去的历史反复证明了一个铁律: 每一次大的危机和动荡都是对社会财富的新一轮洗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有38个国家参战,打了4年,最后因瘟疫而结束,因为感染人数太多,已没有足够的士兵上战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共有61个国家参战,打了6年,损失超4万亿美元。 2020年全球爆发的新冠疫情,完全可以看作是人类世界二战以后,在核平衡,核震慑的大背景之下,新一轮全球深层次的大洗牌。 这次洗牌是全球范围内的,也是对全球化的洗牌。 "大疫不过三,大疫过后必有大变革。"这是中国古人的历史经验归纳总结,意思是指再大的疫情也不会超过三年,否则,人类就会遭殃。这是过去老百姓总结出的经验,试想,在那个物质匮乏、医疗手段落后、人类寿命较短的情况下,遇到连续三年瘟疫不止,对百姓们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疫情会造成人口锐减,导致生产力下降,进而有饥荒和战乱的风险,最终阻碍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所以,才有了"大疫不过三,过三必有大变革"的说法。 在人类历史上,每当出现重大变故,如自然灾害、世界大战、重大疫情等,往往可以改变历史进程。宏观上的洗牌,对应到每个人头上,都是时代不可阻挡的趋势力量。 但是,也要看到,灾难可能有不同,但是每一次灾难过后,都会有一批人倒下,也会有一批人崛起。 1346年, 黑死病 肆虐,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生命,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欧洲人口的三分之一。 死了那么多人, 劳动力严重不足 ,很多原来经营农田的农场主就干不下去了,因为经营农田恰恰是劳动密集,它需要很多人力的。 农民不够了,但田还在啊,这批农场主就转去做 牧业 ,把原来的农田变成牧场,把种植谷物变成饲养绵羊。 于是, 固定场所的牧场饲养模式 出来了,绵羊供给量增加,从原材料供给上带动了毛织业的兴盛,一批人就通过这个行业发了财,甚至给后来的 工业革命 做好了产业铺垫。 时间快进到1918年,一战期间, 西班牙流感 席卷欧洲,又夺去了数以千万计的生命,比一战的死亡人数还多。 劳动力又一次紧缺了,当时幸存下来的工人纷纷要求加薪,尤其是在一些高死亡率的城市,工资水平提升更快,从而带动了 民众收入的增长 ,带动了新一轮的消费。 这样的案例,在中国也发生过:2003年非典肆虐,却成就了中国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 2003年非典疫情,催生出淘宝、京东等一大批至今仍有深远影响的互联网企业。 图片来源:网络 非典期间,国内线下交易一度处于停滞状态,电子商务因祸得福在夹缝中开辟出了一片天地。据《中国电子商务白皮书》介绍,"2003年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中,有246家企业实现了网上交易,销售量达4457亿元! 2016年出版的《阿里巴巴:马云和他的102年梦想》中,作者邓肯·克拉克写道,"非典证实了数字移动技术和互联网的有效性,因此成为使互联网在中国崛起为真正的大众平台的转折点"。 当时的京东也处于发展萌芽阶段。由于疫情,京东不得不进行网络推销,非典过后,尝到甜头的刘强东判断中国未来会经历电子商务的大爆发,果断砍掉线下业务,决定开一家电商网站。2004年1月1日,"京东自媒体网"正式上线。当初土气的京东柜台,今天已然发展成中国第二大电商平台,市值达到580亿美元。 所以,2020年爆发的新冠,虽然给中国带来的三年的抗疫艰难过程,但是站在历史,规律,还有常识的角度来说,或许将成为很多人财富质变,阶层跃迁的一个重要时代机遇窗口期。 事物两面性,在这个事情上面,被验证的淋漓尽致。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22023年,中国的房地产经济的走向,或许将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复苏变数 在中国,要聊资产,财富,投资等等这样的财经话题,房地产是一个永远绕不开的门槛。 虽然会有很多反感,或者刻意回避的情绪和心态,可以理解,但是世界就是这样,很多本质的东西,不会因为群体短期的情绪和态度,而轻易发生改变。 过去二三十年,凡是跟房地产沾边的人和行业上下游,都特别有钱。 那么,刚刚开启的2023年,这个逻辑是否还会延续下去? 这是一个好问题。过去涨起来的房价,都是建立在中国国家快速城市化、人口飞速向城市集中的基础上的。 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家庭人口结构的改变,人们对于房子的需求在减少,对于这辈子是不是一定要"拥有"一套房的观念也在转变,"房住不炒"的理念被越来越多年轻人接受。 当然,高企的房价,和收入对应的购买力有现实脱节,以及疫情持续三年的经济冲击,让即使真正需要买房的所谓刚需群体,信心和预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损伤。 没有银行提供的杠杆,当前主流城市的房价已经不是工作几年就能实现的美好理想; 而有保值增值需求的投资,甚至投机群体和资金,过去几年又被规则和政策按住一顿好生教育不说,还被市场行情狠狠的扇了几轮耳光。 别听那些利益关联的中介自媒体和带货卖房大V不靠谱的论调,2022年中国楼市和房价什么情况,恐怕现实已经足够说明很多问题了。 过去的就过去吧,2023年,中国的房地产经济,必然将成为中国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基础因素,这是共识,是国家态度,也是符合现实的需求。 但是,从两个维度,看清主线: 1,国家的态度非常清晰,国家想要的只是楼市恢复流动性,有成交,维系稳定安全的底线持续运行就可以了,至于说什么政策支持,金融灌水的房价拉动?想都不要想。 而且就算拉行情刺激成交,左手流动性(二手流通管控)控制,右手持有成本(房地产税)管理,没有流动性的房产,比纸面财富还不如,还想用那套老方法来新环境套利? 2,整个房地产行业的风险,特别是民营房企和地方城投,在2023年继续出清,是必然的。 结论很现实:2023年,从经济个体和普通群体的角度出发,做房地产生意,或者将资金投在 以地产和硬性不动产为主要资产载体的群体和资金,将必然面临流动性不足带来的过程考验。 熬不过去,就是淘汰出局,就这么简单,熬过去了,也不要指望可以通过精准的高位套现能够轻松离场,再说一次,行情涨跌已经不是中国房产作为资产的最大风险,流动性才是,行情还能人为干预,造势炒作,但是流动性,不好意思,那是国家说了算的。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32023,可见的衰退方向:一切高度依赖压榨剩余价值,缺乏核心技术科技壁垒的行业 2023年,对于中国国内的产业结构来说,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可见风险。 供应链会逐步迁移,但不会在很快的时间内发生大的迁移。 这个说法比较专业,给大家举个例子便于理解。 中国在低技术的制造业领域的竞争优势,真实情况或许超出很多人的固有认知。 纺织品和制鞋供应链几乎已经全部转走,国内产品在越南、菲律宾、印度、墨西哥等国家面前逐渐失去优势,这才是现实。 这背后,是美国主导的贸易战和产业链替代计划,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产业战争,就是这么现实残酷,实际上,从2018年,甚至更早的时候,中国的低技术,人力密集型产业,就已经开始明显走下坡路,以及持续外迁了。 核心就两个字,成本。 就连很多人还看不起的富士康和特斯拉,其实都有中国本土绝大多数低技术含量的制造业无法比拟的核心优势存在: 富士康的人力管理,世界第一,几十万劳动力聚集,并且能够高效运转,而且富士康的各项待遇碾压国内血汗共产,当然,富士康本质也是血汗工厂,但是为什么打工的都叫富士康"发财康"? 包括精密立讯,其实能成长起来,创始人在富士康学到的经验,是绝对的关键; 而特斯拉,别看全网各路喷子吐槽没有技术含量,没有更新,不好意思,特斯拉的单车利润,在中国就没有一家新能源车能打的,成本控制,世界第一。 而且特斯拉的员工待遇,和中国同类型车企对比,完全没有可比性。 没有成本优势,没有核心管理压榨优势的中国本体低技术制造业,面对降维打击和环境变化,要么就地躺平,要么,就只能往人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迁移。 低技术产业,在中国本土,已经没有未来可言,严重过剩,竞争极度内卷,成本不可控,没有核心技术壁垒…… 不管是投资,就业选择,职业方向,以及任何底层资产关联这个类型的行业和产业的金融产品,2023年,没有任何想象力。这还是没有考虑到大国经济竞争和地缘风险的情况。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4值得警惕的投资陷阱:债券,分红型保险,以及海外金融投资。 2023年,最值得绝大多数人警惕和远离的,是金融产品层面的必然风险和陷阱。 说具体的可能会得罪一些行业,所以只说产品,只讲套路,谁要来抬杠和反驳,大家可以看看一定是做这样的产品,或者利益关联的群体。 第一个,是债券市场,特别是底层资产关联的是过去有着"城投信仰"的地方债券,以及和房地产关联的债券,即使没有暴雷风险,2023年可能会迎来一系列的持有时间和过程成本的波动冲击。 第二个,是市面上绝大多数的分红型保险,都有三个精心设计的陷阱。 一个是回报率虚报,什么复利计算,什么高于银行存款,实际上说白了,都是银行精算师和营销体系精心炮制出来的一套专门用来忽悠没有相关金融计算能力老百姓的说辞和套路。 比如承诺年化3.5%的复利,宣传的时候是保障,签约的时候是浮动条款,兑现的时候就是各种套路。 一个是想要拿回本金,难度之高,绝对超越绝大多数人想象。 要么是本金赎回条款暗藏陷阱,要么就是根本没有偿还本金的说法,如果看到这个文章的朋友不相信,不服气,拿出保险合同仔细看看返还本金的相关条款,没买的就不要来瞎说了,而保险行业的朋友们,欢迎来反驳。 当然,最后一个陷阱最厉害,那就是如果在持有这样的保险过程中,大家反应过来或者受到懂行的指点,那么往往会选择退保,很多人都会在两年内感觉上当受骗而退保,合同期内,客户要解除合同时,保险公司是要扣相当一部份金额.而银行只将定期的利息以活期算。 分红型保险这个险种是保险公司最赚钱的险种。也是法务和精算花费心思最多的巨大陷阱。 第三个,是海外金融投资,2023年,风险不是什么行情面上的涨跌,而是地缘冲突和全球格局的复杂博弈,保守主义和逆全球化趋势背景下,只是摆上台面的可见风险。 2023年,在套路门槛风险情况复杂的金融投资领域,不懂不投,应该是最基本的基础认知。 绝大多数人挣钱不容易的阶段,就不要想着在金融市场这种高维环境中能捡到便宜。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写在最后:2023年,看好中国,做多中国,不应该是精神和口号。 当然,以上几个维度的风险和陷阱分析,其实都指向了一个趋于保守谨慎的立场。 或许还有人会认为,2023年中国经济会有通胀风险,刚刚从3年疫情中走出来的不少人,也开始担心中国国内也要经历新一轮的通货膨胀了。 和房地产行业走势利益相关的意见带头人们,也开始鼓吹房价又要大涨了。 因为他们看到了央行发布的M2货币的数据。 过去总说:房价、物价的涨幅要紧盯着M2货币数据的涨幅。 M2涨,房价必涨。 这已经在经济学界、股市、房地产行业,塑造成思维惯性了。 但是2023年,客观来说,即使通胀真的出现,房价没有大涨的空间和想象力,对购买力的冲击都可以忽略不计,这才是理性的判断。 涨价随便涨,躺平不消费,看看谁怕谁? 2023年,对于绝大多数经济个体和普通百姓来说,是一个以休养生息为主线的年份,信心和预期,还有负债表需要进行修复; 这其实就是2023年看多中国,做多中国最具有说服力的理由,没有之一。 对于有"润"出去想法的群体,不好意思,什么国家关系,地缘博弈不谈,仅仅从货币购买力层面来说,2023年,或许全世界只有中国能够有保障。 去欧美资本发达国家,高通胀对货币购买力腐蚀,连本地人都遭不住; 去发展中和新兴市场国家,就要防备因为经济紧缩带来的经济环境风险。 旅游玩玩无可厚非,但是2023年想要跑出去,恐怕不是一个理性选择。 2023年,看多中国,做多中国,不应该是口号和精神层面的自嗨,而应该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主动选择,行动支持。 大概就说这么多吧,周末思考,记录分享。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