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镇历史悠久。因镇建于"白土埂"上而取名"白土镇",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更名为北斗镇。隋恭帝 义宁二年(618)设立建制属资州龙水县白土,按这个计算北斗镇有1400年历史,可以后来因为战乱没有留下什么古迹。 龙水县,位于今四川省资中县发轮镇龙水河中游、龙水村一带。隋恭帝义宁二年(618),朝廷为安置招降的夷獠,从资州盘石县分离出部分乡镇,"中下,龙水。州西一百四十五里。五乡。白土 、赖社、东津、龙吉、赖关五镇。有龙水。"(《元丰九域志•卷七•梓州路》)。《元和郡县图志 》记载为,"龙水县,中。东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资中县地,义宁二年招慰夷獠,于此分置龙水县。 龙水一词来历有三种: ①亦名龙泉水。即石沟水。今山东青州市南石沟河。《方舆纪要》卷35临朐县"石沟水"条引郭缘生曰:"石沟水下流,溢涸有时,亦谓之龙水。" ②即今四川资中县西北龙溪河(球溪河)。《寰宇记》卷76龙水县:"龙溪水从陵州仁寿县流入,过县入中江。至盘石县界。"光绪《资州志》卷2:龙水"在州西一百三十里。源出仁寿县山,经四眼桥,流环龙水废县,复绕珠溪场下至小三江口,与珠溪水合流,至大三江口,更十里入中江"。 ③亦名龙溪河、仁寿河。即今四川仁寿县东之球溪河。《寰宇记》卷76龙水县:龙水溪"从陵州仁寿县流入,过县入中江,至盘石县界"。清道光《仁寿县新志》卷1记载:龙水"源出邑北龙王沟,由北门入城,穿南门而出,为蟠溪,又东北经向家坝受回龙桥水,又东受响水滩水,又东受朱家桥水,又东至游子寺受婆支水,又北至宋家庵受马溪水,又东至辜家坝受禄水,又东南至孙家坝受通江水,又东至清水寺受清江水,又东北至白土镇(今名北斗)为兰溪,又东经资州四眼桥,至球溪入沱江"。 夷獠,是古代中原朝廷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蔑称。《后汉书·西南夷传(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认为:"夷獠咸以竹王非血气所生,甚重之,求为立后。"《文献通考 》指出,"蜀本无獠,晋李势时,诸獠始出巴西、渠川、广汉、阳安、资中、犍为、梓橦(今蜀川之内),布在山谷,十馀万落,攻破郡县,为益州大患。自桓温破蜀之后,力不能制。又蜀人东流,山险之地多空,獠遂挟山傍谷,与人参居,参居者,颇输租赋;在深山者,乃为匪人。"《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资州"在汉即犍为郡资中县地也。李雄之乱,夷獠居之。"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百十二》在"名宦"条目下,记录了隋朝资州刺史卫文升平獠的事迹,"隋,卫文升 ,洛阳人。仁寿初,山獠作乱,出为资州刺史以镇抚之。既到官,单骑造其营谓群獠曰:我是刺史,衔天子诏安集汝等,勿惊惧也。诸贼莫敢动。于是说以利害,渠帅感悦,解兵而去,前后归附者十余万口。高祖大悦,赐缣二千匹。隋炀帝徴为卫尉卿 。群獠攀恋数百里,挥涕而别。" 像龙水县这样因招慰夷獠而设置的县,不是特例,当时还有不少。《元和郡县图志》有相关记载,"和义县……本汉资中县地……隋大业十二年分置和义县,以招和夷獠,故以和义为名。""威远县……本汉资中县地,隋开皇三年于此置威远戍以招抚生獠,十一年改戍为县,属资州。" 龙水县名的来历,与其西北的溪流有关。"以县西北有溪,屈曲绕城如龙,因以为名"(《元和郡县图志》),其"有溪水屈曲蟠拥犹龙。又有龟山,依山陇为城。《志》云:隋置县于龟龙溪。是也"(《读史方舆纪要 )。《四川通志》写道,"龙水,在州南古龙水县西北,从仁寿县流入,过州至盘石入中江。"《方舆胜览》则记载为"龙溪,在龙水县西北。" 龙水县从设置之初就归资州管辖,一直到其因战乱废止。《文献通考•舆地考•古梁州》记载,"唐为资州,或为资阳郡,属剑南道,领县八:盘石、资阳、内江、银山、丹山、龙水、月山、清溪。宋乾德五年,废月山、丹山、银山、清溪四县,属潼川路。领县四……盘石、资阳、内江、龙水。" 到了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龙水县改名为资川县,之后又恢复为龙水县。《宋会要辑稿·方域七》有记载,"资川县,旧龙水县,宣和二年改,今复为龙水县。"南宋理宗淳祐三年(1243),龙水县因战乱废。《宋史•卷八十九》记载为,"宣和二年,改龙水为资川,后复故,淳佑三年废。"从618年到1243年,龙水县设县时间达625年。到了清代,龙水县地为龙水乡。现今,资中县发轮镇有龙水村。2007年,龙水县城遗址被四川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