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料贸易的国外背景 为何说宋代香料贸易的开展,与当时蓬勃发展的国际环境密切相关?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贸易与市场密不可分,任何贸易兴起的前提都要满足市场和供应链双方,所以宋代所需香料主要来源于海外诸国,宋代的香料贸易是中国与海外诸国之间贸易交往的结果,也是整个东亚、南亚、西亚贸易网络的产物。 正如杰夫·韦德《公元900至1300年——东南亚的早期商业时代》一文,对公元900—1300年东南亚早期商业时代的分析,他认为中国、南亚、中东和东南亚地区的商业和政治的变化共同促成了这一现象,例如宋元时期中国鼓励贸易的政策。 宋朝发生的经济革命、中国南方的社会变化、东南亚伊斯兰商人贸易网络的发展、泰米尔商人协会在印度洋商业圈的作用等。 此番观点是站在整个亚洲海洋贸易的角度解释东南亚在宋朝时期的蓬勃发展因素,类似的,处于这一贸易网络核心位置的中国亦得益于这些因素才能实现海外贸易的飞跃发展。 因此,探究宋代香料贸易的背景,必须将其置于整个南海贸易的网络中,整体分析中国、西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在整个香料贸易网络中所发挥的作用。 阿拉伯人东来 崛起于7世纪中叶的阿拉伯人,在"灭波斯,破拂菻"后,建立了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帝国,并且取代了昔日波斯帝国在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宋代大食是阿拉伯地区诸国的总称,《岭外代答》记载:"大食者,诸国之总名也。有国千余,所知名者,特数国耳。" 张广达先生认为,不同时期,"大食"一词含义不同。最初指波斯人对邻近波斯边地的阿拉伯部落之一塔伊部的称谓,后来泛指所有阿拉伯人。 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大食"一词含义也随之扩大,进一步囊括了居住在伊朗、中亚地区,持阿拉伯语的民族。简而言之,宋代史籍中的"大食"与阿拔斯王朝时期"阿拉伯"一词的含义大致相同。 香料是大食的特产,也是重要的出口商品。 《诸蕃志》记载,大食产"乳香、龙涎、木香、丁香、肉豆蔻、安息香、芦荟、没药、血竭、阿魏、栀子花、蔷薇水。" 其中,乳香是宋代香料最重要的香料之一,占所有进口香料重量之首。阿拉伯半岛的也门和阿曼产量最大。希提在《阿拉伯通史》中说:"阿拉伯半岛的香料主要集中在阿曼素丹国的佐法尔地区。"佐法尔不仅是古代阿拉伯的重要香料市场,至今仍然占据世界著名香料产地的一席之地。 除了阿曼境内米尔巴特和佐法尔外,阿拉伯半岛南部的哈达拉毛也是乳香的著名产地,在古代被誉为"阿拉伯福地"。 公元750年至1258年间,阿拉伯帝国(大食)的第二个王朝——阿巴斯王朝发展壮大,大致于宋朝相偕并存三百年。 迈克尔在《印度洋史》中说道:"中国与阿拔斯王朝的巨额贸易是与750年之后的阿拔斯国家的崛起和兴盛有关联的。" 所以,兴盛的香料贸易与最大的香料出口国阿拉伯帝国的强大、稳定密切相关。大食商人以善经商而闻名于世,商业贸易在国内繁盛至极。唐代杜环在《经行纪》中记载当时阿巴斯王朝的繁荣景象:"土地所生,无物不有,四方辐辏,万货丰贱,锦绣珠贝,满于市肆。" 经济的繁荣,刺激了阿拉伯帝国海外贸易的发展。 在政府的鼓励下,海外贸易在阿巴斯王朝时期迅速发展,阿巴斯王朝首都巴格达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最大中心,"巴格达的码头长好几英里,经常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其中也有中国的大船,市场上除各省的货物外,还有中国的丝绸、印度和马来群岛的香料。" 大食商人是与宋代中国进行香料贸易中的重要角色,而伊斯兰教的传播为这一时期的香料贸易提供了新人群和动力。 早在波斯萨珊王朝时期,穆斯林商人在前往印度、东南亚及中国从事商业活动的途中,一路传播了他们的宗教信仰 ,其建立在当地的侨民聚落更加深了伊斯兰教的影响,使得伊斯兰教从8至13世纪持续扩张,从波斯湾抵达南中国海,到15世纪时已经扩张到南亚以及东南亚地区。 例如,"在坎贝与萨马尔(今孟买以南的焦耳)之间,康坎海岸一线的穆斯林贸易聚落规模相当大,且拥有较大的自治权。"大食人一路迁徙,在南亚、东南亚地区广泛聚居,对当地的文化和商业贸易都产生巨大影响, 不仅将阿拉伯帝国的贸易,也将整个西亚、南亚、东南亚的海外贸易推向高潮。 大食商人乘风破浪,远赴他乡开展贸易,东至中国,西至欧洲,穿梭于西亚、南亚、东南亚地区,又在印度和东南亚地区中转停留,将大食盛产的乳香、没药,以及南亚、东南亚地区的香料贩运至中国,建造了一个地跨东西亚洲的香料贸易网络。 南亚的积极参与 南亚凭借着连接东、西印度洋的地理优势,成为宋代香料贸易的重要中转中心,"把红海、波斯湾与孟加拉湾和东南亚连接在一起,与南亚次大陆的海上和陆上交通线相交织。"可见,印度洋将西亚、北非与印度、东南亚连接起来,至宋时成为航海贸易者的重要通行地域,而南印度是连接西亚与中国、东南亚与中国的中转站。 印度商人很早就已经到达了东南亚开展贸易, 例如,考古学家在爪哇岛西北和巴厘岛北部均发现了处于1至2世纪的考古遗物,当时可能已经出现了一条从印度尼西亚的香料群岛发展到印度洋的贸易通道。 公元6世纪,埃及僧侣Cosmas Indicopleustes(意为"去往印度的水手")游历印度,并记叙了斯里兰卡的贸易,在他的记载中,斯里兰卡汇集了东西方各类贸易商品,这些商品"来自最遥远的国家,我是指特兹尼萨(即中国)和其他贸易地区",包括"丝绸、芦荟、丁香和檀香木等"。 可见,宋以前印度就开始进行四通八达的国际贸易,把香料从原产地汇集至本地,再流向中国甚至更远的地方,推动了这一时期横跨亚洲的香料贸易发展。 9—13世纪时,印度南部大国朱罗王国(古籍中称"注辇")崛起,繁盛时期的朱罗王朝经济繁盛,领土广阔,包括南印度、斯里兰卡、印尼、马尔代夫、马来西亚的广大地区。朱罗的发展离不开统治者积极的海外贸易政策, 在政府的支持下,王国内规范有序的进行商业贸易活动。 9世纪末时,朱罗王国对印度洋长途贸易的增长起到关键作用,其贸易范围已经遍布西亚、东南亚和中国,"远洋贸易是朱罗人的实力所在"。朱罗境内的泰米尔商人非常注重经商培训,商人从10岁开始其学徒生涯,随后分阶段进行训练,41岁时成为独立商人。 城镇商人聚落(nagaram)也开始发展壮大,包括建立相关的贸易规范、组建了专业化的商人行会,专门负责某一种商品的经营。 其经商传统能在此制度下得以延续和发展。政府为了鼓励经商,在印度教逐渐取代佛教在印度的地位之下,依然为东南亚的佛教商人捐献寺庙,也吸引了更多的外商参与到朱罗的贸易之中。 宋朝是朱罗王朝最大的贸易对象,如R·塔帕尔所言:"10世纪中国与南印度之间的贸易兴旺发展。"、"在这几个世纪中(900—1030年)与中国的贸易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数量,这导致了朱罗贸易在中国成为国家专利。" 宋朝在印度南部还设有贸易据点:"12世纪,随着宋朝的扩张,中国人在印度南部的一些贸易点中占有稳定的地位。" 为了控制更多的商业据点,朱罗一度远征东南亚强国三佛齐,占领了贸易要港马六甲海峡,以确保"印度的船只和商业往来在通过三佛齐(即三佛奇)境内的航道上是安全的"。 总的来说,在公元1000年初期,印度和东南亚之间的贸易已经从一系列简单的易货交易发展成为商业网络,该网络将东南亚与孟加拉湾隔岸的印度东海岸连接起来,沉香木,白檀木,樟脑、胡椒,丁香和其他香料是东南亚出口到印度的重要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