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什么人都有,有喜欢吃喝的,有喜欢打扮的,有的家底厚,有的孩子多家里穷,是根据各自嗜好按排的,有的买两三千元上档的衣服,几年几十年不用再买,买一件担当一件,也不见得年年买,多少件也拣不出一件拿得出手的衣服,所以,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打算和做法,无可厚非。 九十年代大部分人月收入三五百元能舍得买一两千衣服的人有,但并不多。主要原因还是看家庭综合收入和个人情况,家庭里状况好的,个人没有什么负担的,花一两千买件衣服很正常,比如当时的固定电话安装费一台就三千多元,还是有人要装的,一件事,存在着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不能一概而论。 那年月,收入三五百元,物价并没有涨的太厉害,记得猪肉每斤3元左右一斤,素菜也更便宜,各类小吃也没有现在这样品种繁多,除了生活正常开支,每月仍可积余二至三百元,如夫妻俩都有工作,一月可余存款五百左右,由于物价稳定,不担心寅吃卯粮,每月有固定收入和来方,所以买一至二件在当时算奢侈的高档衣服仍游刃有余,经济上能承受的住,也不用担心孩子学费等开支,那时没有什么补习班,校外辅导等怪现象。 为此,夫妻二人一年中添置一至二套高档衣服还是可以的,衣服么,可以穿几年,穿衣服整洁上档次,也是一个面子工程,作客,访友,社交也是自己的一个提升吧!中国人历来有好的‘传统',以貌取人,以穿戴取人,有了一套光鲜亮丽的得体服装加身,至少,不会难堪吧。你说是不是。 现在钱就是数字大了,生活水平还是差不多,所以我还是当四十多元钱的水平过活,买东西除以一百,看是不是值得买, 说的很对,那时候的人们是真的舍得,有钱没钱,都想买件法国的梦得娇,穿件日韩的伊力,脚上再穿上老人头皮鞋,爱抽烟的人,没钱也要找钱买古巴的雪茄,美国的万宝路三五等等香烟来抽,你还别说,回头率杠杠的。那时候虽然人们钱不多,但是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的很,有些有头脑的人,找钱赚钱真的太容易了,而国外的这些奢侈品,正是证明身份和装大头的象征,无论你是假的无钱或是真的有钱,穿上(显出)这些行头,办起事来真的容易多了,自己也感觉舒服的很,很有面子的,后来风行了一个时期后,就不吃香就不灵验了,再到后来,人们沉淀下来了,才慢慢的理性了。 一是年代决定了消费观 过来人都知道,虽然九十年代收入不多,但没有买房、买车、送子女出国等奢侈消费。高档服装是当年很少的奢侈品之一,有部分人喜欢买不是很正常吗? 二是个人消费观念不同 比如我省有座岛城,别说九十年代月收入几百元,即使八十年代以前月收入几十元,家里穷的叮当响,出门也会穿的很体面。当时在我们这里被传为佳话。 三是与现在相比只是"小巫" 现在是月收入几千,买套住房少则百万元,买辆汽车至少十几万,供孩子出国又要多少钱?这是什么消费比例,大家心知肚明。 九十年代不光有高档服装,好像还有黄金饰品等,不少人也是忠实的消费者。虽然当时收入不多,但总还有高档服装等可以消费了。如果回到八十年代以前,即使有钱你能买到什么?[捂脸][呲牙] 出门值当一身好行头是那个时代人的讲究,其实值当了轻时也不舍得穿,一年也穿不了几回。 极少数人的虚荣心的所为,买了衣服,其它的就捉襟见肘了,除非他有父母的支持。 物以稀为贵。 九十年代的人才开始着得经济有点宽,当时的消费方面也比较向项少,代表性人群只能在穿衣上表现出富裕的方式,所以两千元的衣服就是普通人追求的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