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长一段时间,曾贇零都觉得周遭的一切是静止的,萧萧百层细沙,一轮残阳似血,冰冷却有序的钢架,他看着,问着,记录着,映着火红的晚霞,他好似已经看见了南京长安新基地建成的那一副画面。 有人说过,曾贇零是他见过做工程的最好脾气的人。我并不熟悉他,只想着单看名字就一定很威严,更何况这是名副其实的"包工头"。 我颇为忐忑地拨通了他的电话:"曾处......" 没有想象中的敷衍,话筒中传来的是如沉玉撞击般温润的声音:"来吧,我就在工地上,到了我去接你。" 壬寅年的极端烈日烘烤着工地,或是大雨倾盆刷洗着这里,细数起来曾贇零最喜欢的还是工地上的月亮,更亮、更柔,散碎的月光铺满在新区的每一处角落,他许久没有回家了。 2021年底接下任务,第二天他就从重庆奔赴到南京的这片战场上,至此,算上过年,他仅回了两次家。 与以往的军令状不同,南京长安环保搬迁项目是军团制,剑锋所指,心之所向,这一仗,更要赢。全球研发中心、重庆鱼嘴三个工厂等等,曾贇零说起自己做过的长安工程满是骄傲。 这次的挑战是史无前例的,全新的新能源基地、生产线、产品、管理团队都在诉说着这次任务的艰巨与繁重,这让曾贇零感受到了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 危机感是源自于数千号人提起新基地时的期待与兴奋,紧迫感是11月30日即将试制的新产品在跃跃欲试地叫嚣,曾贇零感受到肩上责任的重大。但他更觉着,责任不是压力的代名词,而是磅礴滚滚的生命力,推着他向前坚定不移地走去。 他是将,他担着的是数不清人的使命,更是日后南京长安的发展与希冀。他立于党旗下协同着11个专责组,3个项目同时进发——新基地落成、新产品投产、提质增效。 平日里,他是冲锋在前的将领,填平补齐,包含着全部的工程工艺;必要时,他又是项目里的大家长,为各方来访讲解着这张网络覆盖下的伟大蓝图。 这次工程是由政府部门主持,非汽车专业,新区团队协同政府上到整体规划,下到机械设备入厂都一一安排,工程下的巨大网络交织着无数的细枝末节,他始终强调,"要更细,这可是自己家。" 夹杂着细沙的风,车间的警报低沉地响着,碧空下错落有致的吊机,曾贇零觉得值得,他带着项目组在这里模拟着,畅想着长安的生产线可以在这里源源不断地传送,他希望可以让新一代的长安人感受到使命和担当。 他对长安的爱是深厚的,就似他带领的工程,在广阔的土地上,一间间厂房、生产线拔地而起,周而复始地运转,营造着数千人的长安梦,圆满着数以万计的汽车产品。 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