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鬼之勇曹子孝,突骑奔杀四八方!
#头号有新人#
一、我对曹仁的初相逢
三国演义的电视剧火爆那是我小的时候,那时对曹营中的文臣武将并不熟悉,加之除了曹操,一个人物的演员也是变幻莫测,就很难留下深刻印象。
后来接触到了曹操传这款游戏,我记得每到周六,大家伙就跑到有电脑的人家中去看。
当时对两个人印象最深,一个是夏侯惇,另一个就是曹仁了,但对曹仁印象最深,不是别的,是因为太容易撤退,被敌人摸两下就撤退了,等级一直升不上去,结果到后面有一关,他还必须出场,还不能撤退,当时心中一万个动物在翻滚!这就是我对曹仁的第一印象。
游戏中的底防曹仁
二、正式介绍
曹仁,字子孝,168-223年(55),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炽之子,曹纯之兄。
曹炽,曹操从父,官至侍中、太中大夫、长水校尉,曹仁也是一名妥妥的官二代。
从父作为亲属称谓,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
那么曹仁就是曹操的从弟,就是表弟,比曹操小17岁,可能见了两位夏侯将军还得叫惇哥渊哥呢。
介绍一下他的工作履历,
168年 出生;
189年(21) 别部司马;
189年(21) 行厉锋校尉;
196年(28) 议郎、行厉锋校尉、广阳太守;
205年(37) 议郎、行厉锋校尉、都亭侯;
208年(40) 议郎、行征南将军、屯驻南郡、都亭侯;
208年(41) 议郎、行征南将军、屯驻南郡、安平亭侯;
211年(43) 议郎、行安西将军、屯驻潼关、安平亭侯;
211年(43) 议郎、行骁骑将军、安平亭侯;
217年(49) 议郎、行征南将军、屯驻樊城、假节、安平亭侯;
219年(51) 征南将军、屯驻樊城、假节、安平亭侯;
220年(52) 曹丕,车骑将军、统荆、扬、益三州军事、屯宛城、陈侯;
221年(53) 大将军、屯驻临颍、陈侯;
221年(53) 大司马、屯驻合肥、陈侯;
223年(55) 去世、谥为忠侯、享魏武帝庙。
从履历整体来看,是职业军人,可以说打了一辈子的仗,职位大多数是代理,一定程度上表明他不太追求稳定,而且也善于干好职业军人;呼应了三国志中对他的一句记载:"少好弓马弋猎";也解释了他们家的两兄弟在加入曹操之前,为啥曹纯已经干到黄门郎了,他啥也不是, 可能在和平年代,他体内的能量可能就需要向其他地方发泄了!
三、曹仁的青少年
曹仁青少年的记录不多,那么我从他的父亲、他的弟弟和三国志对他的记载三个角度展开描述,尽可能给朋友们一个立体的青少年曹仁。
关于《三国志》中的记载。主要有两句:
一句是" 曹仁字子孝,太祖从弟也。少好弓马弋猎。后豪杰并起,仁亦阴结少年,得千馀人,周旋淮、泗之间,遂从太祖为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 "
表达了曹仁年少时喜欢弓箭、骑马、打猎,后来群雄割据的时候,他先暗中招兵买马,纠集了一支千人部队,然后跟从了曹操。
首先他从小习武,也喜欢舞刀弄剑,也是个弓马娴熟,然后性格豪爽,在当地朋友比较多,可以想象的到他们在一起喝酒吃肉的样子,但我想象不到像岳飞与王贵、汤和、张显之间一起读书习武的样子!
这也是他在乱世,能迅速拉起一直千人武装的原因,而且大家不要忘了,他是这支千人武装的头目,也就是老大。有时候老大这个岗位还真得从小干起!
另一句是" 仁少时不脩行检,及长为将,严整奉法令,常置科於左右,案以从事。 "
不脩行检,就加深了他在我心中大口吃肉喝酒的形象,这种形象赶上时候了就是地方豪杰之士,没赶上,那是什么我相信大家心中自由评判。
关于曹仁的祖辈,爷爷曹褒任颍川太守(今河南禹州市),父亲曹炽出任长水校尉。
当时太守就相当于现在的市级领导干部,下辖着一些县,职位不低了。
长水校尉,这个校尉可比曹仁的任职的厉锋校尉厉害多了;
首先时代不一样,曹炽时代处于基本和平年代,将军这个职位有,单因战斗不多,鲜有升任,这时校尉这个岗位算是武官里的高级军官了;
其二地位不一样,长水校尉在东汉时被称为五校(五营),分别是指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五校尉,其中长水校尉源自汉武帝设立八校尉之一,而后合并八校尉的胡骑校尉,统称长水校尉,掌管京师骑兵,也就是中央的掌管骑兵头子。
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曹仁少时善骑射的原因,估计从小耳濡目染受到军人思想的影响,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与豪爽的性格。
关于曹仁之弟曹纯。
曹纯比曹仁小两岁,看到了他们父亲的特长,我想大家对于曹纯成为曹操虎豹骑统帅这件事也就没什么疑虑了,印证了曹纯也是善骑射者。
但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不是曹仁担当虎豹骑的统帅呢?
先说说曹纯,他除了一身好武艺,还崇尚学问,尊敬学问渊博的儒士,乡里人都认为其很有才干,18岁,未弱冠即进入朝廷担任黄门侍郎。
再说说统帅这个岗位,不仅需要能力过人,还要善于安抚存恤将士而得部众的拥戴。
用曹纯没有用曹仁,就说明,纯更善于笼络人心。
从两者的差距也可以反衬出曹仁的性格。
小结:曹子孝长于军而豪朋满座,善弓马怠于学有神鬼之勇!
四、跟从曹操征讨四方
189年,曹操陈留举旗起事,曹仁自领兵马前来投奔,任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别部司马就是一名普通的部将,行厉锋校尉,代理厉锋校尉,前文提到,这个校尉不是什么正经校尉,顾名思义对于曹仁,他督统的部队一般为前锋骑兵。
开始的两三年,那就是从无到有,曹操领着打地盘,夺人口,算是在兖州有了一个基本的生存空间。
引用
193年,袁术趁曹操初夺兖州,民心不稳,联合几股势力,意图吞并。首先是袁术本部从封丘(今河南封丘县) 北上 攻击匡亭(今河南长垣县);然后联系的自己的当时的盟友陶谦 向西 攻打任城(今河南任城县);再联系黑山军与南匈奴沿太行山山麓一路 南下 攻击匡亭。
袁术的作战思路是,攻下匡亭,引曹操来夺,然后合围曹军,围歼曹军有生力量,如果曹军不来,那袁术就慢慢蚕食。 这个战术与现在某大国的战斗思想如此的像,这一招以逸待劳是高招,但不同的人打出来就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历来说读兵书的人多,打胜仗的人不多,一句"因势利导"好像就是看透一切,其实还差得远呢!
这里我简要介绍了一下情况,具体的,有机会,在袁术中体现,此战的最终结果就是,曹军追亡逐北六百里,杀的袁术丢盔弃甲。
《三国志》中此战关于曹仁的记载是:"太祖之破袁术,仁所斩获颇多"。根据上文对匡亭之战的一个简要介绍,曹操要破袁术的局,关键就在一个"快"字,在敌人包围圈没有形成之前,形成突破,形成局部歼灭,关于曹仁具体在战斗中干了什么没有记载,但结合之前的各种信息,可以得出他应该参与了奔袭匡亭的战役,并且大胜!
打败袁术后,反过头来该收拾陶谦了,曹操反击任城后,又攻取陶谦的费县、华县、即墨、开阳,陶谦派兵援助,曹仁率领骑兵先后击退陶谦的几路援军于半路。
195年,曹操征吕布,曹仁别攻句阳(今山东菏泽北部),成功拔城,生擒吕布手下将领刘何。
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定都于许县(今河南许昌),以曹仁数有军功,拜为广阳太守(今位置不详)。不多久,又改任议郎,行督军之职。
议郎,没有什么主责主业,领导的参谋。
督军,地方领兵的岗位。
可能曹操发现,这个哥们还是不适合做太守,还是适合做一名职业军人。
198年,曹操征讨张绣,因吕布、张邈背后偷袭兖州不得已撤退,这次有的张绣两次追击,贾诩的两次神预判,而执行撤退后防人员的部队就是曹仁的部队,第一次击败了张绣,第二次被张绣击败。
199年,眭固引众欲投袁绍,曹军进军眭固,眭固使薛洪、缪尚留守,自己则带兵北寻袁绍求救,然与曹仁等人相遇于犬城。双军交战,大胜。再一次体现了曹仁部队的机动性,击敌与半路是曹仁领兵的特点,说明他带领的部队侦查工作做的是真不错。
200年,曹操、袁绍相持于官渡,袁绍派遣刘备在许县之南隐强(今河南漯河)组织发动攻击,周边的多个县响应刘备,曹操十分担忧。
曹仁进言:"南方以大军方有目前急,其势不能相救,刘备以强兵临之,其背叛固宜也。备新将绍兵,未能得其用,击之可破也。"于是曹仁领骑兵出击,击溃刘备,周边的县也都复归曹操。后来袁绍屡次想派人袭扰曹操,都被曹仁以骑兵击溃。
曹仁在官渡之战的意义可能没有在正面战场的人那么出彩,但是他在保护曹操侧翼与后方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我猜测,曹仁领的骑兵队应该是轻甲骑兵,曹纯带领的虎豹骑是重甲骑兵。平定袁氏势力后,收录曹仁前后军功,封都亭侯
看到这里,我的想法是,这比会出主意,却干不下来的人,要好太多了!
小结:曹孟德起兵各方势力争赶,曹子孝先锋一马当先驱逐!
205年,他37岁,也是人到中年了,看他此前的工作经历,主要是在战场上拼杀,擅长运动战,骑兵野战,没发现有抢眼的攻坚战与阵地战的特长,适合局部战役。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充分的表现出了曹仁率领骑兵作战的能力,善于奔袭,善于攻坚,善于攻其无备,偶尔也能开展攻城战,表现出了曹仁将军的勇武,也能侧面反应曹仁率领的部队军纪严明。
五、沧海桑田,镇守要冲
208年(40岁),南郡要地,失守易主
赤壁之战曹操战败后,自率大军撤回北方,留曹仁守南郡(今湖北荆州),满宠守当阳(今湖北当阳),乐进守襄阳(今湖北襄阳),徐晃守樊城(今湖北襄阳附近),李通守汝南(今河南驻马店),文聘守江夏(今湖北武汉江夏区),袭肃守夷陵(今湖北宜昌)形成一条有战略纵深的防线。
曹军势力防守简图
图上可以看到,南郡,处于距离孙权势力最近的位置,在江边筑城,极具战略意义,东联吴,西通巴蜀,北可进取中原,是兵家必争之地,可算三国的交点,谁占有,谁就占优,即是阻击之阵地,又是攻击之桥头堡。
周瑜、程普领军与曹仁隔江对峙,企图拿下南郡。两军拉锯了一年有余,互有胜负,这段时间曹操对西北用兵,曹仁双拳难敌四脚,撤退,史称南郡之战。
南郡之战:
南郡之战的本质不仅仅是围绕着南郡这座城开展的攻防战,上文中的描述,已经体现了荆州的重要性,三家都想占为己有。
孙、刘、曹三家围绕南郡展开了一系列争夺的战斗,最后的结果是刘备于210年借得了南郡,曹操,孙权相争,刘备得利。
引用
208年,周瑜遣甘宁率领军,偷袭占据了夷陵(今湖北宜昌)。夷陵于南郡坐落于长江北岸,两城相距250里地,夷陵处于南郡上游,都是沿河防守的重要城市。
当阳、夷陵、南郡三城互为犄角,形成了一个较稳固的沿河防守的三角区域,我认为曹仁最后从南郡撤退,从夷陵失手就已经处于被动局面,夷陵当时的守将是原刘璋部下袭肃,袭肃直接开城投降,我估计甘宁没去之前都已经做好思想工作了。
当时可能还是有一定客观原因造成了曹操不能更换袭肃,造成了甘宁迅速的占领夷陵。
但是当阳、南郡一线也算是一个稳固防守,但效果不如三城防守稳固。
曹仁见夷陵失守,派兵围攻夷陵,周瑜领军救援甘宁,并在曹军撤回南郡的道路上设置木柴,曹仁兵马围攻不下,撤回江陵,被木柴所阻,难以通行,周瑜率军追击,再次击溃曹仁于半道。
周瑜占领夷陵稳固后,等于形成了一个渡江的桥头堡,乘势渡过长江,驻兵北岸,与曹仁相持。这就不一样了,之前的相持是隔着长江,周瑜要进攻先得过河在攻城,现在省去了过河的步骤,那就容易多了。
接下来的一年时间,就是惨烈的攻城战,这个就没什么捷径了,直至最后,曹军弃城,周瑜占领南郡,改名江陵,但周瑜也被流矢所伤,210年周瑜去世,刘备趁势夺取江陵,美其名曰借荆州,当时的周瑜是坚决反对刘备得到江陵的。
在守城时,在在曹仁身上发生了一件事,这是对他勇气、义气、豪气的逼真写照。
周瑜率军攻打南郡,其前锋数千人已至,曹仁募得三百人,令牛金出战,牛金被围。曹仁与陈矫望见牛金等三百人垂危频没。曹仁意气奋怒,呼左右取马,陈矫等知曹仁欲下城救牛金,于是一起拉着曹仁说:"贼众强盛,势不可当。何不放弃这数百众人,而将军却要以身相赴!"曹仁不应,披甲上马,带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冲入敌围,牛金等乃得解救。但敌围之中有馀众尚未尽出,曹仁复又直还突入,将余兵从围中拔出,又杀吴军数人,把吴军击退。陈矫等亲见曹仁还城,不得不叹道:"将军真是天人!"。
南郡之战的主战场的情况主要是这些,可是围绕着南郡之战,间接引发的很多战斗发生在乐进、满宠与关羽之间,关羽的目的就是切断曹仁的后援,这也是最后曹仁不败而扯的主要原因,没有一个稳固的后方,具体暂且按下。
我想提及一点,很多战役不光是在战场本身,有时后方支援路线的战斗往往是更加致命性的,曹仁带领骑兵切了一辈子别人的后路,终于自己被切后路了,但这个也不是他能控制的。
小结:曹仁不败而后,在南郡守城之战中不算失败,但曹军在防守南郡的过程中后防被屡屡关将军袭扰,不得已整体后移防线。但在守城战中,也表出现出了曹仁的坚守决心、能力与勇气,我估计周瑜久攻不下,心中着急,亲自督战,受伤了,还伤的不轻,很快离开了人世,这也算曹仁的功劳吧!
211年(43岁),拒收潼关,马超不进
三月,曹操派遣钟繇、夏侯渊率领军队出河东,试图经过马超等凉州军阀的领地进攻汉中张鲁,以马超、韩遂为首的关西军阀都怀疑曹操要攻打吞并凉州,于是联合关中诸将起兵反曹,东进屯聚于渭河、潼关。曹操令曹仁先领先锋与马超对峙与潼关,拒守至七月。给曹操争取了时间与空间筹粮备战,而后跟从曹操与马超决战渭南。
接下里几年又是跟从曹操开展了一些战斗,但之比青年时期,可算是享受了一下人生,和平的生活了几年。
217年(49岁),镇守荆州,死守关羽
樊城是南郡之后第二道防线,如果突破了,距离曹操管理的豫州就无险可守了,所以樊城相当重要。樊城之战曹操、孙权与刘备也都投入了不少兵力。但樊城之战属于关羽攻取荆州这个大的战役的一小部分,在曹仁中就暂且不表,着重说下樊城之战曹仁的表现。
当时,曹仁被关羽围困于樊城,吕常被关羽围困于襄阳,襄阳与樊城相隔于汉水,可以说是经过汉水的两个桥头堡,樊城在汉水以北,襄阳在汉水以南,樊城放弃,襄阳也守不住。
原本于禁领兵来源,可谁想天遇不测,大雨连绵,因于禁驻扎于樊城背面,地势相对最低,水淹七军,关羽趁机击溃于禁部,俘虏于禁,斩杀庞德,正值关羽军士气正旺。
樊城也被淹了,之前攻城需要爬城楼,现在攻城变成了抢滩登陆作战,容易多了。形势可以说是岌岌可危。曹仁、满宠以必死之心宣示众人,将士们都被他俩的精神所感动,都一心守城。不久,徐晃带援兵赶到时,徐晃与曹仁内外围攻,击退关羽。
这一战,决定了战局的走向,也决定了后期三国局势的发展,如果没守住,我估计关羽的就不是武圣了,搞不好是武神了!诸葛亮就不用每次都从汉中发起了进攻了。最后的最后,拼的已经是战斗意志了,曹仁守住了,这里面其实吕常也守住襄阳了,也可说是一名极具战斗意志的猛人。
220年(52岁),曹操逝世,曹丕重用
曹丕即位魏王,拜曹仁为车骑将军,统率荆、扬、益州军事,进封陈侯。这就是信任曹仁,相当于剿匪总司令的意思。221年,曹丕又拜曹仁为大将军,大司马。
大将军这个岗位在三国时,就是最高军职,三军统帅。
大司马在大将军之上,一般由大将军升迁而来,职务变化不大。
221年,镇守合肥,濡须战败
222年,曹丕派曹仁率步骑数万进攻濡须(今安徽无为县北),蒋济袭击羡溪(今安徽含山县南,古濡须东三十里),朱桓在濡须防守。战斗的结果是朱桓击溃曹仁部,在曹仁败走。
战略简图
从地形图中,可以看出,濡须城与羡溪城将曹仁南下的路堵住了,两座城后援补给依托的是河运,曹军难以阻截,攻击方向有有大山阻隔,实在不是好打的地方,真是千里取城一条路,但凭勇气向前冲!
曹仁领步骑数万人,朱桓五千兵马。
朱桓伪装示弱,引诱曹仁来攻城。曹仁派遣其子曹泰突袭濡须城,又派遣将军常雕督领诸葛虔、王双等人,早晨乘坐油船另外袭击中洲,中洲正是朱桓部众妻子儿女所在的地方。
曹仁亲自率领一万人留在橐皋,作为曹泰等人的后援。蒋济对曹仁的做法提出了反对意见:"吴军占据西岸,将战船列于上游,如果分兵进攻位于下游的沙州岛,无异于自取败亡危险。"但是曹仁没有听从蒋济的良言,坚持要分兵进攻中洲。
吴方主帅朱桓,亲自抵御曹泰,并派遣将军严圭抵御常雕等人。
而后,朱桓大破曹泰。在曹泰退兵之后,已经乘油船深入吴军身后的常雕等人进退两难。朱桓回身反扑,与严圭、骆统共破常雕等人,魏军此路的主将常雕、副将诸葛虔均被枭首,副将王双被生擒。
曹仁撤退。
此战充分体现了曹仁自己作为将领攻坚克难,没问题,统帅各军知人善任是不行的,我发表一个观点,不是作战计划优秀,二是作战计划的执行者优秀,而这很重要。心胸开阔重要!
223年,曹仁病逝,追谥忠侯,享太祖庙祭祀。
曹仁在濡须之战中,没有亲自出马,极大的可能是身体已经不行了,所以才派的曹泰攻击,自己没有亲自上阵,二是中军指挥。以他的性格,不太可能看着儿子被打败,自己不帮着儿子出出气的道理,我估计当时也是勉强上阵,这也能理解,毕竟在死人堆里滚了一辈子了,现在还能统军已经很不错了!
总结:
弓马娴熟豪情少年郎,突骑马走奔杀四八方,
坚守城池严整用命守,跟从曹孟德青史留名!
他擅长坚守,是因为用命,他更擅长骑兵奔袭,善于为将,感觉做他的兄弟应该能被照顾的很好,但作为他的部属并不是件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