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窗口确实越来越紧。 现在985高校接收有编制的新进教师,大多要求有海外科研经历,如果是国产博士,想进这一级别的高校很难。 当然,如果你是手持国际top期刊论文毕业的国产博士,不在需要紧张之列。 211高校则要看院系。 如果是高校中的拳头学院,国产博士要得到编制也不是不能,但竞争压力比较大。 如果是这类院校中的普通院系,国产博士这几年还是比较有余裕的。 但是现在国际大环境开始出现一些变化,相当多的高校博士想要去海外做科研时,原本都是美国为主,欧洲为辅,可是因为外部大环境(主要是美国,英国现在也开始了)对中国交流学者开始排挤和针对,以及疫情的影响,我认为今后几年各大高校对于必须有海外科研经历的门槛可能会适当降低。 总之,读博的初心也就是为了科研,如果能进入高校平台,还是努力争取吧。 对于博士就业问题,真经想纠正目前网上的一些不正确的论断。 很多人在网上说:博士现在找工作难,去高校不给编制了,过几年说不定会被淘汰,读博士没有什么性价比了。这个说法是片面的。说这话的人,大多是道听途说,或者一知半解,这会对一些同学造成误导。 实际上,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博士毕业,是可以找到不错的工作的。当然,可能相比起十年前,博士的就业质量有所下降,但绝没有降到找不到工作的地步。 一方面,多数985、211高校确实已经开始实行常任轨制,博士毕业进校后,会有3-6年的考核期,实行非升即走。不过这个阶段,多数学校是给编制的,待遇相比普通的讲师还要更高。当然压力也更大。这条路适合有学术追求的博士,比如那些博士期间有一定论文积累,可以继续冲一冲的人。只要冲上副教授,留校就稳了,后面在985、211的平台上,路会越走越顺。 另一方面,国内还有广大双非院校,对国内土博士的需求是非常大的,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前两天学院讨论就业工作,说学院有几个博士,在我们学校连准聘岗都应聘不上,但在旁边一所省属院校里直接给了副教授,30万安家费,简直不敢相信。真经有一个本科同学,今年41了,硕士毕业后一直在企业工作,后来在职上了一个博士,去年被一所省属院校按人才引进入校,给副教授。据说,仅他们学院,去年一年就进了20个博士。 当然,他们去的学院和专业,可能连硕士点都没有,去了之后没有实验室,学校给一点钱一间房,让老师自己搭建平台,高水平科研肯定是不敢想了。 所以,博士找工作,本身并不难,关键是你想做什么选择。想安逸,当个教书匠,有的是地方去。但如果想继续做科研,就要好好掂量一下自己的成色。 我国高校教师用人制度改革,始于20多年前,首先在北大清华试行,副教授以下全员招聘制,结果各有1000多教师落聘。现在我国公立高校实行的是副教授及以下教师编制到校不到人,聘上的教师都是有编的,你是优秀合格人才,凭编发放工资,你如果不思进取,编制就调出来给别人,你自然就没编了。因此,博士毕业去高校任职不给编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中国高校2600多所,按"双师型"(理论和实操)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实行招聘制是大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发展经济的需要。拿着金碗讨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有本事你就使出来,是人才,到哪儿都欢迎! 我认为读博士去高校工作是很有性价比的。具体从以下三方面谈谈。一、关于博士毕业去高校 我们知道读大学从学历上看有三个层次,分别是专科、本科、研究生;从学位上学看也有三个层次,分别为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博士是最高层次学历也是最高层次学位。 一个人读书能读到博士学位是非常不错了,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很不容易。 博士生毕业,选择工作的机会是比较多的,可以到政府机关,也可以到事业单位或到比较好的企业等。 高校是事业单位,博士毕业能到一所高校任教当老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二、关于高校编制 高校的教职工主要由三部分人员组成,一是专任教师,二是行政管理人员,三是后勤服务人员。 从人员身份来看,高校职工一般有编制内人员、人事代理人员、合同制人员、临时用工人员等,有的高校还有其它一些用工形式。 博士进入高校一般都是有编制的。当然"双一流"高校的门槛是比较高,不是博士就能进的,一般省属高校对博士还是比较欢迎的。 现在高校等事业单位在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总的趋势是高校取消编制,但还是按事业单位管理,给高校用工更多的自主权 ,所以以后编制在高校可能不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三、关于读博去高校的性价比 博士毕业以后去高校工作,性价比如何?如果你喜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我想在高校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性价比是比较高的。若能去"双一流"高校,平台会比较高,但竞争激烈;若去一般高校,平台小些,但竞争也没那么激烈。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博士,也是教授,业绩不错,在一所"双一流"高校想申请"杰青",多次推荐不了,因为高水平的人才太多,后来,他被一所省属高校作为重点人才引进,他的业绩在那个学校就非常不错了,申请"杰青"一次就成功了,成为学科带头人。 如果获到博士学位,你以后并不想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那就去政府部门或去企业任职,但结果又去了高校,那对你性价比就不高了,可能就不太适合你。 结论:如果你热爱教育,愿意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那么博士毕业进入高校工作性价比是高的,反之,是低的。 博士只能去高校或者研究所,也有少量部分博士去企业,但同样没有事业编制,总之博士就业方向太窄了,去高校仍然是主流! 读博士毕业去高校,并不是为了换一个编制,因为编制给予的待遇很低,而是为了获得科研项目、拿奖励,甚至是实现科研梦想! 很多地方的高校已经不给编制了,比如说山东省内高校率先实行取消编制,而是实行总量控制。 很多人就觉着进高校没有编制,意味着没有铁饭碗,所以性价比就比较低了…其实,总量控制也是一种正规编制,实行备案制。 总量控制,是把编制放在学校,而不放到具体某个老师身上,比如说学校被批准可以有1000个事业编制,那这个学校可以招1000个老师,但是招来老师的时候,不会把编制放在老师身上,老师只是合同制,并且在省里备案就行了。 取消编制、实行总量控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学校教师招聘不灵活的问题,也是为了鼓励人才流动! 当然,各个省会有所不同,有的省仍然给高校招聘的事业编制!回到题目中去,博士如果是为了一个编制的话,那么目标太低了! 因为编制虽然看起来是点饭碗,但是工资待遇很低,山东高校教师编制也不过是6000块钱,如果只为了拿一个编制工资的话,那对读了这么多年的博士来说是非常浪费的,还不如本科的时候考一个编制! 并且,高校编制的铁饭碗,也不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这个铁饭碗不再铁! 很多高校为了压迫博士老师做科研,采取非升即走的方式,科研考核压力很大,如果完不成科研目标就会降低待遇,那么只有一个编制拿着很低的工资,也是没有意思的!博士取得成就的方式,主要是来自于做科研;获得高薪待遇的方式,也是做科研的奖励。 所以博士不应该关注有没有编制,而是注重平台,注重能否在这个学校取得科研成就。 只要取得看下成绩,这样可以跳槽去全国名牌大学,甚至是国外名牌大学,跳槽的话就与编制没有关系了! 比如说,颜宁在清华大学任教,后来又去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根本不会考虑编制问题,而是会考虑平台和取得科研的成绩! 高校和医院取消编制是势在必行,很多省份都已经取消编制了。所以这些地方将不会有铁饭碗,将来博士老师也主要靠自己的科研能力! 身为博士,身边的人很多,选择也不一样。现在博士毕业直接给编制的基本没有了,极少数。基本上学校都在改革,开始合同聘用制,非升即走模式,即按照年薪制留人,一般三到六年合同,你需要完成多少论文和项目的kpi,在完成任务后进行转正入编,一般合同期都会以副研究员或厉害点的研究员身份,转正后副高或者正高。这种合同期工资会比编制内高很多,但不是终身制,完不成考核任务就得走人到下一个学校继续这种模式。所以这钱也不是好拿的,还得继续像读博一样拼命干几年,很多认识的都是全年无休那种。而且现在有的好点的学校也卷的厉害,本来只有十个编制名额,召来几十个聘用制身份,然后这些人互相竞争,然后最后到期后按照成果最高的留下,其余都要走人。这种模式很残酷,所以去高校的一定要打听清楚,这意味着你要大概率重新开始,因为每个新单位都要求你的成果在本单位产生或者挂本单位为第一单位。大家都知道,刚毕业的那几年是博士高产的几年,所以要慎重选择。 另外去高校的博士要考虑几点因素,所在城市消费,以及家境因素。不是开玩笑,如果家境很一般或者很差,学术成果又不是特别突出或者顶尖,只是一般或者还可以的水平,留在一二线都不建议。这里我说的突出或者顶尖至少是211或者省重点大学一本以上能直接以研究员身份聘用的博士水平。二线指的是那些新一线城市,这些城市房价都不便宜,消费也高,靠学校那点安家费杯水车薪。现在送房子的大学很少了,有也大多数是四五线房子不值钱的城市,基本都只给个几十万的安家费,还要分干几年给。即使是合同年薪制,也不会很高,像杭州南京北京这样的,一般副研的待遇也最多在20万左右,对于在大城市买房,也要熬很多年,可是博士毕业的大多数在而立之年,面临成家,结婚生子,每一个都要花费不少。如果没有家里支持,会压力巨大,双重压力。所以我建议这一部分想去高校的博士去差点的二三线城市,那边竞争少,拿着学校的安家费差不多能付个首付,在当地学校的收入也不会很差,算中等偏上,而且当地享受地位很高,如果单身的找对象也是非常容易。对于特别有学术抱负的,以及在大城市有很好的学术资源的,比如老板是院士,杰青,长江之类,又或者家境不错,在一线或者新一线没有购房压力的,可以留在这边的好点的大学,哪怕从最低的岗位干。 最后讲讲不去高校的选择吧。急需挣钱,对挣钱特别渴望,家境很差,又不想去三四线小城市的,去大企业挣钱吧,首选世界五百强,或者大型央企,垄断性央企国企。这边能发挥你的优势。高校科研不是产生利润的地方,是花钱的地方,这里不能满足你赚大钱的地方,学校里能赚大钱的都不是一般人,不是随随便便一博士能达到的社会地位。 谢谢邀请! 我是雷哥,教育问题我来帮你解答。 雷哥认为,博士的性价比不在于有没有编制。 首先,高校编制将逐步取消。 国家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编制终将成为历史。 高校和医院是最先改革的领域。 因此,将来高校不论什么学历都不会再有编制了。 其次,博士学位是高校教师的必备条件。 高校教师的门槛越来越高, 博士学位已经成为很多高校招聘教师的必要条件。 因此,博士进高校已经不是性价比的问题。最后,博士进高校的意义何在? 其实,雷哥认为博士期间的研究基本奠定了学术研究的基础, 如果对科研有兴趣的话进入高校是理想的选择。 如果不出意外,进入高校可以沿着自己的研究方向继续深入研究, 将来有可能会有一番成就。 如果对科研没有兴趣,那就最好不要进高校了。 读博的性价比还是很高的的,不用怀疑。去不去高校看自己喜欢了。喜欢高校就去,那性价比最高,大多高校都是要求博士门槛的,编制其实没有什么吸引力,以后改革会慢慢去掉。不喜欢高校工作,那性价比很低。 真正读博士的人,想要进高校,但凡有一点想法,他都不会想着去走要编制这条路,而是想着如何通过国外镀金,然后回国走引进人才这条路。 普通在编和引进人才的待遇差别很大。我有一同学清华博士之后去芬兰做博士后,待了几年,我问他为什么还不会来,他说一直在找国内合适的大学,想走引进人才这条路。当然他本身就很优秀,本科很强的学校,研究生和博士都是在清华,这不去年年初他进了南方某双一流大学,走的就是引进人才的这条路,得偿所愿! 博士区高校给不给编制实际上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只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的政策,现在国家并没有明确规定说去高校没有编制,这要看你是什么样的高校毕业,到什么样的学校去。 如果你是985,211的博士,要到一些二本本院校去当老师,编制绝对是妥妥的给你的。但是如果你想去一些一本院校,那么有没有编制就不一定了,因为现在很多高校实行的都是预聘制。所谓的预聘制就是先给你三年的时间,给你设定一定的工作目标,如果三年之后你达到了这个目标,就可以通过预聘制转为有编制的老师,如果没有通过这个预聘制的考核,那么你可能就需要"非升即走"走了。 所以我们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不能因为有部分的学校不给编制,从而认定为所有的高校都不给编制。这个我觉得大家在讨论问题的时候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目前对于博士来讲,到底有没有性价比?当然现在博士越来越多,现在的性价比当然必须5年前,10年前那是完全不一样的。10年前的博士一到学校不仅给编制,而且直接给的是副教授的职称待遇,还有很多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等一大堆都有。但是现在博士越来越多了,高校可选择的余地也越来越大,因此他们给出的条件越来越来越严苛,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可以说得上是一种市场经济的影响,特别是现在一些海外博士大量流入,也对国内的博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而且现在高校选择的都是优秀博士,不管你是国内的国外的,如果你确实有水平,有高水平的论文,也有高水平的成果,我想你要去解决编制的高校应该不是问题。但是如果你只是成绩平平,简单的事拿了一个博士学位,你现在就想在一些好的学校获得编制,拿到一个教师的岗位,我想这也是很难的,这就是现实就是竞争。 反过来说,如果你觉得现在博士毕业之后给个预聘制制不给编制在大学做人事代理的老师,你觉得不合适,你觉得性价比不高,你完全可以不读啊!可以去企业工作硕士毕业之后去找一份工作就可以呀!所以我觉得读博士到底是为什么?我觉得还是应该从内心来讲,应该说是你对某一方面感兴趣,你想进行深入研究,想获得一定的成果,当然我说这样可能有点理想化。但是还是太多的人将博士当成了一个获得一个好的工作的一个跳板,而不是真正热爱科研工作,如果是这样的初心,我觉得这个博士不读也罢。 当然,很多人觉得既然读了书就应该获得一个好工作,当然这个愿望我觉得也是应该的。况且反过来说,现在很多高校的预聘制的待遇,实际上它比在编的老师的待遇还要好。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我们今年实行预聘制招聘博士进来的人年薪是30~60万,安家费是50万,科研启动经费是50~100万,这个待遇已经大大的高于我们学校的一些正教授的待遇了,只不过是没有给他们编制。但是各种待遇其实还是很好的,如果能充分利用这种待遇进行潜心研究,我想三年之后还是应该会获得编制的,如果你没有这个能力,那就另当别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