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好友邀请 这事很好理解,退休老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尤其是农村老人更要低些。老人不会用网银,更不信一张小小卡上能存上钱。他们认为只有把钱握到自己手里,那才是最真实,最可靠最安全的,那钱才稳稳当当属于自己的。…老人们存款活期要折,定期要存单,也是同理吧!… 我觉得虽然说不到1000块钱的收入,养老金每个月都去拿,好像是有点犯不着因为去拿蛮麻烦的,我曾经也在老家生活过。有一个农业银行的卡,我在我们自己村里面附近找不到可以去钱的地方,然后跑到镇上,周边三个镇也没有最后专门打了一辆摩的,花了100块钱到市地级市的中心城区,才终于找到了一个网点取出了钱,可见取钱是多么的麻烦。 但是农民为什么喜欢每个月钱到了以后就去取了,他一个是看钱到底有没有打到,有没有把它忘记掉了,他可以及时的继续反馈,第2个方面呢就是农村的老问题是现金流不足。通常除了卖粮食以外能够获得收入的地方实在不多,但很多地方现在也都要花钱了,因此农民如果有一些养老金的话,就需要尽快的提取出来,尽快的用来支付相关的生活费用,而且很多老人真的是月光族,因为这些钱本身也不多,然后需要开支的地方也蛮多的,所以这点钱基本是被用光的每个月都用光的。#2021生机大会##新媒体##自媒体##微头条日签##我要上头条##策划##经济##正能量##千粉互娱# 题主不是农村人,也不是穷人,那知道农民的苦,老人养老金不足一千,每月一到帐就去取钱,不是他们怕存折上的钱没了,而是有些人等着那一百多块钱用来买油盐醋酱和生活用品。 现在的老人,劳累了一生,为国家,为社会默默付出,如今老了,疾病缠身,没有积蓄,身无分文,可以说过得很惨,虽然有些人有儿有女,但是年轻人也有他们的难处,养老送终是儿女的责任,但平时也很少有钱给父母花,有碗饭吃就不错了。 社会就那么现实,人也分三六九等,每个人的的生活工作环境不同,经济条件也不同,但这些又怪不了天地,也怪不了父母,更不能怪社会对资源分配不公,只能怪自己的命不好。 俗话说,一母生九种,每个人都有一种不同的命运,有人当官,有人做生意,有人种田,有人做乞丐,所以,有时候不要过份责怪自己,你再埋怨,别人也帮不了你,解决不了问题。 谁当农民谁知道难,人一到老了不中用,就要看儿女及儿媳妇的面色,如果说,单是吃饭没问题,不会被饿死,平时儿女对父母还没有多少怨言,一旦生病不能自理,要人服侍,时间长了就有一种怨气,甚至死了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减轻。 农民老了干不动挣不了钱,一分都想分为二分花,所以,只要养老金到帐,等于喜从天降,有了一百多块钱,也能暂时解决燃眉之急。 在农村,有很多老人还是活得很好,养老金到帐,不但不着紧去领,反而两三年不领一次,其实,假如一个人有得选择,谁也不愿意当农民。 谢邀: 题主问:为什么农村老人养老金不足一千,却每月到帐就取,是怕钱没了吗? 个人认为有这方面的因素,农村老人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思想也较保守?接受新鲜事物也慢,总觉的在社保卡内看不见摸不着,不如取回放在存单里,时常能看到白纸黑字红印章心里保险。 还有一个更重要原因是,有部分老人是等米下锅,可能有人说一个月只有100余元,也不过一条烟钱,取回来又能做啥?殊不知现在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有千千壤之别啊。 有得人拿数百元去看一场电影或听一场相声。有的人100元就是一个月的柴米油盐。 还有的人入不敷出,寅吃卯粮,钱未到帐就拉了饥荒。既然钱到了,你说该取不该取? 还有多方面农村老人养老金一到帐就取钱的原因,欢迎参与讨论。 谢谢邀请!我觉得你们村不错哦,老人每月有不足一千元的养老金,可以让老人安度晚年了。 不足一千元,我的理解就是九百多元啰,也就差不多够一个人日常生活需要的开销吧,每月到账就要取出来用啊,挺正常的。 感谢邀请,更感谢楼主的提问。 楼主你好,为什么农村老人的养老金不足1000元,却每个月到账就直接取钱呢?是怕钱没有了吗?其实大部分农村地区的老人他们都参加的是属于,新农村合作养老保险,而这个新农村合作养老保险,最终到达60岁之后退休,所获得养老金的待遇水平相对来说是比较偏低的,基本上绝大部分人也就是在两三百块钱左右。也就意味着很难达到,我们题目当中所提到的1000元左右。 至于,他们是否怕自己的钱不在了或者说丢了或者说贬值了,这个其实我认为是跟个人的习惯有直接关系,据我了解有相当一部分的老人确实愿意这样做,但其实长期生活在农村的老人,就算是去银行取一次钱也是非常的不便利,基本上设置银行的这个网点最低一级也是在乡镇街道上,基本上在这个农村是没有任何的银行网点,所以说农村老人比如说他没有住在这个乡镇这一级地区,那么从农村到乡镇其实都是非常的不便利,所以大部分老人其实他并不会选择每月到账就会取走。 而是有相当一部分的老人选择把这个农村养老金的待遇积累起来,因为本身每个月也就是不太多,二三百块钱,那么它选择积累一年左右就可以达到两三千块钱甚至三四千块钱,然后在过年前一次性支取,也可以让自己过上一个比较好的年。这才是很多老人通常的一种做法,当然选择按月领取,我们说并没有什么不可以,只是说相对来说是比较麻烦而已,对于老人本身来说,如果自己手里的钱确实不够花,那么选择每月支取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感谢阅读,请加我的关注。 感谢"贤思妈妈"的邀请。笔者是位退休多年的老人,对于农村老人的状况不是很了解,只能就从都是老人的角度,站在假如我是一位农村老人的角度,谈谈浅显的看法。 为什么农村老人养老金不足千元,每月到账就取,到底为什么? 愚以为第一,如今空巢老人居多 现在农村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年轻的父母外出打工,而留下老人和孩子,那么老人除孩子用打工赚的钱给的生活费,往往也会觉得并不怎么宽裕,那么有这不足千元的养老金,是可以补贴一下的,有时也可以解决一下燃眉之急,作为一阵及时雨解决问题,及时取回何乐而不为? 第二,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既然是老人,那么他们大多都经历过那段艰苦的岁月,对于"钱"这个特殊的商品都有着放在家里、拿在手里才有安全感。不足千元的养老金放在银行里,哪怕放一年这活期利息能有几分钱,不如养老金一到账就取回放在抽屉里的感觉,放心、踏实。 第三其他心理作用 前些年,网络上有种"劝戒"老人及时取出养老金的信息。理由是如不及时取出,有关部门会认为这些老人有钱花而影响增加养老金的可能。当然这不一定是事实,但对老人们是有一定影响的,所以他们就会习惯性的养老金一到账,立刻将其取出放好。该用就用、不用就放在抽屉里。 第四,不存在怕钱没了 现在的老人多少也是有点文化的,这点浅显的道理应该是懂的。一旦钱已经到了个人账户上,就不存在没了的这个可能,个人账户的钱是受法律保护的,账户上的钱没了,是沒有可能性的。小结 所以笔者以为大多数农村老人将这不足千元养老金,一到账就及时取出,不管是不是急用,都是一种习惯性思维和动作,到账就取出,或用或放起来,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不需要大惊小怪。个人浅见供您参考。 自已的,到账就取,无可厚非,农村老人活得阳光!辛苦一生,为了国家从来都是令行禁止,如今养老金发下来,是一份国家的关怀,更是社会的关爱,早领早高兴,好! 不把任何财产放到自己不可控的范围外,在家里随用随取,可能是很多老人的习惯。 小时候,见我的大爷大娘,都是把家里的钱存放到挂轴后面的墙缝里,或者黑咕隆咚的床底下的鞋盒子里。因为这种藏钱方式最方便,而且最放心。虽然说听说过有人的钱被老鼠啃了,但是他们只是把钱包了一层塑料纸放到了一个密封铁盒子里,加了一重保障而已,并没有改变习惯。现在似乎很多农村家庭依然有在家里放钱的习惯。 现在能够领养老金的老人多数都是已经年龄很大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待遇领取人员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经历过贫穷的时代,在那个时候人们不需要去银行存钱的,一点点钱把钱放手里就好了。 记得小时候我大姑每个季度会给我奶奶通过邮政汇生活费,收到汇款单的当天奶奶就会去取钱。他们的想法就是放在银行和邮政,都是放在外人手里用着不方便。 大多数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也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不知道手机操作的方便。即使会用的,也非常担心手机的安全性,认为手机丢了钱也丢了。很多老人都有守成思想,宁可抱着浪费点时间的想法,也不会去接受新事物。我都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挺好。本来都没有多少年寿命了,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方式不行吗? 就像我们投资理财一样,一定要选择自己最熟悉最了解的投资方式,不要盲目尝试。 其实,现在在农村种地花不了太多时间,农村老人的时间很多的,他们也不跟年轻人一样上班,在家里闲着也是闲着。现在国家政策好了,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养老金。一般他们都会每月领取城乡居民养老的养老金或者失地农民的保险金,每人也就几百到1000元。 每月发了养老金去一下银行,其实也是打发时间。很多老人还成群结队的结伴而行,成了社交活动了。银行的服务还好,能冬有暖气、夏有空调,而且有的银行网点还提供矿泉水。其实老人每月去银行取出现金来,有点像很多年轻人打卡的爱好一样啊。 不同时代、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习惯。没有必要嘲笑也没有必要反驳,尊重他们就好了。这样社会反而会更和谐一些。 或许是金额不同吧。我们村的老人每个月只有一百多,所以他们都是一年取一次,都是把每个月的金额累计到一定数量后才领取。 一般情况下,老人家领取补贴或者退休金,并不是不相信银行,而是他们想转存到银行卡,只有存到银行卡才有利息。 农村老人,思想上跟年轻人有很大差别,他们很相信银行,也会权衡利弊。虽然银行利息低,一万块一年可能也只有两三百块钱。 对年轻人来说,两三百块钱并不是很在意,但是农村老人却很在意。在他们想来,存钱一年就可以白得两三百,是很划算的事情,因此,他们也很热衷于定期存款。 所以,对于每个月支取退休金的情况,我觉得应该是他们认为钱放在社保卡上没有利息,不划算,因此,他们可能把钱取出来转存到银行卡或者存折上,赚取利息。(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