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贺觉渊 孙璐璐 秦燕玲 现场报道 过去两天,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办多场集体采访。上海、江苏、山东、广东等代表团新闻发言人介绍代表团学习讨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在集体采访中,多位代表团新闻发言人介绍了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速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 长三角"包邮区"亲如一家 在集体采访中,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代表团的新闻发言人分享了各地在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协同上的努力。作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龙头,上海抓住"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重点体现为"一个强化""四个聚焦"。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嘉鸣介绍,"强化"的是功能辐射,即"上海的发展不能仅仅满足于一城一域发展所需,而是要把我们的服务更多地辐射到更多城市、更大地区"。目前上海在全球资源优化配置、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制度型开放等方面,均不断取得新发展。 同时,上海聚焦重点领域协同推进、重点区域实现率先突破、重大项目强化落实,以及重大平台深化合作四个方面,全面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各项工作。 赵嘉鸣表示,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中明确的78项制度创新任务基本完成,长三角科技创新的共同体建设也顺利启动,其中相当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取得了重大成果。 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爱军表示:"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我们展示了江苏所长,也展示了江苏担当,作出了江苏贡献。"具体来看,包括着力构建国家战略的实施体系、持续增强制造业优势、努力推进一批重大事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等。 "两位部长讲到的内容已经整体展现了目前长三角‘包邮区’亲如一家的状况,我完全赞同。"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纲表示,浙江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拥有数字化改革和数字经济先发优势、民营经济发达、山水资源比较优势三方面的特色。 王纲认为,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当中,市场主体强不强决定了长三角强不强。2020年6月举办长三角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时,长三角三省一市实力最强的100位企业家就结成联盟,共拓市场,共同创新。"因为只有企业家和市场主体创业创新不断地上升,不断地提升,才有可能使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成为中国经济龙头的同时,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和龙头。"王纲说。 "新时代十年,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经历了从‘旁听生’到‘插班生’的过程,最后成为‘正式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亲自推动的结果。安徽融入长三角得到的政策红利最多、受益最大。"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强说,下一步,安徽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长三角的贡献。 经济大省深化新旧动能转换 近期,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 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山东在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基础上,着力探索转型发展之路。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称,山东制定的具体实施措施,把中央给山东的政策优势全面转化成创新发展优势。 不仅是山东,江苏、河南、广东代表团的新闻发言人也纷纷介绍了在新旧经济动能加速转换上的成效。 作为此前被点名要"挑大梁"的经济大省之一,江苏明确将数字经济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增量,"到去年底,我省的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超过5万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张爱军表示。 张爱军还介绍,江苏在制造业领域强化科技赋能,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前沿材料和绿色低碳等作为主攻方向,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环节,塑造更多的先发优势和领跑优势。目前江苏已对5万多家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进行了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全省"灯塔工厂"数量达到8家,位居全国第一。 科技创新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动力源泉,河南和广东都在科技创新上下大力气。河南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周霁说,去年以来,河南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作为"首位战略",创新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最强音、主旋律。 周霁介绍,河南实施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打出了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的"组合拳",推出50项改革,出台10个方面配套政策,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已经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 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虎表示,广东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力推动创新工作。广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5年排在全国第一。2021年,广东全省研发经费投入4002亿元、研发人员超120万人、发明专利有44万件,这些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张虎说,广东将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坚持绿色发展 让"碳票"变"钞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来自福建、江西、海南代表团的新闻发言人均介绍了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成果。 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彦表示,福建省从2016年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以来,现在城市空气优良天气比例达到99.2%,也就是说,一年365天当中,优良天气的天数超过362天;省内12条主要流域的优良水质比例达到97.3%。此外,福建有39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改革成果向全国复制和推广。 "在福建,我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开心地做着工作。有人讲,在福建空气都是甜的。"张彦称,根据统计,福建以占全国约1.3%的土地、2.9%的能源消耗,创造了占全国约4.3%的经济总量。 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庄兆林在集体采访现场也宣传江西"连空气都是甜的"。他表示,近年来,江西省坚持绿色崛起,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全省森林覆盖率63.1%,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实现设区市全覆盖。2021年江西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6.1%、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95.5%。"许多来过江西的朋友都说,走进江西,开窗见绿、推门见景。" 海南同样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据海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沈丹阳介绍,在生态文明创新发展方面,海南做了大量工作,持续滚动推出6项标志性工程。一是建设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去年正式挂牌,是全国5个首批国家公园之一。二是建设清洁能源岛,现在清洁能源装机比重已占70%以上。三是建设零碳示范区,在海南博鳌东屿岛建设的零碳示范区进展顺利。四是全省禁用塑料。五是全省推广装配式建筑,已经连续4年承建面积翻番。六是实施"六水共治"工程,这项工作进展顺利,并且前景可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张彦透露,福建代表团在这几天的讨论中,大家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两个词汇就是绿色发展、生态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