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大萧条在经济学家眼里是啥样的?

  今天我们选择从两个话题,一是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布,二是美国宇航局"行星防御"实验获得初步成功。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10月10日,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获奖得主是三位美国经济学家,本·伯南克、道格拉斯·戴蒙德、菲利普·迪布维格,他们因为"对银行和金融危机的研究"而获奖。这三位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奖金,约合人民币642万元。其中第一位获奖者,本·伯南克你一定不陌生,他在2006年接替格林斯潘成为美联储主席,并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全过程。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说起金融危机,历史上波及范围最广、影响时间最长、对经济打击最大的危机,就是1929—1933年大萧条。学界对大萧条的成因有很多解释,比如"投机泡沫论",认为大萧条本质上是由狂热投机导致的泡沫破灭造成的,类似历史上的荷兰郁金香事件;还有"需求不足论",认为大萧条是当时美国社会严重的贫富分化导致的需求不足造成的,我们都在课本上学过资本家倒牛奶的故事;等等。
  而这次获奖的两位学者,戴蒙德和迪布维格则提出了一个新解释,"银行恐慌论"。也就是,核心原因不在经济基本面,而是市场信心崩塌形成的连锁反应。信心崩塌导致银行挤兑,挤兑导致银行大规模倒闭,银行倒闭导致流动性全面紧缩,流动性紧缩导致更多企业资金链断裂、破产倒闭,于是市场更加恐慌,从而形成了一个不断恶化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我们知道,按照古典经济学理论,市场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经济可以通过"看不见的手"来自我调节,无需外部力量干预。但是,在"银行恐慌"的传导机制下,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失灵了。必须要借助外部力量干预,为市场注入额外的信心,才能打破不断下滑的恶性循环。
  那么,当时有能力做这件事情的人是谁呢?伯南克认为,如果当初美联储能够站出来,给银行体系注入大量资金,就不至于出现银行连锁倒闭的局面,也就不会引发后来大量企业破产、大批民众失业的惨状,大萧条的悲剧可以避免。只可惜,当时的美联储啥都没做,任由恐慌蔓延。伯南克在他的老师,米尔顿·弗里德曼的90岁生日会上发言时说,"美联储应该为此受到谴责"。
  有意思的是,这位谴责美联储的经济学家,后来当上了美联储主席。更巧的是,就在伯南克走马上任后不久,就发生了大萧条之后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这一次,美联储在伯南克的带领下反应迅速,在第一时间通过购买国债、开启贴现窗口等形式,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并大幅降低利率。后来大名鼎鼎的"量化宽松(EQ)"政策,就是由伯南克首先开启的。
  业界普遍认为,伯南克对大萧条的深刻理解,以及面对危机时表现出的"行动的勇气",让美国以较小的代价迅速走出了2008年金融危机,成功避免了本可能发生的又一次"大萧条"。这次诺贝尔奖经济学奖颁给伯南克等三位经济学家,表明,"银行恐慌"以及由此带来的流动性危机,成为学界认可的对大萧条的主流解释。
  不过接下来,我还想给你介绍一种对大萧条的非主流解释,它和前面的观点针锋相对,这就是由日本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提出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
  前面说了,"银行恐慌论"认为,大萧条的根源是恐慌造成银行大量倒闭,市场上没人也没钱可以放贷了,也就是"贷款人消失"。这时候,需要中央银行出来担任"最后贷款人"角色,给市场注入流动性,就能消除危机。
  但是,辜朝明在研究日本1990年代资产泡沫破灭时,发现一个悖论。日本央行在泡沫破灭后,是完全按照教科书式的宽松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市场流动性充足,长期执行零利率,但日本就是迟迟无法走出萧条。这是为什么?
  辜朝明进一步研究发现,真正的问题并不是"贷款人消失",而是"借款人消失"。也就是,一夜之间,所有人都不愿意借钱了。金融市场崩溃之后,资产价格大幅缩水,导致很多企业从资产负债表上看,已经资不抵债。但其实企业的核心经营业务是健康的,有稳定现金流。这时候,如果你是企业经营者,你会怎么办?
  你肯定不会大大方方地公布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因为一旦外界发现你资不抵债,银行就会切断你的资金链、供应商也会拒绝给你账期,企业马上就会陷入困境。所以,你会小心翼翼地掩饰企业的资产状况,同时不动声色地拼命埋头搞生产,把赚来的每一分钱都拿去还债,希望尽快修复资产负债表,把净资产由负转正。这个时候,你所追求的目标已经不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负债最小化。利率就算降到零,你也不想再增加一分钱的债务。
  一旦所有企业都这样想,就会造成"借款人消失",信贷持续萎缩。由借款人消失造成的经济萧条,就是"资产负债表衰退"。这个时候,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向银行注入大量资金,是没有用的。因为没人来借钱,这些天量资金只能躺在银行金库里,没法进入实体经济。这就是日本在1990年代资产泡沫破灭后的真实情况。
  辜朝明进一步认为,大萧条也是一场"资产负债表衰退",就算美联储出手救援,也起不到多大作用。当时美国缺的不是"最后贷款人",而是"最后借款人",也就是,需要有人把钱从银行借出来,花掉,让钱进入实体经济循环。后来的罗斯福新政,就是由美国政府出面担任了"最后借款人",才让美国走出了危机。
  再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当时美国、欧洲、日本的央行都实行了同样的量化宽松政策,为什么是美国最先走出危机?辜朝明认为,功劳不在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而是美国政府再一次出来充当了"最后借款人"角色,推行了积极的财政刺激计划。而欧洲、日本则在量化宽松的同时,采取了紧缩的财政政策,从而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迟迟走不出来。
  当然,无论是"银行恐慌论"还是"资产负债表衰退",都不是对大萧条的最终解释。伯南克曾在1995年写下一句话:"对大萧条的解释是宏观经济学的‘圣杯’,我们至今尚未找到途径染指这座圣杯。"这次诺奖的颁布,并不意味着经济学家们已经找到了圣杯,他们仍然"在路上"。
  今天的第二条,是彭天放老师带来的硬科技报告。
  10月8号,来自哈勃望远镜的最新观测照片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行星防御"实验,获得了初步成功。
  我先来给你报告一下,美国宇航局的"行星防御"实验是怎么回事。简单说,就是通过发射一枚叫做"飞镖"的航天器,高速撞击地球周围的一颗小行星,以改变小行星的轨道。如果将来有一天,人类面临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大灾难时,就可以利用这项技术来力挽狂澜。
  "飞镖"是在2021年11月发射的,经过10个月的飞行,在今年9月26号晚7点,成功撞击到了它的目标——一枚距离地球1100万公里、直径160米的小行星。这个精度相当于从北京扔出一支飞镖,打中一枚在上海的硬币。
  撞击全程由视频直播,当时,"飞镖"头部的摄像头拍摄到的小行星,从屏幕中央的一个小白点不断变大,直到铺满了整个屏幕。最后,屏幕突然一黑。指挥中心的科学家们纷纷站起身欢呼,庆祝这次撞击成功。
  不过紧接着,科学家们还需要弄清楚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撞击真的"显著"改变了这颗小行星的轨道吗?撞上只是第一步,要是之后小行星轨道改变不显著的话,那么这次"行星防御"实验同样是失败的。
  负责撞击的"飞镖"航天器重量只有大概500公斤,大小跟家里用的冰柜差不多。而被撞击的小行星,是一个直径160米的大石头块。这个比例,相当于用一颗黄豆去迎面砸一个大活人。科学家担心,这种撞击会不会是蚍蜉撼大树,根本改变不了小行星轨道?
  这就要提到,前面说的哈勃望远镜传回的照片了。我把这张照片放在文稿里了。
  可以看出,这次撞击的效果从视觉上非常显著,产生的小行星碎屑飘散了大概1万公里。这颗小行星的轨道周期,从原本的11小时55分钟,缩短了32分钟,产生了大约4%的显著变化,是科学家们之前估算的三倍。科学家猜想,可能是飘散的小行星碎屑带走了更多的能量,使得小行星的轨道变化比预想的还要显著。
  另外,这次发射任务只花了3亿美元,并且一击命中。比起"一枪未发"就已经耗费上百亿美元的"阿尔忒弥斯"重返月球计划来说,简直堪称物美价廉。
  你可能会问:小行星撞地球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也太低了,真的值得花上亿美元去满足科学家们的"个人爱好"吗?这种行星防御技术有什么现实价值呢?
  军迷们可能听说过,现在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具备拦截卫星的能力,其中,能够拦截高度为几万公里的中高轨道卫星的更是少之又少。这一片区域,恰恰是很多高价值的导航定位、遥感卫星活动的范围,对一个国家有非常重大的战略价值。"飞镖"航天器能够一击命中1100万公里之外的小行星,拦截几万公里高的卫星更是不在话下。所以,这次实验与其说是满足科学家爱好的昂贵游戏,倒不如说是一次物美价廉的军事实力展示。
  回到我国,在国务院发布的《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提到计划建立一个"小天体防御系统"。另外,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在今年4月表示,中国正在制定小行星防御计划,可以用于使近地小行星偏离轨道。拦截小行星技术,正在成为大国之间一个新的竞争热点。(转自得到)

吃老鼠药医头痛这都是二十几年前的事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农村医疗条件不是一般的落后,管理也混乱,乡卫生院还兼售老鼠药磷化锌。一农妇头痛,去乡卫生院买几包头粉吃,管理药房的据说是从外地调入的由李健再见,男神人设李健的人设,是流动的。刚出道时,他是抱着吉他唱一生有你的清华才子一个决定,又让他变成走红时决定单飞的歌手李健。名气兜兜转转,再后来,他经历过怀才不遇,成为过音乐诗人,也因为在综艺节女生留学法国深夜痛哭晚上只有流氓成都女生留学法国深夜痛哭吐槽巴黎晚上只有流氓,为什么要出来留学?看上去可伤心无奈了。都说法国巴黎是一个浪漫的地方,多少年轻男女向往,女的穿上婚纱,男的绅士礼服打蝴蝶结,坐在马车上优梦幻西游关于抓鬼不放夜叉的操作,已有帮派实行,违者重罚挑战梦魇夜叉本来是一种奖励不错的玩法,只要稍微用点心去配置五开阵容,通过职业杀夜叉也是可以赚得盆满钵满的。然而随着职业夜叉队伍的增多,形成了一种狼多肉少的局面。有的夜叉玩家忍不住了妹子穿裙子上车是怎么防走光的?1hr实现雨伞自由了!对不起钱钱,我又心动了2hr弹力裤有多弹?可是他真的好帅可是他真的好帅3hr端午节快到了,给大家表演个包肉粽王者一开始以为是4hr这怎么亲得下去?原来亲亲抱抱守望先锋2发展路线图公布,10月5日免费上线IT之家6月17日消息,暴雪今日公布了关于守望先锋2(国服名为归来)的各项新内容赛季规划与发展路线图,游戏将于10月5日免费上线。据官方介绍,守望先锋归来将定期推出赛季更新和战令,越来越多人喜爱去家务化的卫生间,只要体验过,就知道有多爽文案编辑Allen的大表姐做家务好累啊,不是我懒,而是工作带娃应酬,已经够累了,好不容易挤出点时间待在家里,如果还要做家务,那真是太痛苦了!以上这句话,说出了无数中国人的心声,因为这个周末复盘选股备忘录大盘活跃性加强,这个周五晚上辛苦一下选下股,作为下周观察自选。注意,不是个股推荐,谁据此买股有被套赔钱谁是小狗。一证券创投类备忘今年要实施注册制,所以我准备观察一下证券创投类的品种蓝琼缨因癌病逝,她的一生,可比原配风光太多了6月11日,赌王二太蓝琼缨因癌病逝,享年79岁。去世时,5个子女全部陪在身边,葬礼事宜由长女何超琼主力操办。其实这段时间以来,蓝琼缨因为罹患癌症一直在养和医院接受治疗。两年前赌王去安检时遇到警犬,竟然会有这么尴尬的场面gypsophila提了好多东西过安检,两安检员慌忙把我拦下,语气很紧张你那圆柱形一排一排的的东西是什么玩意儿?这形状不会是炸药吧整得我都慌了,最后发现是我提的一箱八宝粥。夏铃ka魅族控制权易主FlymeOS成重要筹码本报记者陈佳岚广州报道在手机厂商纷纷跨界汽车领域的大趋势下,小而美的手机厂商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海魅族,业内亦称魅族)最终走向了卖身车企集团的道路。近日,传闻已久的吉
这4件事不注意,腺样体肥大容易找上门!最近收到很多宝妈的咨询,关于儿童腺样体肥大。腺样体是什么?为什么只有孩子有,又为什么会增生肥大呢?接下来给大家讲一下腺样体肥大是怎么回事腺样体就像一个尽忠职守的保安,守卫着鼻腔的门孩子好动不一定是多动症,家长可从3个方面来区分!儿童多动症又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D),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发育行为异常疾病。不少家长在面对家里有个调皮好动的孩子时,总会怀疑孩子是不是患上了多动症。图源摄图网401859766新妈妈为什么容易患上产后抑郁症?1。有些新妈妈本身的心理素质较差产后抑郁与新妈妈的心理素质和社会认知也有关系。有些新妈妈的心理素质较差,常常自卑自责悲观厌世,这种情绪常常在产后达到顶峰,容易在产后出现抑郁。2。家兔宝宝起名改名字姓廖以腾字结尾的男孩名字推荐姓廖以腾字结尾的男孩名字推荐一姓廖以腾字结尾的男孩名字廖鸿腾(hngtng)姓名笔画172037画出自1朱淑真的贺人移学东轩鸿鹄羽仪当养就,飞腾早晚看冲天。赏析鸿大雁书信旺盛,兴盛春季养肝你做对了吗?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春三月,此谓发陈,春季是一个发陈出新生机勃发的季节,合五行属木,木遇春而旺,应五脏属肝。张景岳有言春应肝而养生,表明春季正是养肝的好时节。药王孙思邈言春日宜省酸,养胃清肝,光华本草团队向你推荐这4款药膳新春假期中,家人朋友团聚,醇酒肥甘,容易导致饮食不节,使身体负担加重,出现肠胃不适上火等问题。节后如何利用饮食清肝火养脾胃?来看看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光华本草团队推荐的几款药膳如何缓解节后综合征春节假期已经结束,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是不是也感到有点提不起精神焦虑困倦,甚至出现明显的睡眠障碍或抑郁情绪?其实,这就是所谓的节后综合征!节后综合征的原因人们在假期中,平时的生活习高压150,送你两味天然的降压药,成本仅五元!总有人说,中医无法降血压,只能改善不适症状,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你这样说,说明你对中医不理解!中西医治病的目标是一样的,都是降血压,西医主要是通过扩张血管,减少阻力,来达到降血压当代年轻人疯狂食用,乐此不疲,却不知道很伤身体有没有发觉,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各种杂七杂八的小吃遍地开花,其中避免不了很多劣质制作,有些重油重糖重盐且重辣长时间食用会导致很多身体不适,以下几点大家可以酌情观看,重辣,高温。1长时立春了,喝点适合节后调理的养生茶!新春佳节走亲访友,吃吃喝喝加上不规律的作息也给身体带来了额外负担。春节过后大家就开始忙着减脂健身淡斑美颜调理身体。本周应小伙伴的邀请,给大家介绍几款简单易操作的养生代茶饮,非常适合你知道吗?吃谷物吃出的怪病!谷物人类吃了几千年甚至上万年,应该是人类最安全的食物,但是在近现代却屡屡让人类吃出怪病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将美洲的玉米带到了欧洲,传遍了全世界。到17世纪时,玉米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