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战将系列:阎捷三2 作者:桅杆 阎捷三将军的军旅生涯,大部分时间是从事军事教育工作。其最出彩的时期,是进军东北以后,先后任山东7师参谋长、 6纵参谋长、6纵18师(43军129师)师长,一直在前线指挥战斗,从白山黑水打到天涯海角。6纵善打硬仗、恶仗,战斗力在东野各纵队中名列前茅。 阎捷三指挥的18师攻必取、战必胜 ,战功卓著。本文就来说说这些事。 (一)听了守山海关的战情汇报,林彪决心放弃锦西决战 1945年9月,阎捷三由山东军区作战科长调任7师参谋长,协助师长杨国夫进军东北。 在山东军区当时下属的5个二级军区中,渤海军区是离东北陆路最近的军区。17日,总部致电山东军区:"胶东及渤海两军区的全部主力均应进入东北工作。" 9月下旬,根据山东军区命令,山东7师部队陆续向东北进发。因蒋军进攻山海关,途中接总部数次急电,要求"日夜兼程"增援。10月底至11月初,7师部队陆续抵达山海关。由7师首长统一指挥7师和冀热辽19旅等部,组织山海关保卫战。 当时的山海关战场,我军兵力单薄,战线太长,两翼空虚,形势极不乐观。11月15日,敌军猛攻九门口和义院口阵地,准备从侧翼迂回山海关。由于防守九门口的19旅部队组建时间不长,战斗力较弱,杨国夫令阎捷三率预备队前去增援。等阎捷三当晚赶到时,九门口已经失守。见此情景,阎捷三先是打电话、后立即赶回师部,报告敌军已从九门口越过防线,我军有陷入合围的危险,建议赶快撤退。 为摆脱被动,杨国夫下令于16日晨撤出山海关战场。随后,杨国夫派阎捷三赶往锦西,向林彪汇报作战情况。 20日,林彪召集自治军前总开会,听取阎捷三关于山海关作战以及部队情况汇报。阎捷三分析:山海关失守,除了敌强我弱以外,新部队战斗力差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配合7师作战的新部队"一听到炮声就四下溃散,不知道哪里去了";进而认为我军面临武器落后、没有后方支援、各地部队没有形成统一指挥等问题,要与美式装备的蒋军打仗是很困难的。 据当时参会的李作鹏回忆:"阎捷三汇报后,林彪决心放弃在山海关、锦州之间与敌决战的计划,理由是既不可能歼灭敌人,还可能碰坏自己的部队";并于次日(21日)致电向总部和东北局,提出自己的"根本意见,即目前我军应避免仓皇应战,应准备放弃锦州以及以北二、三百里,让敌拉长分散后,再选弱点突击"。 (二)18师战力强悍,风头被两兄弟盖住 从后来的战局来看,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陈云1947年5月在给高岗的一封信中说:"避免锦州决战和成功指挥四平撤退,是进入东北七个月来的两件大事;如果这两件大事有错误的话,东北很难有以后的大好形势。" 阎捷三的汇报和分析,是林彪决心放弃锦州决战的一个重要因素。 应当说,战争不是靠那一两个人就能取得胜利的。只有将帅齐心,才能无往而不胜。 1946年10月,东野第一次大整编,山东7师和新四军3师7旅合编为第6纵队。司令员陈光,副司令员杨国夫,阎捷三由7师参谋长出任6纵参谋长。这可是一个不小的跨越。1947年初,阎捷三转任6纵18师师长,事隔13年之后,再次担任军事主官。 随后,阎捷三率领18师参加了1947年夏、秋、冬季攻势,以及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湘赣战役、广东战役、广西追击战,直到解放海南岛。 在3年多的军事主官生涯中,阎捷三指挥的18师野战、攻坚、防御及行军能力都是一流的。可以说,18师放在"东北五虎(1、2、3、4、6纵)"以外的任何一个纵队,都是绝对主力。只是 6纵3个师中,另外2个师,一个是源自叶挺独立团、井冈山红28团的16师(127师),一个是林彪3次单调的攻坚老虎17师(128师)。东野7个头等主力师,6纵就占了2个。 因为这2个师锋芒太露,18师虽然 战斗力强悍,可 多数时候只能当配角,光芒和战绩被掩盖了。最能 体现18师强悍战斗力的,是辽沈战役中的厉家窝棚堵截战。 熟悉军史的朋友都知道,整个辽沈战役有4场硬仗、恶仗,包括塔山阻击战、锦州攻坚战、黑山阻击战和厉家窝棚堵截战,其中以厉家窝棚堵截战最硬,也最为惨烈。 只是由于主要指挥者有黄永胜和李作鹏,这次战斗后来讲得少,1992年上映的电影《大决战-辽沈战役》也忽略了。笔者始终认为,无论时势如何变化,对这些历史功绩,尤其是英勇献身的烈士们,我们永远不应忘记。 (三)厉家窝棚堵截战,2个师堵住廖兵团10万大军 这场战斗,就是6纵16师和18师联手打的,阎捷三也是主要指挥者之一。 东野在10月15日攻克锦州后,林彪决心主力东返,歼灭在辽西走廊"武装大游行"廖耀湘兵团10万大军。 辽沈战役开始后,6纵2个师(17师被东总调去攻打锦州)的任务是在沈阳以西机动,监视、牵制沈阳、长春之敌及廖兵团。10月24日晚,东总判断廖兵团有转进营口的迹象,电令在郭家屯一带隐蔽待命的6纵立即赶往靠山屯地区堵截。 接电后,6纵立即强行军20个小时,于25日下午1时到达指定位置。17时,东总再次急电6纵,令其向大虎山以东攻击前进,堵截廖兵团退回沈阳。接电后,16师在右、18师在左,师属各团均以战斗姿态,齐头并进,于26日凌晨3时左右通过北宁线时,与廖兵团先头部队遭遇。 强行军途中,部队把干粮袋、被服都扔了,仅带着武器,连续强行军30个小时,行程250多里,创造了东野最快行军记录。 面对敌军12个师约10万精锐兵团,6纵2个师仓促组织防御,承受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但无论16师还是18师,"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怕"。阎捷三迅速指挥18师展开,以1个团占领段家窝棚,1个团占领姜家屯,并攻占了厉家窝棚车站。 退路被断的廖兵团孤注一掷,先是集中重炮猛轰,再是步兵潮水般冲锋,一波接着一波。这一地区都是平原,只有一些村庄的房屋可以依托,地形非常不利于防守。草草构筑的野战工事很快就被炮火摧毁。守卫车站的18师52团1昼夜打退敌军14次进攻。 6纵在强行军30个小时、极度疲劳之下,没有时间构筑工事,遇上敌人就开打。面对企图夺路逃生的精锐敌军,没有丝毫畏惧和犹豫,以超强的战斗意志,不顾疲劳和重大伤亡,硬是顶了1天1夜,为全歼廖兵团立下头功 。这样的仗,还真没几支部队能顶得住。 此战,2个师是共同行动。16师正好挡在正面,极具铁军本色,压力更大,牺牲更大,战果也更大,受到东总通电嘉奖。并肩作战的18师表现也毫不逊色。这也可见18师的战斗力和阎捷三出色的指挥能力。 1950年5月,阎捷三升任43军副军长。1951年,阎捷三离开野战部队,先是担任第25步兵学校校长,后任后勤学院训练部部长、教育长、副院长、政委,又回到军事教育领域,直到1982年离休。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