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晚年两次见杨虎城孙子,态度冷淡,杨瀚事变时和爷爷争吵
读者朋友们,在阅读文章之前,辛苦您动动小手点击一下"关注",我们将持续更新历史故事,既方便您后续的阅读,又可以与志同道合的读友进行讨论,感谢您的支持。
1936年,西安事变的发生让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得以改变,而事件主角之间发生的事情一直吸引着人们对其进行深究。
在若干年之后,杨虎城已经作古,而他的孙子杨瀚则抱着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祖父的想法两次拜访张学良。遗憾的是,张学良面对杨瀚态度淡然,似乎不愿提起那段过往。
杨瀚更是在之后爆出一个惊人消息,那就是在西安事变发生的时候,张、杨二人曾经有过激烈的争吵。
那么,张学良为何会对故人之后这般态度?他与杨虎城又为何会爆发争吵呢?
西安事变前夕
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全境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就在全国民众抗日救亡的热情高涨之际,蒋介石却反其道而行之,继续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
在他的计划之下,张学良统率的东北军以及杨虎城部下的十七路军都要去执行"剿共"任务。
只不过,这时的张、杨二人却对蒋介石的命令起了动摇之心,中国百姓正在日军的铁骑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而他们却不能上阵杀敌,还要将枪口对准自己人。
此时的二人急需有人能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而蒋介石自然不是那个合适的人选,唯一能帮助他们的,只有中共了。
在1936年11月27日,张学良便向蒋介石上书请战,希望后者能同意自己带兵北上,赶走在东北作威作福的日本人。但是,这个时候的蒋介石自然不肯放过"剿共"的机会,断然否决了张学良的请求。
而此时的杨虎城也对蒋介石颇为不满。在见证了1925年的"五卅惨案"后,杨虎城就义愤填膺地告诉好友于右任:"我将竭尽毕生精力练好兵,然后和日本侵略者拼个你死我活,将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华的势力全部扫平。"
五卅运动
并且,杨虎城还夸口表示:"总有一日,我一定会将军旗插到长白山,让我们的战马远赴日本海滨。"
但是,在绥远抗战爆发之后,眼看国土丧于敌人手中,可蒋介石却只顾着专注内战,致力于"保家卫国"的杨虎城自然万万不能接受。
并且,由于杨虎城非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他的势力被蒋介石明里暗里削弱了不少。
反观中共这边,当时的工农红军在国民党军队已经日军的双重打击之下,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即使到了这个时候,共产党却依旧心系民族大义,提出要建立统一战线的举措,并尽一切可能拉拢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将领。
一开始与杨虎城的联系还算是顺利,早在之前,杨虎城就与共产党员有过接触,还在对方的影响下萌芽了进步思想。
在之后的战争时间,杨虎城还大量任用共产党员作为自己部队的军事干部,在蒋介石发动的"反共"事变中,杨虎城还多次尽自己所能地保护共产党员。
因此,对于中共提出的"抗日"思想,杨虎城自然是赞成的。
而推动张学良发动兵变的重要原因,则要属蒋介石在1936年亲自坐阵西安指挥"剿共"一事了。
12月4日,蒋介石赶到西安之后,还来不及休息,就在第一时间调兵遣将,将陈诚等重要心腹都调到西安。此举无疑是对张学良"剿共"成果的不满,想要趁机夺了张的军权。
要知道,在乱世时节,手中没枪没兵,那就成了待宰的羔羊,张学良自然不能容忍这种事情的发生。
12月9日,为了宣传抗日救亡,西安学子纷纷走上街头进行示威游行。按理说,一般对于游行示威的学生,政府都不会太过为难。没想到,蒋介石却命令西安军警进行武力镇压,对手无寸铁的学生开枪阻击。
这件事的发生,让张学良对蒋介石的所作所为大为不满,他的爱国之心也遭到了极大的刺激。
于是,在义愤填膺的学生面前,张学良当众表示:"你们放心,在一周之内,我将会用实际行动给你们答复。"
张学良的这番话,并非是暂时安抚学生们的托辞,而是一位爱国将领的真情流露。或许在这个时候,张学良已经有了初步的计划。在"诤谏"行不通的情况下,留给他们的只有"兵谏"一条路可选了。
张学良与蒋介石
当时,他们二人面临的困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旦其中一方被瓦解,那么另外一方的下场也绝不会好过。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学良与杨虎城携手合作,完成了"西安事变"。
双方产生分歧
1936年12月12日,蒋介石被武力扣押的消息震惊了中外。但是,在当事人眼中,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从始至终,张学良都认为自己参与到这次兵变的目标是为了矫正过去的"不抵抗政策"。而在杨虎城看来,西安事变的发生,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在得知消息的那一刻,中共也立刻对这猝不及防的情况作出应对之策,并派出周恩来全权负责此事,争取不流血将此事解决。
中共参与西安事变的代表:(左起)秦邦宪、叶剑英、周恩来
在中共的作用下,西安事变终于迎来了和平解决的结果。只不过,就在这个时候,张、杨二人之间的矛盾再次爆发了。
除了一些具体的问题之外,横跨在他们二人之间的最大难题无非是"放蒋"还是"留蒋"?
其实,张学良想要释放蒋介石也是情有可原的,他发动此次兵变只是为了抗日救国,并不想争权夺利。既然蒋介石已经同意了抗日,那就没有必要再将他一直扣留了。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在读宋美龄给他写的信
只不过,张学良没有想到,自己的想法居然遭到了杨虎城的强硬反对:"把他放回去无异于放虎归山,没有得到任何保证就敢放人,你就不怕他到了南京之后,翻脸把咱们两个给杀了?"
张学良也忍不住反驳:"咱们的目标是要请求蒋委员长一起抗日,我们早就应该将自己的生死抛之脑后,而不是在这里讨论自己的后果!既然你怕了的话,那当初怎么又加入了呢?"
闻言,杨虎城也终于火了:"我怕什么?我有什么可怕的?" 说完之后,杨虎城怒气冲冲地离开了。
12月25日,张公馆来了一位客人,对方正是国民党举足轻重的人物宋子文。一见到张学良,他就急切地将一封信交给对方,而信上的内容,正是东北军以及西北军将领们联名要求释放蒋介石。
张学良拿着手中的信久久没有言语,半晌,他才扭头看向宋子文:"现在的情况已经很严重了。"
宋子文也在对面劝他:"汉卿,事情拖得越久就麻烦,到时候还不知道会出什么乱子呢。"
于是,张学良仿佛下定了决心:"麻烦你去告诉委员长和夫人,我亲自送委员长去南京。"
到了下午,张学良急匆匆地赶到杨府,将一张纸条塞到了杨虎城手中,上面是张学良的手谕,万一他在送蒋介石回京的途中遭遇了不测,那么东北军将由杨虎城负责。
其实,张学良对蒋介石也并非十足的信任,才会将东北军交到杨虎城手中。
与此同时,杨虎城也无比矛盾,在他内心深处是不愿意放虎归山的。
可是,南京方面还需要蒋介石坐镇,否则内部争斗就会耗尽国民党军队的精力。而浩浩荡荡的中央军也正大兵压境,别说张学良"放蒋"决心坚定了,现在就连中共也同意了。
这样一来,要是自己再不同意,岂不成了众矢之的?
但是,对于张学良还要送蒋介石回南京一事,杨虎城自然不同意:"放他回去就已经能够证明我们的诚意了,实在是不能送他了啊!"
面对杨虎城的苦口婆心,张学良摇了摇头:"老兄说的道理我也明白,但是既然已经决定了,那就无法再改了。"
就这样,在蒋介石回南京的旅途上,张学良全程护送。而在张学良登上去往南京的飞机之后,再也没能回来,杨虎城也在不久之后被捕,并在解放战争前夕惨遭杀害。
不得不说,张学良与杨虎城在西安事变中的分歧是不可避免的。
张学良能够参与并发动西安事变,除了他所背负的国仇家恨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蒋介石的政策,他也被安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
而这次的"兵谏",刚好能向世人证明,自己并非不抗日,而是迫不得已而已。这样一来,他的骂名便可以得以洗刷。
并且,张学良与中共接触的时间并不算很长,并且深受西方思想的熏陶,极度重视个人主义。
而在张学良被送往军事法庭时,他的回复便是:"这次的事情,我一个人负全责。"由此也可以看出,在这个时候的张学良还是将此次事变看成个人行为居多。
晚年一改口风
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对于二人的态度也是截然不同的。虽然张、杨都并非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但张学良背靠的是东北军,他与蒋氏夫妇的关系也更为亲密。
并且,在之前的中原大战时,张学良也曾对蒋介石提供过帮助。这样一来,就算在遭遇此事过后,蒋介石也依旧认为张学良是受人蛊惑而已。于是,张学良才会被软禁,而杨虎城则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直到1990年,在蒋家人不再接班之后,张学良才得以结束自己长达半生的软禁生涯,前往美国探亲。
1995年,张学良才彻底离开台湾,去往美国定居。在得知张学良重获自由后,杨虎城之子杨拯民便希望能够前去拜访这位叔父。
在陕西的那段日子里,杨拯民也被父亲带着多次见到张学良。在他的印象中,自己的父亲总是不苟言笑,反而是张学良是个爱开玩笑的性格,还经常抱着小时候的他讲故事。
遗憾的是,在动身之前,杨拯民便因身体原因而耽搁了脚步。1998年,当他再次打算将这件事提上日程之事,却遗憾离世了。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杨瀚接过了这个重任,并在1999年启程赶往夏威夷。
1999年6月1日,在夏威夷,杨瀚终于见到了与自己爷爷合作完成了那场事变的张学良。
此时的张学良已经99岁高龄了,再也没有西安事变时的意气风发。
由于双方都没有见过面,因此初次见面自然无话可讲。最终,还是杨瀚出声打破了沉默:"我是杨虎城的孙子,我来看您来了。"见到故人之后,张学良并没有任何惊喜的样子,反而神情淡然地看着杨瀚:"好好,谢谢。"
在说完这四个字之后,张学良再也没有任何言语。好在,杨瀚此次前来也并非想要从对方口中了解到什么,只是想替自己的祖父以及父亲看看故人罢了。之后,杨瀚又同张学良在海边走了一次,可张学良依旧始终没有张口。
而在晚年的时候,当有人在张学良面前提及"西安事变"之时,张学良却一改之前的口风:"这件事从始至终都是杨虎城的主意,就连事情的经过,也是由杨虎城来负责的。我只不过是挂个名而已,才要我来负这个责任。"
直到这时,杨瀚也站出来将事情告知众人:"虽然当时抓蒋介石的确是由东北军来做的,可本来是祖父的十七路军去做这件事,结果祖父又将这一任务给东北军了。并且,西安事变的重点也并不是将蒋介石囚禁,而是前期的发动以及后期的解决,而这两件事,是由东北军以及祖父的十七路军一起做的。"
至于张学良为何不愿提及往事,我们不得而知。而经过这件事,张学良付出了大半生的自由,杨虎城更是惨遭毒手,这样的遭遇,张学良拒绝回忆也是情有可原。
虽然对于是谁才是发动了西安事变的主要人物还存有争议,但是在国家危亡的时候,张学良以及杨虎城能够站出来为了抗日铤而走险实行兵谏,完成了一件挽救国家的利事,他们的精神就值得我们永远敬佩。
参考文献:
人民网:杨虎城之孙:祖父是"西安事变"的真正主谋
武汉文史资料:西安事变中张学良和杨虎城的意见分歧
领导文萃:张学良一意孤行送蒋返宁记
孟晚舟不愧见过大世面,不爱披金挂银,用胸针就戴出优雅贵气在现实生活当中,总是可以看到很多中年女性披金挂银,不是戴着金手镯金项链金戒指,就是戴着银耳环银手链,金银首饰早就已经烂大街了,真正优雅贵气的女人,现在都爱戴胸针出门,无论是搭配连衣
12月14日漂亮早上好问候动态图片最新版周三最美早安祝福图片大全1铃声的旋律多曼妙,清晨的气息真正好,打开手机傻傻的笑,短信问候早早到捎上我的祝福,怀揣你的自信,收获美好的一天,早安!2嘁吥咙咚咭咚咭,懒虫起床!懒虫起床!嘁吥咙咚咭咚咭,懒虫起
四十岁年纪岁月无声,却总能留下痕迹,圈一个未来,塑一个过去,总能寻得些蛛丝马迹!不知从何时起,胡茬子总收割不及夜稍深,已是熬不起,上下眼皮死都不肯分离啤酒肚蓦然间雄起,倒纳闷也不曾迷恋过这液
记忆中的冬天记忆里的冬天是寒冷的,会有鹅毛大雪,会有冰冷刺骨的水,也有冒着热气的井水,还有结冰的树叶图片来源于免费图库2。小时候,一到冬天,上学的时候就会带一个小锅,里面放上碳火,烤一烤长冻疮
始终无趣始终认为自己是个无趣的人,每天的生活普通平凡,日复一日!冰心说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每每读到这段话,甚觉惭
爱的本质不仅仅是利益的等价交换,还有更重要的东西有人说,爱情的本质就是利益的等价交换。可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人因为你是你而爱你。或者,更确切的说,尽管你是你,仍然有人爱你!或许,在熙来攘往的人潮中,你就是普通的一份子,丝毫不耀眼。
捕梦人捕梦人诗尚凝寒被放大的童年放大的梦的陷阱三十年前的捕梦人和四十年前的捕梦人合而为一捕获正在衰老的自己使自己永生在每一次梦境中重新锻造自己机械人的身体启动少年之心这世上所有的负荷非金
感情纯不纯遇事见真章冬日生活打卡季真诚文田歌(一)世界这么大到处都是人不喜欢心眼多的人因为玩不过人家不喜欢太有心机的人因为相处太累不喜欢太算计的人因为我数学不好不喜欢说谎的人尤其是最信任的人不喜欢吹牛
如何让你的习惯变得容易每当我们梦想做出改变的时候,总是会因为过分期待能够获得的结果而异常兴奋。即便我们知道应该从小处踏实前进,但仍然忍不住会把步子迈得太大。比如有人上来就想跑马拉松,结果发现想要每天坚持
长宁这些地方上榜上海市高标准保洁区域(道路)名单据市绿化市容局介绍,近年来,上海市道路保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不断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模式,逐步推进一江一河市民休闲广场公园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达到高标准保洁要求,不断
七公杭州的水源千岛湖配供水工程闲林水库12月13日杭州市老年书画协会摄影家分会和中国老摄影家协会杭州站40余人前往千岛湖配供水工程展示馆参观考察,地址于京杭大运河支流闲林港畔的一座文明古镇闲林,位于杭州市余杭区闲林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