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76年9月9日0时10分,毛主席在北京中南海逝世。 在毛泽东纪念堂的瞻仰厅中,大厅正面白色大理石墙壁上镶嵌着鎏金隶书大字: "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存不朽。" 在大厅中央,万花丛中安放着水晶棺,水晶棺里边的毛主席,脸色红润,神情安详得犹如睡着了一般,就仿佛毛主席还在我们身边,还在时刻指引着我们不断向前迈进。 毛主席的遗体至今仍栩栩如生,那到底使用了什么方法,才能保存得如此完好呢? 2
毛主席逝世后,他的遗体是进行火化还是保存下来产生了极大的争议。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毛主席是倡导火化并希望自己死后也是火化的。 1954年,毛主席在杭州西湖看到大大小小的墓地时,忧心道:"死人与活人争地不好。" 1956年,毛主席带头签署《倡议实行火葬》的倡议书。 在晚年,毛主席跟时任毛主席保健护士长的吴旭君说,他死后遗体要火化,然后把骨灰撒到长江里去喂鱼。自己生前吃鱼,死后换成鱼吃自己,鱼吃了长肥了又可以继续去为人民服务了,这叫物质不灭定律。 以上三件事情,足以看出毛主席对死后自身遗体处理的态度了,也让人民深切感受到毛主席一直在为群众着想。 然而,毛主席的遗体并没有按照他生前的倡导进行火化,而是在其纪念馆中安然地躺着供世人瞻仰。 毛主席逝世当日,时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的华国锋在中南海召开关于毛主席治丧事宜的会议。 众人争论不休,最终华国锋和叶剑英这两位国家领导拍板决定先进行遗体保护,确保后续的发丧、吊唁工作。 遗体保护时间初步定为15天。 遗体保护的医务人员应上级指令,对遗体的保护只是为了达到15天的追悼活动需要,故只对遗体进行了一般处理,仅注射一些甘油、酒精、福尔马林等药物以防止遗体腐烂。 1976年是令人感到悲痛的一年,那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去世。 7月6日,朱德司令也在北京去世了。他们俩都进行了火化,人民在这一年失去了敬爱的周总理和朱德司令。 他们的悲痛还没来得及缓解,又听闻毛主席逝世的消息。 毛主席犹如人民群众的天,毛主席离开了,让无数人民群众的信仰也跟着轰然倒塌,他们不希望毛主席就这样离开。 所以他们不愿毛主席的遗体进行火化,一旦火化,就再也"看不到"毛主席了。 在9月10日,经过会议探讨后,华国锋最终拍板决定将毛主席的遗体进行永久性保存,并建立毛主席纪念堂,以供世人永久性瞻仰。 虽然这违背了毛主席的遗愿,但是毛主席的遗体和他的思想一样,是我们伟大的遗产,对毛主席的遗体进行永久性保存,不仅仅是国家领导人的意见,也是中国千千万万人民的心愿。 但这给遗体保护工作小组出了一个大难题,遗体该如何永久保存呢? 3
要求保护遗体长期不腐烂其实并不难,因为这已经有了成熟的科学方法。 但是,难的是要达到瞻仰的目的,因为这不仅要求遗体的面部颜色、容貌、神态合乎要求,还要求遗体能够接受光线、温度、湿度等的影响。 况且遗体已经过了最佳处理时间。 一般来说,要进行永久保存,遗体保护工作要在死后2小时进行解剖,取走内脏,然后把全身血管包括最细微的毛细血管都用冲洗液冲洗干净,最后注入福尔马林、凝固剂等。 这又是一个重大的政治任务,虽然困难重重,遗体保护小组还是承担了下来。 9月11日,经过细致打理后的毛主席遗体移到人民大会堂,在这里举行群众吊唁活动。 为了保护遗体,大会堂室内所有的制冷设备全部都开启,参与吊唁的人们穿着厚厚的衣服,虽然觉得已经非常冷了,但是这样的温度却还是不足以保护遗体。 这样的低温常人都是无法承受的,更何况前来吊唁的人中不乏有年老体弱者。 而且人们还会带来热量,再加上吊唁的声乐、光线等,都会对遗体保护工作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遗体的长期防腐保护,药物只是起到暂时的作用,实际上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是遗体存放的环境。 对此,领导和专家们决定要加个棺罩,并保证棺内低温和隔氧。 那要制作怎样的一个棺罩呢?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要尽快研制出一个世界一流的水晶棺,用来安置毛主席的遗体。 然而,在1976年前,我国是没有用水晶棺保存遗体的先例。 在国际上,有杰出的国家领导人的遗体是用水晶棺进行安置的。 然而,关于水晶棺的制造,都是机密,我国是没有这项技术的,也没有任何资料可供借鉴和使用的。 如何制造一个既能满足遗体保护,又能满足遗体瞻仰的水晶棺,这给我国的临时组建起来的水晶棺研制小组的工作人员出了一个大难题。 工作人员想起,孙中山逝世时,苏联政府曾赠送过一个水晶棺,只是当时并没有用上,存放在碧云寺供人参观。 时间紧迫,是否能用这个水晶棺来安置毛主席的遗体呢? 4
然而,这个水晶棺只有约1.75米长,0.5米高,且棺盖是玻璃的,加上当时在国际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裂缝,这使得其密封性和隔热性都无法得到保证。 因此这个水晶棺是不能用于毛主席遗体安置的。 吊唁活动已迫在眉睫,但是水晶棺却无法一时半刻就可以研制出来。 水晶棺研制小组人员和相关国家领导人决定暂时先用玻璃棺,以供吊唁瞻仰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在当时,北京只有一家工厂可以生产符合要求的有机玻璃。 但是这家工厂能够生产的玻璃最长只有1.6米,距离要求的2.2米长还差0.6米。 水晶棺研制小组人员和工人们一起在工厂里,不断试验将玻璃板连接到一块。 终于在十几小时之后,顺利完成玻璃板的拼接。 在这十几个小时里,研制小组人员和工人们在厂房同吃同住,厂房生产加工温度高,他们脸色通红,汗流浃背,但是,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玻璃板的顺利拼接,意味着一个密闭的环境就可以实现了。 接下来还要往棺内充入惰性气体、排除棺内氧气,以防止棺内细菌等微生物滋生造成遗体的破坏。 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对大厅内的温度、声音、光线都做出了严密的把控,这才保证伟人的遗体在吊唁瞻仰活动中并未遭到严重破坏。 吊唁瞻仰活动持续到9月17日,前后前来人民大会堂吊唁的人有30多万,举国上下陷入一片哀痛之中。 从吊唁活动结束到毛主席纪念堂建成,需要大约1年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毛主席的遗体要放在哪里?要怎么样继续进行遗体保护工作呢? 9月18日追悼会结束,中共中央决定将毛主席的遗体转移到一个代号为"769"的地方进行保护。 9月20日毛主席遗体顺利转移到"769"保护室。 浸泡遗体的配方也是特殊的,是专家依照过往经验,甚至是在处理保存马王堆古尸的配方上进行调配而成。 玻璃棺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水晶棺的研制工作还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那水晶棺的研制工作又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呢? 5
根据上级指示,水晶棺必须在毛主席纪念堂建成之前完成,那也就是要求在1年之内完成水晶棺的制作。 据报道,用于制作毛主席水晶棺的东海水晶原材料,重达32.2吨。 当时候是由国家地质总局负责水晶棺的原料采集工作的,群众听说水晶原材料不足,都自发去采集。在人民群众团结一致下,竟在短短时间内采集到足量的水晶原材料。 根据后期资料记录显示,当时还没有真正的水晶棺,就连列宁、斯大林、胡志明的水晶棺,也都是用航空玻璃压制而成的,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水晶棺。 没有先例,也没有任何资料可供参考和使用。 在我国,天然的优质水晶体材料最大每块也只有30~40cm,因此,利用天然水晶体制作水晶棺板材是不可能的。 北京一位老师傅建议以小拼大,就是把由水晶原材料熔炼好的小块水晶毛坯拼接成一块水晶砖,再由一块块水晶砖焊接成小水晶板,最后小水晶板再焊接成水晶大板。 组成水晶棺的水晶大板约2米长、1米宽、0.08米厚,这块大板就是按照以上方法由一块块小水晶板焊接出来的。 水晶的熔点超过2000℃,因此焊接工作必须在水晶融化的那一瞬间完成。 水晶焊接这项工作是由老技工完成,他身穿厚重的金属防护服,防护服上一直冒着热烟,必须要不停地往他身上浇水,就连老技工双脚也都是泡在水里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众人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水晶棺板材的制作,石英粉纯度达到99.9999%,这6个9的纯度,至今全世界没有任何人再生产出来。 水晶板制作出来了,那接下来就是研磨、抛光、拼装等加工工作了。 技术人员还对水晶棺进行了八级地震危机测试,不负众望,这座水晶棺未出现任何异常现象。 1976年11月25日,这座世界一流的水晶棺正式问世了,它凝结了全国人民的心血,承载着无数人民对毛主席无限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然而,有了水晶棺还是不行的,因为水晶棺里边的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在遗体的保存环境中,隔氧、低温和避光才是关键。 毛主席的遗体不仅是保证不腐的问题,还要求皮肤的颜色、面容尽量栩栩如生。 水晶棺的内照明和光学整容就是用来让人民看到栩栩如生的毛主席所做的努力。 此外,专家们经过研究论证,找到了更为先进的遗体保存方法。 这就是气态和液态相结合的遗体保存方法,依照不同的时间段来选择遗体是出于气态环境还是液态环境。 比方说瞻仰时间段内,那遗体就保存在气态当中,非瞻仰时期则是转入液态。 就这样,在人民群众不辞艰辛和不断努力创新下,毛主席的遗体至今仍栩栩如生,在毛主席纪念堂中陪着我们一代代人走过无数个春夏秋冬。 毛主席 以另一种姿态陪伴在人民群众身边,见证着祖国的大好河山。 毛主席遗体的保存和水晶棺的研制工作,反映了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无穷的,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一致,敢于挑战困难,创造出人们意想不到的奇迹。 我们敬仰毛主席,也敬仰所有为这个国家和人民付出的前辈们。 我们坚信,勇敢勤劳、永不服输的中国人民将攻克下一个又一个难关,将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伟人的精神将永远指引着我们走向一个又一个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