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出生率60年最低,从婚育的角度看到了什么?
谢谢邀请!
题目本身错了,现在的出生率起码是72年来最低的,1962年只有六七亿人,出生了一千多万人,去年十四亿人只出生了一千余万人,哪个人口出生率高。一目了然。
感谢提问:
我国人口生育能力持续下滑的根源:综合生存给养资源配给失衡。
2022年1月24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2021年全国姓名报告》。报告透露:截至2021年12月31日,2021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887.3万,其中男性新生儿468.1万,占52.75%;女性新生儿419.2万,占47.25%。
2022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中国经济数据,年末全国人口1412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72311万人,女性人口68949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88(以女性为100)。从年龄构成看,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822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5%;60岁及以上人口2673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0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2%。
1949年-2021年中国人口出生率:
1949年36.00‰、1950年37.00‰、1951年37.80‰、1952年37.00‰、1953年37.00‰、1954年37.97‰、1955年32.60‰、1956年31.90‰、1957年34.03‰、1958年29.22‰、1959年24.78‰、1960年20.86‰、1961年18.13‰、1962年37.22‰、1963年43.60‰、1964年39.34‰、1965年38.00‰、1966年35.21‰、1967年34.12‰、1968年35.75‰、1969年34.25‰、1970年33.59‰、1971年30.74‰、1972年29.92‰、1973年28.07‰、1974年24.95‰、1975年23.13‰、1976年20.01‰、1977年19.03‰、1978年18.25‰、1979年17.81‰、1980年18.21‰、1981年20.91‰、1982年22.28‰、1983年20.19‰、1984年19.90‰、1985年21.04‰、1986年22.43‰、1987年23.33‰、1988年22.37‰、1989年21.58‰、1990年21.06‰、1991年19.68‰、1992年18.24‰、1993年18.09‰、1994年17.70‰、1995年17.12‰、1996年16.98‰、1997年16.57‰、1998年15.64‰、1999年14.64‰、2000年14.03‰、2001年13.38‰、2002年12.86‰、2003年12.41‰、2004年12.29‰、2005年12.40‰、2006年12.09‰、2007年12.10‰、2008年12.14‰、2009年11.95‰、2010年11.90‰、2011年11.93‰、2012年12.10‰、2013年12.08‰、2014年12.37‰、2015年12.07‰、2016年12.95‰、2017年12.42‰、2018年10.94‰、2019年10.48‰、2020年8.50‰、2021年7.52‰
1949年36.00‰、1961年18.13‰、1963年43.60‰,难道1949年、1961年、1963年的综合社会生活状况比1993年-2021年都要好?这肯定不是事实。那您可能会说那是因为19世纪70年代之前没有计划生育。的确,限制性计划生育对人口生育起到了极大的约束作用。但是,2016年放开二胎生育之后并未能扭转持续下滑的势头呀!那么,是什么力量劫走了中华民族"多子多孙多福"旺盛的人口生育能力呢?
综合生存给养资源配给失衡!
一、倚重城镇经济发展,剥夺了孩子们的童年乐园
人类生于自然、长于自然,是"自然生态食物链"中的核心成员,也是智商最高的社群性、杂食性哺乳动物,人类既可以采集植物果实充饥、也能够捕获其它动物"改善伙食"。因此,在机缘巧合之下人类开始有目的地驯化播种植物、驯服圈养动物、使用工具加工食物,从而使人类逐步远离了"茹毛饮血"式的自然生活。
驯化播种植物使人类有了相对稳定的植物养料补给、驯服圈养动物使人类获得了稳定的肉+蛋+奶、借助自然物质加工制作捕食工具使人类逐步拥有了相对更高雅的文明生活方式......然而,随着近代人类消费物资交换市场不断被繁荣,城镇逐渐成为现代人类社会繁荣发展的主角。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11月1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
绚丽多彩的霓虹灯、错落有致的大楼、熙熙攘攘的人群、行如流水的车流......现代城镇犹如法力无边的巨型磁铁,吸附着西面八方的追梦人。因为,这里拥有现代人类社会最理想的职业分工协作体制、这里拥有最丰富的人类社会消费财富供给、这里拥有现代人类社会最好的公共福利【比如教育、医疗以及综合游娱】。
《四言诗•手里有粮》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脚踏实地,喜气洋洋。
大意:有了粮食,就不怕被饿死,心里有底了,然后才能不慌不忙的去做自己心中所想的事情。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谁掌握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控制了世界;谁掌握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20世纪90年代之前,全国人民口粮几乎完全自给自足。然而,2021年9月,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1-8月我国粮食进口量11453.6万吨,去年同期进口8496.7万吨,同比增长34.8%,超过了2019年全年粮食进口量。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类走出原始丛林、摸索总结出现代文明社会生存方式的基础,亦是人类人类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基础,只要人活着就需要通过吃维持基本生命体征平稳。所以,当我国按下城镇化快捷键之时,或许就应该预料到人口生育能力下滑的必然。因为,城镇是最好的避孕药,忙着打拼事业的年轻人很难有时间估计培育孩子。
商业街、商品房、商业......城镇是以社会消费物资交换为基础搭建起来的人类分工协作聚居区,城镇发展建设的根本目标只有一个——赚钱。因此。过度倚重城镇经济发展,剥夺了孩子们的童年乐园,没时间、没精力、没能力管好孩子已成阻碍城镇家庭生育最大的"坎儿"。
二、住房、教育、医疗资源集中供给,拉低人口综合生育能力
居住是现代人类享受幸福社会生活的基础。然而,自打住房实行商业化供给之后,自建房、以体力换建房、借助自然物质建房就逐步被货币购房所替代。货币购房有许多优势,比如很方便、很规整、很宜居.....但是,在实际居住方面却有诸多副产品,比如购房掏空了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家庭的钱袋子、商住楼房可不能按各家住房需求随意扩大或者缩小【比如三室以下小户型住房就难生育三孩】、一旦入住商业楼房洗衣+做饭+卫生清洁等可都只能接受有偿服务。
接受教育、保障基本身心健康是现代社会每个人享有的最基本权利。然而,除了小学和卫生院在农村有分布以外,中学以上学校、星级综合医疗服务实施基本都在城镇,并且大学及二级甲等以上医疗服务只有地市级以上城镇才有。因此,但凡有能力进城某发展的年轻人都进城了,但凡父母进城的孩子也都跟着进城了。
网络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有25.1万个小学(含9.3万个小学教学点),比2019年少了8369个,而与2001年相比,减少的小学数量则达到了24万所。与城镇繁荣发展相反,近年我国农村发展陷入了重重困境,先是青壮年劳动力陆续离开、后有逐渐长大的孩子们通过求学离开、最后只剩下老弱等待自然召唤.....
《论语·季氏》第十六篇:"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意思是说不论有国的诸侯或封地的大夫,不应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分配不均;不要担心人少,而只需提防境内不安宁;财富分配均平,便无所谓贫穷;人民和睦相处,便不觉得人少;境内安宁就没有亡国的危险。
同样多的雨水,平均分布能够滋养更多植物;同样多的阳光,均匀散播能够温暖更多的生命;同样多的粮食,均匀分配能够养活更多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朝代更替之际引起灾荒的根源并不是因食物大量减产引起的,是由于课税剥夺了老百姓的口粮。同样,当今所有发达国家都不缺衣、不缺粮,造成人口生育能力下滑的根源就是"贫富差距"太大,曾经我们蔑视资本家将牛奶倒掉也不给穷人喝,今天我们正将一栋栋刚进入装修阶段的楼房炸掉也不给买不起房的人住。所以,我国人口生育能力持续下滑的根源:综合生存给养资源配给失衡。
这才是开始!以后的出生率会越来越底。主要的原因是生活压力过大,有一个小孩就很费精力了。以前小孩子上学都是自己来去可现在得一个整人接送!就凭这点也不愿意多生。
我看到了无奈!
看到了婚育人群的务实。现在扶养一个小孩,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太高,与其多生个孩子给不了好的生活,还不如不让他降临人间。这是婚育人群最朴素的想法和行动。
在动物世界里,它们的出生率是随着生活环境中的食物多少而成正比波动的。人类其实也一样,如果不能实实在在地搬掉住房、医疗、教育、养老这几座大山,人口出生率不会最低,只会更低。
人口出生率低,我想只要国家出台相应的配套保障政策,这个问题会得到解决的。
六十年来是最低,再过六十路人稀。
男难娶妻女难嫁,传宗接代不容易。
重视人口质量,理性生育。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口出生率降低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