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7年辽太宗病逝,手握重兵的军队将领拥立了随军南征的耶律阮为帝,是为辽世宗。辽世宗依靠着强大的军事实力,迫使应天后和耶律李胡承认其帝位。关于辽世宗的4年统治可分为两个时期,前两年为第一个时期,主要以稳固政权为目的。 辽世宗在南征途中遇刺,使参与平叛的耶律璟获取了群臣的拥立,是为辽穆宗。被称为"睡王"的辽穆宗一改辽初三代君主的南下政策,在其统治时期内"草原本位"思想抬头,这也与内部叛乱较多有关。 969年辽穆宗被近侍所杀,耶律贤于柩前即位是为辽景宗。辽景宗在内政上取得的成就与对外关系缓和是分不开的。辽景宗即位之初接受大臣的建议主动向北汉示好。不仅如此,辽朝还给予了北汉粮食、马匹等物资的援助,而这些援助在以前是没有的。一方面表明北汉在与中原王朝的对抗中,实力有所削弱,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辽希望确保北汉存在的态度。 一、辽朝无论处于谁在位,对于北汉的军事求援从没有拒绝过。自北汉建立,对辽朝 的期望就是获得其军事援助,有了辽朝做后台,刘旻开始不断的纠结军队对后周展开军事挑衅。对于当时的中原王朝来说,在其展开军事行动之前都不得不对契丹的军事力量有所顾忌。 二、辽对于北汉的援助是有限的。 三、辽朝的一切行动都是以维护其利益为出发点。 辽朝的内政外交是相互联系的,在辽朝处理对北汉的关系上体现的尤为明显,辽世宗内政稳固之后,便以对外征伐为目的。而北汉的建立为其提供了干涉中原事务的绝佳时机;辽穆宗"草原本位"思想抬头,也是对辽朝内政变化的客观反映;辽景宗希望外部的稳定为其对内改革创造环境。 一方面辽宋之间达成了"雄州和议"确保了外部的和平;另一方面加大对北汉的援助,北汉可以自保。 947年,面临着几近失控的中原局势,辽太宗主动北退,留下的少量军队显然已经不能起到震慑作用,这就造成了中原地区的权力真空。刘知远称帝一年之后便逝世,这给后汉政权在内政、外交都带来了许多变数。 朝廷武将跋扈,宰相无权,忍无可忍的汉隐帝联合大臣联手发动了宫廷政变,将朝廷内部的武臣除去,这又导致了以郭威为首的军队南下报复,最后以汉隐帝被杀,郭威顺利进入汴州而结束。 汉隐帝的被弑并没有招引各路藩镇的勤王之师,甚至连刘氏宗亲也默认了既成事实,在山西的刘旻竟害怕引起郭威的误会,而主动与郭威妥协。郭威统治时期,外部有契丹的不断威胁,内部也只是以求稳为主,害怕内部的不稳会招致辽汉伺机南下。 到了柴荣统治时期,改变了郭威的政策,先是不顾朝臣反对,在高平击溃了契丹北汉联军;后又获得南唐淮北之地,南唐放弃帝号改成国主;又迫使契丹放弃了关南十县。在一系列胜利面前,周世宗却突然因病逝世,使得新晋军事将领赵匡胤趁机夺取了政权。 赵匡胤首先做的就是稳固自己的政权,以战争手段消灭了反对自己的藩镇,又以"杯酒释兵权"解决了潜在的威胁。在此期间,契丹皇帝在外部并没有给予新生的北宋以打击,甚至当得知赵匡胤称帝的消息契丹与北汉联军主动撤出。在北汉问题上,契丹毫不吝啬的给予援助,但辽宋双方的交战也仅限于此,在辽阔的华北地区,双方相安无事。 960年赵匡胤称帝,驻守在潞州的李筠揭起反宋大旗,北汉得知李筠的意愿后,给予了李筠支援。李筠反宋,本是辽与北汉对宋朝进攻的最佳时机,但是三方各怀心思,李筠以兴复后周为己任,并且表现出了对辽朝的敌视态度;北汉主则与后周有亡国之恨,对李筠的态度也十分不满。 李筠向北汉主表达了不希望用契丹兵的要求,但是刘承钧还是向辽朝做了汇报。而在相关的史料中我们没有找到辽朝的表态。而后辽穆宗曾责备刘承钧帮助李筠,这也表明辽朝并不打算去帮助李筠,而刘承钧在这方面表现的十分积极,直接表明了辽汉双方的分歧。 刘承钧认为李筠的反宋是多了一个盟友,可以共同对抗新建立的宋朝,辽朝认为李筠放弃做宋臣而去投靠北汉,肯定是包藏祸心,不值得信任,因此辽朝并没有认真对待李筠,但是这也足够引发辽与北汉的直接矛盾。 宋太祖显然不愿放弃消灭北汉的机会,但辽朝也做了充分的准备。经过近20年与后周、北宋的军事对抗,北汉的实力已经遭到了极大的削弱,到968—969 年,北汉对于宋朝的军事进攻已经毫无能力,只能凭借城防和宋军相持,所幸太原城防坚固,对宋朝军队造成了杀伤,而这种杀伤显然无法击退宋军。 辽朝采取分兵援助的策略,是在得知宋太祖御驾亲征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并且最终迫使宋太祖撤军,辽与北汉合作达到了目的。我们可以看出在单独面对北汉军队时,宋军可以很快的推进到太原城下,完成包围,对于这样的军事压力,北汉毫无还手之力,只能凭借太原的城防消耗宋军,并希望辽朝军队及时赶到,这样的情况下,辽与北汉的军事联合俨然变成了辽军单独与宋朝作战了。 北汉似乎帮不上什么忙,面对这种被动局面,北汉将军不得不想办法化被动为主动,于是萌生了偷袭辽军,向宋朝投诚的念想。 虽然这次的辽与北汉的联合军事行动取得了胜利,但是成功的关键并不在北汉身上。北汉的衰弱使得其将领不得不为北汉的前途担忧,偷袭辽军后投降宋朝的计划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北汉的灭亡取决于辽军在石岭关的战败。北汉对于战争成败无足轻重,更不可能对辽朝有什么特别的帮助,但即使在辽朝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依旧给予了北汉及时的军事援助,这也展示了辽朝对于北汉的军事援助承诺。 北汉主刘继恩投降北宋,表明北汉已经放弃了与辽的军事联盟关系,北汉灭亡之前还有些北汉贵族、大臣逃到辽朝,辽朝并没有组织这些人继续与北宋战斗,只是授予了他们一些辽朝官职,这也表明辽朝也彻底放弃了这种军事联合。 北汉建立之初,辽世宗就指派西南路招讨使潘聿捻派出使者对北汉进行联络,北汉刘旻也予以了积极回应。两国之间通过数月使者往来,最终建立了同盟关系。不甘心仅仅盘踞于河东的刘旻多次派遣使者向辽朝乞求兵援,他还妄想进驻中原。不过辽对其也进行大量支持。 刘旻病逝,北汉继任者刘承钧改变了刘旻事事派使向辽朝请示的做法,企图在内政上获取更多的自主权,就不免在礼数上对辽国有所欠奉,辽穆宗对此的反映十分强烈,派出使者责问刘承钧。为了改善辽和北汉的关系,辽景宗还主动释放捉来的使臣,以达成和谐相处的关系。 而北汉政权所派遣使者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了维护双方的关系,二是为了争取辽朝的军事援助。 有关军事的使者往来可以分成以下三类: 一、遣使求援。 二、互通消息。 三、退宋致谢。 通过使者的往来我们先分析辽与北汉君主之间确定的关系。 辽朝与北汉在不同时期,双方建立的关系也有所不同。辽世宗和刘旻确立了叔侄关系;辽穆宗和刘承钧又为父子之国;辽景宗和刘继元依然延续了这种父子之国的关系,这反映了北汉对辽的依赖性更强。 辽与北汉之间使者的往来,也体现了双方这层关系。贺使,是北汉派到辽朝祝贺新皇登基、皇子出生等的使臣;哀使,是北汉派遣到辽朝参与会葬的使者;谢使,北汉为了表示对辽朝援助的感谢而专门派遣的使者。这三类使者功能十分相似,都是平时北汉使者派往辽朝进行的一般性的政治交往。 北汉在建立之初的951年就开始对辽有进贡的记载,并且一直持续到北汉灭亡前的978年,可以说北汉对于辽的进贡是伴随着双方关系的建立到终结的。北汉向辽朝进贡的物品主要是特产,有弓矢、鞍马、葡萄酒、药等物品。 通过辽与北汉之间使者的往来,双方达到了互通消息,维护友好关系的目的。北汉将自己获取的宋朝消息通报给辽朝,辽朝帮助南唐转达消息给北汉,这也是双方除了军事战争外很重要的合作层面。辽与北汉使者往来的频率也反映了双方关系的走向和趋势。 北汉需要辽朝这个强有力的外援,辽朝也可借北汉干预中原王朝,双方结盟达 28 年,两国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展开了诸多交流,也增强了辽与北汉友好的关系。 辽与北汉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军事上双方并没有形成隶属关系,军事行动中也没有相互的协作,双方并没有建立起相互间的约束力,所以即使辽朝是援助国,北汉是被援助国,但也并不存在辽朝将领可以指挥北汉军队的情况。因此辽与北汉之间的军事关系只能算是辽朝对于北汉的援助。 二、政治关系上,辽与北汉经历了"叔侄之国"到"父子之国"的转变,表明了北汉对于辽朝的依附性加强,但我们依然看不到辽朝对北汉在政治上有干涉力,只是在刘旻统治时期有向辽朝汇报的情况,但是在继任者统治时期,这种关系就发生了改变。 三、从使者往来看,很明显北汉派遣的使者多于辽朝派往北汉的使者,这表明了双方地位的不平等。 辽与北汉之间建立的关系对于双方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北汉面临后周、北宋的数次进攻,可以存在28年很大程度是依靠辽朝的援助。辽朝以北汉作为牵制力,使得中原王朝在某种程度上不能轻率的发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