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春伊始,万象更新。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青岛奋力谱写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新篇章的一年。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新春走基层"栏目,多路记者努力践行"四力",深入基层一线,撷取最鲜活的素材,发掘最真诚的故事,反映青岛在高质量发展中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民生服务保障工作以及春节文化习俗等各领域的变化和成就。用心感受时代脉动,用镜头定格温情时刻,用文字见证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刘宇昕 青岛报道 2023年春节,对青岛李沧区九水街道苏家社区65岁的老人苏本志来说,显得格外温暖。新年新居,李沧区1095户居民"喜提"安置房,他就是其中的一位。"马上快过年了,又分到了新房子,真是喜事连连!"苏本志说,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他赶上了好时候! 即使冬天总有寒冷,却依然挡不住此刻,他脸上的笑容和心中涌动的幸福……对于春节的记忆,老人回味悠长,在他或深或浅的印象里,是一个又一个串起的"幸福年"。 苏本志和妻子正在翻看以前的老照片。 1968年:盼着过年吃肉 一年能吃上两顿饺子 "那时候社会普遍贫穷,生活水平低,大人、小孩都盼着过年,至少能吃上一顿肉。"苏本志说,他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那一年他10岁,现在想想小时候过年的场景,还是很难忘。 "一年到头,也就冬至和过年能吃上顿白菜肉馅的饺子,当时吃上一口,那别提多香了。"苏本志说,家里兄弟姐妹6个人,他排行老四,经常是今年的年还没过完,他们已经开始盼着明年春节了,就为了吃上顿好的。 "鸡蛋、水饺、肉,这都是我们小时候最期盼的‘美食’。除了这些,过年还能穿上新衣服。"苏本志说,那个年代,大部分人平时都穿打补丁的衣服,只有过年的时候,父母买上几米布,才能去村里做几件新衣服。 除夕夜,一家家围坐在土炕上,放炮仗、下饺子、穿着新衣服磕头拜年,邻里邻居走街串巷……"那时候虽然穷,但每到过年一家人在一起,还是觉得很幸福……" 1983年:这一年临近春节 我和妻子领证了 "1983年农历12日20日,距离过年还有10天,当时我们领证结婚了。"苏本志边说边笑着。40年过去了,他依旧清晰地记着自己的结婚纪念日,记着那一年春节。 "领证了,又马上过年了,那一年春节可以说是双喜临门,印象深刻。家里填了新人,我父母都很高兴。"苏本志说,当时结婚,都是用自行车把新娘子接到男方家里,在炕上、屋里、院子摆上几桌"酒席",亲朋好友来家里吃饭,就算结束了。"也有点仪式,只是很简单。" 苏本志告诉记者,那个年代结婚,必不可少的三件套是缝纫机、自行车和收音机。"相当于现在的彩礼了。" "结婚第二年,我们的大女儿出生了,全家都很高兴。"苏本志说,女儿出生了,他们开始为自己的小家奋斗了。那一年,苏本志从事装卸工作,一个月的工资有30块钱。 "1986年左右,我们攒钱买了一台22寸彩色电视机,我记得是一个南方的品牌,花了300多块钱,从那以后的每个春节,都是伴着电视里的春节联欢晚会度过。"苏本志说。 1994年:带孩子放烟花、逛栈桥、买衣服是春节最快乐的事 "这一年我小儿子4岁了,大女儿10岁,长到和我小时候对春节最有记忆的年纪。"苏本志说,过年就是过小孩,因为他们对过年还保留着很大的热情和新鲜感。 "当时每到过年,我们都带着孩子去中山路国货买新衣服,这时候衣服的样式就很多了。去大集上买糖果、买对联,置办各种年货。"苏本志说,春节的时候带孩子们放鞭炮、放烟花、正月十五逛公园、看花灯、游栈桥,孩子们都特别高兴。 "这时候的生活水平就有明显的提升,吃穿用都比以前好了许多,人们不再为吃穿发愁,过年的时候做上一桌子饭菜,一家人喜气洋洋。" 苏本志说,那些年,他开了一家建材店,为了配送货,他买了第一辆小货车,小生意红红火火,挣的钱也多了,生活更有了奔头。 2016年:一家人在楼房里过了第一个团圆年 2011年,苏本志所在的村开始进行旧村改造,他们家分了四套房子,2016年,一期的两套房交付,苏本志一家终于住进了楼房。 "当时别提有多高兴了,那一年我58岁,快60岁住进了楼房,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还是咱们政府好规划、好政策,让我们这一辈子也能住上楼房。" 苏本志说,那一年春节,全家打扫卫生,贴对联、贴窗花……把新房子装扮的格外有年味。下饺子、看春晚、听着窗外叮叮当当的鞭炮声,越来越好的日子,让苏本志一家心里都暖暖的。 如今,2023年的春节,苏本志的另外两套回迁房,也顺利拿到了钥匙。新小区房子宽敞又明亮,社区地理位置好、环境也美,周边都配套有幼儿园和学校,生活非常方便。 苏本志说,等过完年简单装修一下,一家人就能搬进100多平的大房子了。"那边有电梯,都不用再爬楼梯了……"边说着,苏本志脸上的幸福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