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海按:近来因为国际局势和疫情影响,人们谈的最多的就是"难"字,但这个"难"字在很多成功的创业者眼中也许是"机",对于进取的人而言,任何土壤都能让其滋生发芽。 作者 | 秦朔 来源 | 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中国还是不是一块好的创业土壤? 有人说,市场主体数量一直在增加,不是说明创业热情蒸蒸日上吗? 数量确实在增加。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登记在册的市场主体已经有1.61亿户,其中企业5038.9万户,个体工商户10794.1万户。又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今年1月的介绍,个体工商户9成在服务业,解决了2.76亿人的就业。 这几个月我已去过20多个城市,见过的大大小小企业上百家。除了摸情况,最重要的调研主题是找出路,找正能量。 我切实感到的正能量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是如果一个地方的疫情消除了,消费、服务等很快就能恢复得七七八八。14亿人的衣食住行教卫文旅,作为基本盘还是有相当韧性的; 二是年轻人的创业热情并未熄灭; 三是从政府到企业,很多人正用新方法寻找新出路,危中寻机,变中图新,精气神仍在,甚至愈挫愈奋。 年轻人的创业热情怎么样? Part 01 前段时间,我和一位著名私募投资人在浦东商城路的波特营创意园和30位左右创业者交流,他们主要出生于1985-1995年,很多曾在宝洁、联合利华、天猫等工作过。 这位投资人说。"疫情之下有太多沮丧,但仍能看到一个亮点,就是很多年轻人乐意创业,我们基金一年看两三百个项目,主要是年轻人的创业项目。" 一位直播领域的创业者说:"我感觉现在空前割裂,一方面很多人觉得经济不行了,要崩了,很消极,但也有些地方欣欣向荣,不停增长,直播行业虽然今年的增速没有前两年快。昨天有个杭州的朋友说起,他们正好跟舒畅有些合作,说这一年赚了很多钱,尤其是疫情之后。" 在宁波创业的科学家李博士说:"我在宝洁、联合利华都做过研发,对日化行业上游的核心技术很了解。2014年作为海归人才被宁波引进,开始创业。我是科学家,不会融资,也不赚突破底线的钱,但因为有技术专利,今年9月我们的科学防脱洗发水‘密思丝密’品牌首发当日销售额突破了3000万元。我还在淘宝和小红书上做了两次直播,讲知识,销量超预期。原来科学家是不愿走向前台的,但企业要发展,必须做市场,所以今年团队会开始打造我个人的IP。过去我也羡慕别人发展快,但今年大家没钱烧了,他们就不行了,而我们因为产品很特别,到处都要,还供不上货。" 李博士说:"我认为,今天的中国对新兴品牌来说太好了,你只要有一个亮点,持之以恒,是可以走出来的。很多事情我们无法左右,但从宝洁出来的人都有一个品牌梦,不应该受到一点打击热情就磨灭了。" 一位有近10年一级市场私募经历的投资人说:"最近有一个百亿规模做二级市场的私募和我们交流,他们50%-60%的配置都是硬科技、新能源,然后消费和医疗加起来配30%。整个市场可投的东西确实不多,而且很集中。不过这时我们就可以安静一些,多花点时间做研究,复盘世界上那些百年老店是怎么走过来的。比如可口可乐,第一代领导人是发明家,第二代建立起了特许经营权的商业模式,第三代是资本运营家。头几十年的三代领导人,像火箭一样一级一级把它带起来。之后它又经历了多个周期,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大萧条等等。国内企业过去几十年也有考验,但和国外百年老店比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复盘,我们得出了基业长青的三个‘为王’,就是慎者为王(保护现金流),胜者为王(竞争能力),剩者为王(生存韧性)。" 一位做清洁机器人的创业者说:"现在不是跑马圈地的时代了,定位越细分,越精准,越好。比如我们的清洁机器人专门针对女性和宠物家庭,今年就挺好,海外的需求量很大。" 一位做广告公司的创业者说:"我原来做甲方,后来创业做乙方。我有三点体会。一是千万不要做不熟悉的事情。做熟悉的领域,很容易找到资源、朋友、同学等等,帮助你降低进入的成本。如果进到不熟悉的领域,全靠碰壁交学费积累经验,十有八九让你倾家荡产;二是既然创业,就要放低身段;三是一定要在公司建立管理系统,让业务拓展、服务的过程尽可能记录在系统里。这样做的业务,就是公司的业务,而不是某个人的业务,就算他走了,别人还可以接上去。如果没有系统,他一走,业务可能就带走了。" 一位对本地生活非常了解的创业者说:"大家知道疫情后最先恢复的行业是什么吗?第一是美发行业,接下来是美容美甲,再是医疗。" 一位外企、互联网大厂、民企都干过的创业者说:"现在不少从大厂出来的人还是抱着三年工资翻倍、有百万年薪的预期,民企给得起钱,但预期也高,做不久就做不下去了。在外企,从薪资看好像是担任同等职位的中国人的收入比外国人稍微低一点,但在国外他要做15年才能做到这个职务,而中国可能做了3年到5年就做到了。这些问题过去是认识不到的,只有自己创业时,才会头脑清醒。" 每一次的市场危机,都是对创业者的重新洗牌和筛选。创业不易,但创业有道,也有望。 新的产业机会在哪里? Part 02 在青岛特来电公司,创始人于德翔向我介绍了他们正在推进的"通过充电网、微电网、储能网,将新能源发电和新能源汽车深度融合"的创新探索。 国家明确的新基建包括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特来电就是这个领域的领军者。 2004年,于德翔创立了青岛特锐德电气公司,2009年上市,是创业板开板时的第一股(300001)。上市前一天晚上深交所领导找到他,特别交代"必须扛好创业板大旗"。第二天他代表首批28家上市企业发言,也做出了承诺。这一承诺从此渗透到他和团队的骨子里,就是决不满足已有的成绩和地位,创业板扛旗者一定要成为创新的推动者。 2014年特锐德创立10周年,于德翔二次创业,这就是特来电。8年后特来电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充电网生态运营商:覆盖350个城市、30万个充电终端;累计充电量140亿度;注册用户960万。三项指标都是国内第一。 传统充电单桩是一个单向的给车充电的物理插头。面对规模化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单桩模式逐渐暴露出安全风险高、负荷冲击大、迭代升级难等问题。特来电的充电网,则把一个区域内多台车的充电链接成一个局域网络,与车辆、电池、能源、用户进行实时交互,实现与电网错峰充电,不与居民抢负荷;把电动汽车当做移动储能,根据电网的负荷情况对充电过程进行管控和智能调度,避免对电网造成冲击。 未来当新能源车的保有量以亿计算的时候,每辆车上的电加在一起,会形成巨大的储能规模,让"虚拟电厂"成为可能。它和传统电厂不同,不烧煤,无厂房,实质是一套依托于数字信息技术的能源管理系统。它不用实体设备发电,而是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通过聚合各类用电负荷,实现电力负荷的组合、分析、优化和调度。这也是特来电对未来的畅想。 "我们现在正在风口上,不存在有没有机会的问题,只存在有没有足够多的人才抓住机会的问题。"于德翔说。 新的机会并不限于新能源、新材料领域。 比如集成电路。2021年中国进口了4400亿美元的集成电路,目前的自给率为36%,如果要在2025年达到70%的自给率,每年就有千亿美元级别的市场空间。制约因素主要是我们自身的供给能力。 比如医疗。在启明创投的支持下,秦朔朋友圈最近已经采访了甘李药业、启明医疗、贝瑞基因、再鼎医药、康希诺生物、千麦医疗、加科思、dMed-Clinipace、诺辉健康、信念医疗等10家医疗领域创新企业的创始人,我们清晰地看到,由于中国市场规模大,应用场景广,临床资源丰富,研发速度快、成本低,人才条件也很好,所以世界上如果要更好更快更便宜地研发新药的话,很难不与中国合作。美国投新药的资本往往要占新药企业股权的一大半,甚至80%,而中国新药企业基本还是创始人主导,这个结构可能更合理。美国的研究当然很棒,但中国企业在国家支持下也有一些研究做起来了,追得差不多了,甚至有领先的。 再比如SaaS服务,也是这几年的热点。中国的B2C连接做得非常好,如微信、QQ,但B2B连接还很初级。人们都相信中国应该出现世界级的企业服务公司。上海云砺信息科技是一家专业的供应链信息协同及增值税发票管理云平台解决方案提供商,其创始人吴云2015年创业时,觉得当时企业服务的环境相当于互联网在1999年的环境。但今天云砺信息科技已经成为SaaS领域的独角兽。万科使用其"票易通"服务后,原来需要数百名结算及税务人员20~60天的工作量,可以缩减至6名财务人员1天完成。云砺已经服务了地产行业前50强企业的近80%。 但最初的路是非常坎坷的。他们去见一家地产商,大冬天连去了5天,每天站在楼下5小时,最后才见了5分钟。第一次给客户系统上线,团队每天干到早上5、6点,然后换一波人,8点接着干,用一个月终于把第一个项目上线了。吴云说,中国企业有原生的场景,有尚未被很好满足的需求,但你必须从第一天就准备好,只有亲身在业务场景里浸泡过多年,才能摸清楚真正的业务规则,才能从day one开始不浪费中国企业给你的机遇。 吴云说,大家现在看到的都是Salesforce近3年的爆发,成为全球SaaS企业服务软件的标杆,却忽略了它从1999年开始的探索与挣扎,即使在美国这个最成熟的软件服务市场,也是上千名顶级工程师奋斗了20年才成就了今天的Salesforce。所以,"这个事业是一场艰苦的马拉松,需要足够的耐心与决心"。 "中国要崛起,有三样东西必须崛起,一是软件,一是芯片,一是高分子材料。可能需要两代人才能达到我们的理想,但起码我拼尽全力了,起码我离目标每天都近了一点点,这就是支撑我走下去的最大的源动力。"吴云说。 以上所举的例子都和科技创新密不可分,都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这些产业的创业,和过去某些"生意型创业""套利型创业"是完全不同的,其本质是生产性创新,突破性创新,知识与服务创新,同时具有真正推动行业和社会进步的价值。 这一类的创业者,在今天的中国并没有走投无路、束手无策的感觉,而是越走越宽。 我在凌晨写完了这篇文章,窗外是乌黑的大海和拍岸的涛声,我想到了这么一些话: 我们可能会面临更长的、更加艰难的经济形势。 但中国还是不是一块好的创业土壤,不是由经济形势是顺是逆所决定的,而是要看是不是还有很多创业者,眼里有希望,心里有光,周边都为他们加油助力,给成功者荣耀也给失败者宽容,对于在奔跑中偶尔偏离了轨道,不吹毛求疵而是善意拉回,让他们继续向前奔。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命运在自己手中,求仁得仁。 总有新空间会打开,你不打开,别人也会打开。 "世界上有两种最耀眼的光芒,一种来自太阳,一种是你努力的模样。" 创业政策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