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古韵白庄村 因白氏宗族聚居、文化厚重声名鹊起;因耕读传家,产业兴旺,成为乡村振兴典范。 日前,漯河市召陵区召陵镇白庄村被评为河南省第二批全省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行政村。近日,记者慕名前去采访。 白庄村位于召陵镇西北部。记者沿龙江路一路向东来到白庄村,一个古朴又不失现代气息的村庄映入眼帘。 漫步村中,只见道路平整、洁净,几位老人正在晒太阳、聊天。"我们这一支白氏还是白居易的亲戚哩。"聊起村里的情况,白庄村党支部书记白海涛说,白庄村历史悠久,是白氏宗族聚居村落之一。全村共287户村民,几乎都姓白,从村东到村西,辈分丝毫不乱。 在村东,记者发现一处独特的风景。这是一个集国学堂、乡愁馆、劝学亭等于一体的文化大院。在乡愁馆,镰刀、犁、织布机等老物件错落有致,通过实物、图片、文字等形式,唤起人们的乡愁记忆。 穿过乡愁馆,映入眼帘的是白庄历史馆。"继先贤修孝道明理尚德,教子孙行正路耕读积善。"历史馆门口柱子上的警示语时刻提醒村民明理尚德。白海涛告诉记者,村里人也称白庄历史馆为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商议族内重要事务的场所。 每年暑假,村里的退休教师会在这里开设公益课堂,带着村里的孩子学习经典文化。 馆内正中,悬挂着明朝名臣白圭的画像。据介绍,白圭,字宗玉,传其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衍派"。明正统七年(1442年),赐进士及第,授江西道监察御史。后因征讨荆襄流民刘通之乱,以功加太子少保兼兵部尚书,又提督十二营操练。刘通被镇压后,其残余势力跑到如今西华县奉母镇所在地。白圭就把儿子白敬派驻到奉母任河南留守使,镇压叛军。自此,白氏一族就在奉母安家落户。后来,奉母的一部分白氏又迁徙到现白庄村所在地,延绵至今已有数百年。 在白庄村,白居易、白圭的故事经过几代人口口相传,流传至今。 近年来,白庄村把人居环境整治与"五星"支部创建相结合,修建了占地12亩的白居易游园。游园内水系环绕,有白居易雕像,还栽种了樱桃、美国红枫、月季等600余棵绿化苗木,风景秀丽。 推窗闻花香、四季绿常在、漫步进花园……这样的场景是很多人向往的田园生活,也是白庄村的真实场景。 "这是俺村的日间照料中心,活动大厅、图书室、娱乐室、康复中心和休息室都有,很快就能开放了。"2月27日,在召陵区召陵镇白庄村,村书记白海涛告诉记者, 村里出资新建的日间照料中心投入使用后,还将配备专职的服务人员,为7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提供休闲娱乐和就餐服务 ,帮助老人乐享晚年生活。 产业支持才能铺就致富路。近年来,白庄村充分利用自身特色和资源,依托市甘薯现代产业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每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余元 ,帮助村民和贫困户增收致富。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忘记精神文明建设。为进一步提升村民的文化素质,增强村集体凝聚力,村党支部先后兴建了村史馆、思乡堂等。 如今的白庄村,村民尊老爱幼、睦邻互助。几年来,白庄村先后被评为省级森林乡村、省级旅游示范村、市级文明村、市级民主法治村等。 "办好农村的事,要靠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靠一群为群众办实事儿的贴心人。"白海涛说,未来,他们计划将白庄村纳入到召陵区康养旅游路线中,让更多人走进白庄,了解白庄。 文/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宜书 王艳东 张丽霞 图/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宜书 张丽霞 编辑 董文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