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氓文化,那些历史中的无籍之徒
现在提及"流氓"的意思,恐怕绝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那些不务正业、寻衅闹事,对他人有言语或行为攻击的人,然而,"流氓"一词在中国历史中最初出现并非这个意思。
它究竟指代什么意思?它在历史中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为此,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宝良撰写《无籍之徒:中国流氓的变迁》一书,爬梳各类典籍,详细叙述了流浪的起源以及变迁,真实勾勒了中国历史上流氓这一社会阶层的生活状态、形象以及社会的关系。读这本书,你会发现"流氓"这个词的词义远比你想象的要丰富!
流氓史的源头,要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惰民"。"惰民"指的是脱离了农业生产的惰游之民,或指懒惰之民。不过各种典籍对此称呼不一,"惰民"、"闲民"、"罢民"、"谪民"其实都是指"惰民"。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惰民",这主要由于当时第二次城市间建设高潮的出现,伴随着出现的是一批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商业的繁荣,势必带来人口的流动。除此之外,作者将春秋战国时期的"游侠""刺客"等也归为流氓的范畴。
秦汉时期的流氓大多为一些"浮游无业"者,尤其西汉流民增加,浮游无业者渐多,他们都是滋生流氓的社会基础。这一期是的流氓主要从事犯法、赌博、欺骗、制造儿童玩具等无益之业。此外,"不轨之民"、"亡徒"、"敖民"以及"闾巷少年"等都归为流氓一类。其中,"闾巷少年"是一些浮游于城镇中的职业卑贱甚至基本无业的游侠少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史上最为动荡不安的时期,当时流氓活动也十分频繁。史载土豪、门客之中也有一些无赖流氓,而"无赖少年"、"轻侠"这类人群,他们段诶人轻薄无赖,到处煽风点火,扰乱社会治安,还好事凶顽,为非作歹,危害社会。
隋唐时期,社会相对安定,城市日渐繁华,这就导致城市游手好闲之人增多。与此同时,由于豪猾日渐兼并土地,导致大批乡村农民失去土地,逃役浮食,成为"客户",这些人也大多加入了流氓队伍。五代时期,流氓时时存在,史籍中称之为"无赖"、"侠儿"、"雄儿"、"游侠"等。
宋代的城市经济发展、人口膨胀,农村劳动人口减少,城市游手增加,这些游手主要以局骗和流氓耍赖居多。这与社会生活的改观以及封建最高统治者的行为导向有关,比如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也是赌博成性,很是有些无赖气。自皇帝至下,大臣、缙绅士大夫以及他们的子弟更是如此,这些士族弟子,也因堕落被称之为"不肖子"。社会下层,市井无赖、乡里流氓也是屡见不鲜,这些流氓在乡里鱼肉百姓,甚至敢杀人放火。
在元代,虽然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禁止民间百姓游惰,但仍然有很多失去土地的农民,游荡好闲,不务生理,成为流氓。在元代,流氓一般被称之为"无徒"或是"无籍之徒",此称呼来自元曲《救风尘》"泼无徒败伦伤化,押市曹正籍之徒"。除此之外,在元代,流氓还有"无赖之徒"、"亡赖"、"侠少"、"恶少年"之称。
明代初期,由于战乱原因,土地荒芜、人口离散,失去土地的不良农民,游惰成性,时常在城镇和乡村纵荡闲游,这些游惰之民,被明太祖称为"逸夫"或"逸民"。明中后期,由于人口分化而产生了喇唬、光棍以及把棍,其中"喇唬"指的是诈骗之匪,"光棍"则是以敲诈为事的无赖匪徒,恶棍聚集在一起,结成团体,就称"把"。
清代流氓的称谓因地域不同各显风姿,比如海州称"青皮",江宁成"喇子"。这些流氓除了扰乱社会、斗殴大降之外,有些还参与地方经济,凭借儒户的名头,拖欠朝廷钱粮,从中获利,更有甚者还贩卖人口。
纵观《无籍之徒》这本书,我们可以理清流氓的起源以及它在历史中的变迁,还可以看出来,朝代的更替以及土地政策无疑是导致流氓产生的主要原因。在某些朝代,虽然朝廷出具相应措施,但仍然很难改变这一现状,这是社会性质所致,我认为这也有人类的惰性所致。